(1938年7月)
1938年7月9日,有10餘名蘇聯軍人,在吉林省琿春縣以南的張鼓峰構築工事,接到這一報告的日本「朝鮮軍」和「關東軍」,認為這是蘇軍越界的侵犯行為,遂向國內建議,先在外交上提出抗議,然後動用武力予以驅逐。
蘇軍認為根據1886年的琿春界約,邊境線在張鼓峰山頂的149高地。而日軍認為這是「滿洲國」的領土,其邊界線應在張鼓峰的東側。
張鼓峰地區的邊境線,除了上述外,日軍還得知我國1909年駐琿春部隊所繪製的地圖和.1911年俄國參謀本部所繪製的地圖,兩圖都將兩國的界線標記在哈桑湖以東的馬鞍山地區。「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被日軍占領,這一帶地區即由駐朝鮮的日軍第19師團守備。「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認為,這一帶邊境線歷史上即不明確,為防止與蘇軍發生邊境糾紛,於1936年3月間決定,嚴格禁止派遣部隊進入這一有爭議的地區。實際蘇軍也一直未向該地區派遣過部隊。
為7月9日越境的事,日蘇政府之間進行了幾次交涉,但都無結果。當時日軍擔任這一地區守備的一是駐琿春的「琿春駐屯隊」,共有2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中隊,歸駐於就近朝鮮境內的第19師團指揮;另外是駐於張鼓峰以西朝鮮境內慶興地區的第76國境守備隊(2個中隊)。
小磯國昭
日軍大本營對於蘇軍進入張鼓峰非常重視。7月15日首先派出作戰部參謀有末次中佐和曾任駐蘇副武官現任第5課對蘇情報參謀的甲谷悅雄少佐到達朝鮮了解現地實況。接著於16日命令「朝鮮軍」向該地區集結部隊,聽令行動。於15日繼小磯國昭任朝鮮軍司令官的中村孝太郎中將,16日午後4時向駐於羅南的第19師團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7月19日拂曉,19師團的37旅團與步兵第75聯隊、76聯隊1個大隊和聯隊炮兵、騎兵第27聯隊、山炮兵第25聯隊、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高炮第5聯隊,工兵第19聯隊各一部與師團裝甲車訓練所,按照「朝鮮軍」的命令,到達了張鼓峰對面圖們江西岸的四會、慶興、阿吾地一帶地區待命。其總人數為3236名,軍馬743匹。
張鼓峰事件當時,「朝鮮軍」與第19師團的編成為:
- 朝鮮軍 司令官 小磯國昭 中將
- 參謀長 北野憲造 少將
- 高級參謀 岩崎民雄 大佐
- 第19師團 師團長 尾高龜藏 中將 羅南
- 參謀長 中村美明 大佐
- 第37旅團 旅團長 森本伸樹 少將 咸興
- 第73聯隊 聯隊長 佐藤為德 大佐 羅南
- 第74聯隊 聯隊長 長勇 大佐 咸興
- 第38旅團 旅團長 大野宣明 少將 羅南
- 第75聯隊 聯隊長 佐藤幸德 大佐 會寧
- 第76聯隊 聯隊長 大城戶三治 大佐 羅南
- 第76國境守備隊 隊長 千田貞季 中佐 慶興
- 山炮第15聯隊 聯隊長 田中隆吉 大佐 羅南
- 琿春駐屯隊 隊長 橫山臣平 中佐
- 琿春特務機關 機關長 田中鐵次郎 少佐
- 另:騎兵第27聯隊亦駐於羅南,工兵第19聯隊則駐於會寧,輜重兵第19聯隊駐於鏡城。
到達集結地域的第19師團部隊,於7月20日作好了攻擊的準備。19師團進攻張鼓峰的作戰方案大體為:
- (一)76聯隊一部與慶興第76國境守備隊,由守備隊長千田貞季中佐指揮,在張鼓峰、沙草峰以北的流水峰地區,擔任正面警戒。
- (二)75聯隊主力,由該聯隊長佐藤幸德大佐指揮,急襲並占領張鼓峰,殲滅防守的蘇軍。
- (三)預計作戰時間為20日夜間或21日夜間。
一、從外交解決到兵戎相見
日軍大本營在對國際形勢及我國關內戰場的情況作了分析之後,決定仍按原訂計劃組織武漢戰役和廣東戰役。為了防止增加國際糾紛和分散力量,日本大本營7月21日指示「朝鮮軍」:集中於邊境的部隊,在作偵察和戰鬥準備時,要嚴格防止惹起國際糾紛。
當日17時日軍參謀總長載仁親王也給「朝鮮軍」發來了:根據內外情況,要求行動慎重的指示。
同一天陸軍次官東條英機中將至「朝鮮軍」司令部研究了有關張鼓峰事件問題。當晚東條收到陸軍省軍務局長中村明人少將的電報,大意是:對張鼓峰事件的看法已有新的變化;陸軍省、參謀本部意見已經完全一致,對張鼓峰中止行使武力,為此已於今日下午通知各單位和部隊;目前的處理方針,著重於通過外交途徑。
接著7月26日夜間「朝鮮軍」接到其參謀本部關於集中在滿、鮮邊境的部隊返回原駐地,以另一部加強邊境警備的電報指示後,中村孝太郎於27日晨決定,19師團除留一個步兵大隊、一個山炮中隊以加強76國境守備隊外,其餘部隊返回原駐地。
但19師團實際所留的部隊較多,如:75聯隊的第3大隊,76聯隊的第1大隊及聯隊的步兵炮隊,山炮第7中隊、工兵2個小隊(鐵殼渡船20隻)等附屬部隊,其餘部隊預計在7月28日上午按計劃分別從阿吾地乘列車返回。
7月29日上午9時30分,日軍偵察部隊報告:數名蘇軍開始在張鼓峰以北約2公里的沙草峰南面構築工事,接到這一報告的尾高龜藏認為,這是直接侵犯他管轄的邊境地區,於是決定由守備隊長千田貞季派出部隊,驅逐這批蘇軍,他又從準備撤回的部隊中,抽出1個步兵大隊和步兵炮隊,以加強守備隊。尾高還考慮如果事態擴大,則將撤回部隊再調至邊境地區。
當日下午3時,千田守備隊派出2個小隊(排),1個小隊從沙草峰西北的古城,1個小隊從沙草峰東南的將軍峰(147高地)分兩路向沙草峰進擊。為數不多的蘇軍當即撤離,日軍隨之也返回原地進行監視。但到下午4時30分左右,在沙草峰發現約有80名蘇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回到原來的占領地區。
日軍將沙草峰蘇軍的情況上報到「朝鮮軍」司令部,在報告中19師團還特別提到兩點,一是沙草峰與張鼓峰的情況不同,它不是界線不清的地區;二是第一線戰鬥已由千田貞季指揮,一切責任由師團長本人負責。
中村孝太郎
「朝鮮軍」對19師團的行動報告研究了一個整夜,30日凌晨,中村孝太郎終於同意尾高對沙草峰不同於張鼓峰處理的做法。但要尾高對此事不能擴大,並於當日派「朝鮮軍」參謀長北野憲造少將至19師團予以實地處理。之後,「朝鮮軍」將上述情況及措施報告了陸軍大臣、參謀總長,並通報給關東軍。
7月30日下午4時50分,「朝鮮軍」司令部接到參謀次長多田駿中將發來的電報,內容為:對張鼓峰地區的邊境事件,堅持不擴大方針,具體由軍(指朝鮮軍)根據現地情況處理。
二、日軍發動第一次進攻
30日,尾高根據蘇軍繼續返回到沙草峰的情況,決定當日晚部署部隊,首先進攻張鼓峰,接著進攻沙草峰以打擊蘇軍。當這一決定由作戰參謀用電話報告到師團參謀長中村美明大佐那裡時,中村及其它參謀都不同意尾高的方案,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必須慎重對待。
尾高龜藏
尾高於7月30日下午通過電話向駐於古城鎮(圖們江西岸、朝鮮境內)的第75聯隊長佐藤幸德大佐下達了明晨(31日)以前,進攻張鼓峰與沙草峰的命令。內容為:對本師團當面,要確保52高地(張鼓峰東南側)、147高地(將軍峰)、沙草峰西北高地一線的陣地;佐藤部隊(75聯隊、76聯隊一大隊,山炮、工兵各1小隊)要加強陣地並隨時準備進擊越境進入「滿洲國」之敵,但不得追擊至國境以外。
75聯隊長佐藤幸德大佐依照尾高的命令,對進攻作了下列部署:
- 75聯隊第一大隊,以第2中隊1個小隊與速射炮、步兵炮、聯隊山炮、重機槍等部隊,位於張鼓峰東南方向的52高地,並確保該地區;主力由52高地向張鼓峰夜襲。預定攻擊時間:31日凌晨2時,但需臨時聽命;
- 75聯隊第10中隊(重機槍1個小隊配屬),對張鼓峰西北最高點的北麓(沙草峰南側)進行夜襲,以遮斷張鼓峰蘇軍的退路。預定攻襲時間同上;
- 75聯隊第3大隊(欠第10中隊、第6中隊附屬),作為夜襲的預備隊,30日夜間24點,在將軍峰(147高地)北麓集結待命;
- 76聯隊第1大隊(國境守備隊1中隊屬),31日拂曉對沙草峰西南高地實施攻擊。攻擊前進的開始時間聽臨時命令;
- 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第2中隊的4門15榴炮,集中火力對沙草峰西南高地、並準備對增援蘇軍進行炮擊。
張鼓峰的地形在軍事上看,無論是進攻或是防禦,它都是一個有限地帶。呈南北長條形約3公里的張鼓峰,坡度很小,車輛可以行駛到山頂,在它的主峰(149高地)西南約2公里,就是呈外突環流的圖們江,在主峰以東約2公里,就是呈南北長約4公里的哈桑湖。由於這樣的地形,所以從陸路到張鼓峰,只能從北面的沙草峰和南面的52高地,可是這兩個可進出的道路,由於哈桑湖北端、南端與圖們江幹流較近,所以南、北陸地部分非常狹窄。北部陸地寬約2公里,該處有沙草峰;南部陸地寬約1公里,該處有52高地。
可是在作戰上無論是進攻或防禦,北部的沙草峰、南部的52高地,都是首先必爭之地。這次日軍進攻張鼓峰在計劃上共分3路,其中兩路就是在南、北兩頭髮動進攻。
張鼓峰事件發生後,「朝鮮軍」、日軍參謀本部,都指示要採取不擴大方針,而19師團卻處處進行擴大的準備,以致最後終於演成惡戰,其原因:
首先是日軍參謀本部,具體說就是以作戰課長稻田正純大佐和一些作戰參謀為核心,他們從當年6月13日逃亡到琿春地區的蘇聯遠東地區克伯烏首領柳希柯夫將軍那裡得知較多的關於蘇聯由於內部肅反,已殺死不少軍隊、地方具有指揮經驗和施政能力的各級幹部所造成人心惶惶內部不穩的情況。因此,這是對蘇試探其軍事力量的一個較好時機;其次是稻田等人認為19、20師團自1915年成立後,其訓練素質一直較高,是很老的師團,從來即駐紮於朝鮮的咸鏡北道,擔任對蘇聯的第一線防務,可是該師團並無作戰經驗,因此應利用此一機會,讓該師團進行一次對蘇軍的實戰鍛鍊,從而增加其光榮歷史,將來使其成為有名的對蘇作戰兵團;再就是稻田等人認為,給蘇軍以一次嚴重打擊後,將來邊境事件就會減少。他們還認為尾高是一個純武人類型的性格,大膽果斷,敢做敢當,由他指揮的師團來達到上述目的,比較容易。
稻田等人的這些想法和參謀總長準備上奏天皇對張鼓峰地區使用武力的經過,都由這次到張鼓峰邊境視察的參謀本部作戰參謀荒尾興功少佐透露給尾高龜藏,這樣尾高就了解了其參謀本部對張鼓峰事件的全部意圖,因此他幹起來也就非常大膽。
尾高在這次向邊境集中部隊時,在做法上還有不少異於尋常之處,如他很信任的75聯隊及其聯隊長佐藤幸德原屬38旅團建制,但尾高卻將該聯隊交由他原在步兵學校關係很好現任27旅團長森本伸樹指揮;決定31日進攻張鼓峰,卻由他自己以電話向佐藤幸德下達;再就是為使佐藤幸德和他自己免受不擴大的抗命追究,在任務下達完以後,尾高渡過圖們江到將軍峰的75聯隊指揮所,聽取國境守備隊與聯隊的敵情報告。其中提到蘇軍從今晨開始在沙草峰西南越境地區活動頻繁,有戰車11台,步兵70-80名等情況後,尾高龜藏異乎尋常地在自己的張名片背面寫上:
「一,依照千田中佐報告,沙草峰越境敵軍陣地後方,有10至11台戰車及步兵70至80名,今晨以來活動頻繁;二,貴官如察知敵之進攻企圖,應斷然徹底的加以反擊。7月30日午後5時。」
尾高寫完後,即將此名片交給佐藤幸德,作為其隨時有發起攻擊的藉口和憑證。這個藉口,就是「察知」敵人進攻企圖。簡單說就是;他認為蘇軍要進攻,所以先發起攻擊,以免部隊遭到損失。尾高這樣做,既可以隨時進攻,又可不遭到「朝鮮軍」和參謀本部的追究。
19師團是法西斯分子較集中的地方,除了尾高、佐藤幸德之外,74聯隊長長勇大佐曾是1931年日本「十月事件」的指揮者。山炮兵第25聯隊長田中隆吉大佐曾是1932年1月28日上海戰事的陰謀策劃者之一。當時他以陸軍駐上海副武官的身份,為尋找出兵上海的藉口,收買無賴之徒,打死打傷在上海的日本僧人,放火焚燒三友實業社,日軍以此為藉口出兵上海而暴發了上海「一·二八」戰爭;他還曾於1936年11月指揮偽蒙軍侵入綏遠。
圖們江到了琿春一帶已屬下游,由於其發源及所經流域大部屬原始林區,故水色澄清,流速緩慢,江中小島及兩岸盛長自然成林的楊樹及柳樹。這帶河床寬約1公里,但河寬僅有100米左右,兩岸多為平坦有樹之沙灘,河深在枯水季節一般為2米左右,夏季漲水通常水深約4米。所以日軍在這一帶渡河並不困難,加之當時在琿春縣涼水鎮以東的甩灣子地區有通向對岸朝鮮訓戎里至琿春的鐵路,日軍向張鼓峰運送部隊也極容易。
7月30日晚,蘇軍在張鼓峰地區的部隊約7個營、火炮36門,戰車11輛。從兵力裝備上都超過了日軍。但日軍在張鼓峰已進駐了20天,構築好了較完備的防禦工事。75聯隊認識到蘇軍占有裝備、人數、位置的優勢,而且戰鬥打響以後必定還會向該地區增兵,因而,決定採用「先制攻擊」的方法確定攻擊時間為31日蘇軍入睡的凌晨2時。
31日凌晨2時15分,日軍從南部進攻張鼓峰的75聯隊第1大隊,由其大隊長中野藤七少佐率領,沿著東面和北面緩坡向上發動攻擊。他們越過地雷區和鹿砦障礙從東坡破壞了蘇軍的第一道鐵絲網、在北坡破壞了三道鐵絲網之後,接著攻向前沿陣地。蘇軍則施放照明彈,以各種輕重火器進行反擊。日軍不顧一切,一意沖向山頂。經過幾次反覆爭奪,甚至用刺刀進行肉搏戰鬥,日軍第1大隊不顧傷亡於拂曉到達了張鼓峰山頂。但中野藤七及兩名中隊長均戰死。
日軍向張鼓峰炮擊
位於將軍峰75聯隊指揮所的佐藤幸德,聽到第1大隊在攻擊中的喊殺聲與看到其信號彈之後,知部隊已在逐次向山頂進擊,便於3時20分,急令預備隊的第6中隊從張鼓峰的西坡向山頂發起進攻,以支援東坡的第1大隊。第6中隊沿著稍陡的西坡猛烈攻擊,經幾次反覆、傷亡很大,但也在拂曉與第1大隊同時到達張鼓峰山頂。
據守於張鼓峰東南方向52高地的日軍第2中隊1個小隊,與速射炮、步兵炮、聯隊炮兵和重機槍部隊,在凌晨3時遭到蘇軍數輛戰車及1個連兵力的攻擊,但他們利用工事死守,保住了陣地。
日軍第10中隊於凌晨2時向沙草峰與張鼓峰中間的蘇軍火力點攻擊,急襲後占領了該地。一部對沙草峰西南高地警戒,大部則堵擊從張鼓峰撤退經過此處的蘇軍坦克及步兵。
攻擊沙草峰的76聯隊第1大隊,於31日拂曉,在野戰重炮兵15聯隊第2中隊的火力支援下占領了沙草峰。
三、日軍增兵
7月底的東北已進入雨季,加之張鼓峰地區離日本海很近,經常產生濃霧。當31日早晨日軍進攻張鼓峰時已有大霧,接著又是大雨,因能見度極差,致蘇軍增援的炮兵射擊完全中斷。天氣給日軍造成一個有利條件。
占領了張鼓峰與沙草峰之後,尾高預計蘇軍將很快組織反擊,為了加強第1線的防禦力量,31日上午8時30分尾高對部隊進行了調整,即:
以75聯隊第3大隊與配屬的炮兵、重機槍分隊扼守張鼓峰和52高地(第11中隊),換下早晨進攻傷亡已很大的第1大隊;仍以76聯隊第1大隊及附屬炮兵扼守沙草峰;
從張鼓峰換防下來之75聯隊的第1大隊為預備隊。
尾高知道,僅以這幾個大隊及附屬炮兵,難以阻止蘇軍的反擊。31日上午11時他又決定調駐羅南佐藤為德大佐的第73聯隊(2、3大隊)、大城戶三治大佐的第76聯隊(2、3大隊,1大隊已在戰場)、田中隆吉大佐的山炮兵部隊第2大隊(主力已在戰場)、臨時輕裝甲車隊至阿吾地一帶集結。
當這一增兵計劃上報到「朝鮮軍」司令部時,中村孝太郎怎麼也不同意,認為這是在擴大邊境事件。此刻在19師團的「朝鮮軍」參謀長北野憲造少將,按照日軍的「武士之情」,向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發去電報,建議:在師團長職權內,以調動這4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到外地演習的名義至阿吾地集結。北野在電報中一再要求中村孝太郎能予以同意,以解決19師團當前之困難。結果「朝鮮軍」於8月1日20時同意了19師團的這一調動。
19師團31日晨進攻張鼓峰的報告;於5時40分以電話報告到「朝鮮軍」司令部,大意是:沙草峰方面的蘇軍向75聯隊發起進攻,該聯隊隨即加以反擊,凌晨2時40分左右仍在戰鬥中。「朝鮮軍」又連續收到前方報來的情況,知道了戰鬥的大概,中村一面向其大本營報告,一面指示19師團占領和確保高地一線,儘量不再擴大事態。
接到張鼓峰戰鬥情況報告的參謀次長多田駿於31日上奏了天皇裕仁,大意為:對蘇軍這次新的非法越境,我方進行了自衛還擊,將其逐出國境線以外,但我軍到達國境線後即已停止,現正予以監視中;中央考慮採取不擴大方針,通過外交途徑予以解決。裕仁則對第一線部隊未越過邊境,體現了中央的意圖,表示滿意。當多田駿將裕仁天皇的這些獎詞傳達到「朝鮮軍」及19師團時,尾高和參謀們都當場落淚,認為這是次長、天皇對他們的信任。
隨之多田駿參謀次長及載仁參謀總長於8月1日零時10分、午後18時20分、夜間22時40分,3次以電報形式要求「朝鮮軍」:不再擴大事件,只有蘇軍挑釁方可予以反擊,第一線部隊保持現狀並作反擊的準備;對占據地區及「滿」蘇國境線要嚴加警戒;事件不再擴大,準備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尾高從蘇軍7月31日開始進行連續猛烈反擊中知道事件不會簡單解決,於是他決定在增援的5個大隊到達後,將73聯隊及山炮大隊部署在張鼓峰正面,將76聯隊部署於張鼓峰以北約11公里的回忠院一帶,企圖從北面迂迴進入張鼓峰地區的蘇軍後方。但這一方案被其大本營否決,理由:一是現正著手外交解決,這樣做違背了不擴大的方針;二是這樣做會給蘇軍進攻水流峰地區(在回忠院北約4公里)以藉口。
張鼓峰地區日蘇兩軍態勢圖(8月3日午後)
8月3日晨,增調的73聯隊與第37旅團到達戰場,隨即渡過圖們江作了新的部署,即37旅團指揮所位於將軍峰,將整個張鼓峰地區劃分為南防守區和北防守區,即:
- 南防守區,以張鼓峰和52高地組成,由75聯隊第2大隊及配屬部隊防守;
- 北防守區,以沙草峰地區組成,由73、76聯隊各1個大隊及配屬部隊防守;
- 山炮兵第25聯隊,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配備於圖們江以西,支援對岸步兵作戰。
- 野戰重炮兵展開於古城、南峰山地區;山炮兵展開於小甑山地區。
由於蘇軍連日反擊,19師團前方情況相當吃緊,尾高於8月3日下午要求將74聯隊調至戰場,經幾番周折,最後「朝鮮軍」同意調動;8月4日夜間,尾高根據蘇軍連日來的炮擊和空中轟炸的情況,為了長期堅守,在不准動用空軍的情況下,要求增強炮兵和高炮部隊。他事先說服了在其部隊的「朝鮮軍」參謀長北野憲造,經「朝鮮軍」向大本營申請,5日晚間22時,得到其大本營的同意。於是調關東軍90式野炮兩個中隊(該炮為7.5公分口徑,分鐵輪與膠輪兩種),獨立重炮兵15加農炮1個中隊,裝甲列車1隊,另調華北方面軍野戰高炮1隊,歸「朝鮮軍」指揮,這些炮兵於8月7日晚和8日上午到達了圖們。
至此,「朝鮮軍」的第19師團除不允其使用航空部隊外,其它都按其要求如數調給。
此時在我國關內戰場,敵第2軍、第11軍已沿大別山以北和溯長江攻向武漢,並在作進攻廣州之準備。
四、蘇軍之反擊
7月31日,一部蘇軍在張鼓峰東側就地堅守;
8月1日,蘇軍終日進行反擊,首先是位於哈桑湖北端的馬鞍山地區炮兵上午9時對張鼓峰及沙草峰進行連續炮擊,接著約在中午12時又對上述地區及圖們江以西的古城、甑山一帶的日軍炮兵陣地進行轟炸,先後出動約130架飛機。當天在戰場上的雙方兵力大致是:蘇軍步兵10個營,戰車150輛,火炮60門,空軍部隊參戰約上30架次。日軍是步兵4個大隊,火炮17門(山炮13門、15榴炮4門),飛機和坦克未參戰。
8月2日上午,蘇軍首先以炮兵對張鼓峰南面的52高地進行猛烈的炮擊;8時以後蘇空軍機群對52高地進行了連續的轟炸及射擊,接著約2個營的步兵對日軍1個中隊(75聯隊第10中隊)防守的52高地進行攻擊。防守在張鼓峰的75聯隊第3大隊長平原靜夫少佐急率該大隊主力及作為預備隊的第1大隊和重機槍、步兵炮隊向52高地增援。這樣蘇軍以2個營進攻、日軍以2個大隊防禦,激戰至下午15時,蘇軍暫時後撤。在52高地的日軍,隨即補修陣地、調整戰鬥編組、補充彈藥、後送傷員、準備再戰。
下午17時蘇軍又進行炮擊、空襲,然後在坦克的掩護下約2個營的步兵繼續對52高地攻擊。日軍則依託陣地頑抗,攻擊被阻止。當蘇軍後撤時,日軍因力量有限亦未出擊。當天晚間21時蘇軍又向52高地進攻,但仍未能突破。於是蘇軍就在52高地附近約300-400米處構築工事、形成近距離的對峙。該地是當天戰鬥的焦點地區。
沙草峰方面,蘇軍於上午首先進行了轟炸,然後約1個營在坦克的掩護下進攻,與守軍76聯隊的第1大隊連續激戰,但未能攻進該大隊的核心陣地。
當日戰場上的兵力:
- 蘇軍10個營,戰車約150輛,火炮60門,使用飛機約100架次;
- 日軍6個大隊,山炮23門,15榴炮4門。
8月4、5兩日,蘇軍仍以火炮、戰車掩護步兵對張鼓峰地區的日軍不斷攻擊。炮兵以較密集的火力攻擊52高地、張鼓峰、沙草峰要點,坦克、飛機對上述3地區進行連續偵察。
根據蘇軍在張鼓峰正面(哈桑湖東,後來蘇軍用船將部隊橫渡該湖而達張鼓峰東麓)集中大量炮兵和部隊,在張鼓峰以北約20公里的五家子和東北的香山洞集結了大量步兵、炮兵、坦克等情況,日軍認為蘇軍將從北面經沙草峰向張鼓峰發動大的攻勢,因而17旅團長森本伸樹決定將其預備隊1個大隊(73聯隊的第1大隊)調回73聯隊歸建以增加該聯隊在沙草峰的兵力,另調75聯隊的第2大隊為旅團預備隊。
4日戰場兵力:
- 蘇軍17個營,火炮85門,戰車約200輛,飛機出現約100架次;
- 日軍8個大隊,山炮22門,15榴4門。
5日戰場兵力:
- 蘇軍約22個營、火炮85門,戰車約200輛,飛機僅出現數架;
- 日軍8個大隊,山炮23門,15榴4門。
8月6日,蘇軍按計劃發起對張鼓峰地區的總攻。蘇軍以第32師及1個坦克營從北面攻占沙草峰;以第40師及1個坦克營,從南面攻占52高地,然後這兩個師從南北攻占張鼓峰。另以舟艇群橫渡哈桑湖,向張鼓峰東坡運送部隊。6日天明,蘇軍全線攻擊開始。當天共有約150架次飛機配合炮兵,對52高地、張鼓峰山頂,將軍峰、沙草峰、松乙峰高地、圖們江各渡口進行了轟炸與炮擊,戰車則掩護步兵對日軍的陣地進行連續的進攻。
進攻52高地的蘇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到上午11時占領了日軍的大部陣地。猛烈的坦克炮火將日軍各前沿陣地的胸牆打成象鋸齒的形狀。
占據在張鼓峰南坡及山頂的日軍共2個中隊,從南部進攻的蘇軍坦克與步兵約3個營很決即突至山頂的日軍陣地,日軍以各種手段進行反擊,最後開始拼手榴彈和石塊。在情況緊張之時,佐藤幸德急調第1大隊至山頂增援,並由聯隊附、剛調至第1大隊任大隊長(代替7月31日戰死的中野藤七)的一本義郎少佐統一指揮山頂的防禦,另又派第2大隊至第9中隊陣地北側,企圖堵擊向張鼓峰進攻的蘇軍。
沙草峰方面,6日晨,蘇軍在坦克部隊的掩護下,連續進攻至日軍陣地前200米,此時位於圖們江以西的古城日軍炮兵群為阻止蘇軍則對該地進行炮擊。
當日在戰場上之兵力:
- 蘇軍步兵約22個營,火炮85門,戰車約200輛,飛機100架次;
- 日軍步兵8個大隊,山炮19門,15榴炮6門。
8月7日,以後,蘇軍的反擊更形加緊,他們利用這塊有限的彈丸之地的邊境地帶,投入了大量的炮兵、裝甲部隊和航空兵,以遮天蓋地的優勢火力,來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
防守52高地的75聯隊第3大隊及防守張鼓峰南坡的第9中隊,均遭到蘇軍的轟炸和炮擊,而且損失比昨天更為嚴重。接著蘇軍步兵約3個營於上午11時在坦克掩護下,在52高地的東側作攻擊的準備;另一部約2個連在10餘輛坦克掩護下,向日軍第9中隊的陣地接近。
下午13時30分到14時30分,蘇軍對日軍這兩個守備陣地進行了炮擊,炮火剛停,即以坦克為先導,步兵在後,分別向這兩個日軍守備陣地包圍攻擊,戰車突入陣地的內部壓塌了日軍的一些工事,擊毀了好幾處日軍的暗堡、火力點和炮兵陣地,並碾斷了陣地內的電話線。防守這一地區的75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平原靜夫組織部隊以速射炮對坦克作近距離射擊,以炸藥包進行爆炸,同時以預備隊對進攻的蘇軍進行逆襲。這時52高地的日軍形勢已非常危急,佐藤幸德急調臨時配屬的73聯隊第1大隊至該地增援。
增援的第1大隊長小島三郎少佐,率所屬部隊舉行了簡短的出擊儀式,並按軍人敕諭中的「忠節」表達了「必死報國」的決心,然後急速向52高地進發。當他們到達時,陣地上已一片凌亂,死傷累累,經過一番戰鬥後才算站穩了腳步。原來的第3大隊在這個陣地上,當天戰死74名,戰傷85名。第3大隊長、第10中隊長、重槍中隊長都戰傷或戰死。速射炮兩門,步兵炮兩門被蘇軍擊毀。
守備在張鼓峰東坡的75聯隊第9中隊在蘇軍炮兵、坦克和約兩個連的攻擊下,不少兵器被炸壞、彈藥亦快用完。到下午,戰死40名,負傷31名,中隊長受了重傷,所剩的人員於下午全部突圍。
張鼓峰經8月7日晚戰鬥後75聯隊傷亡較大,計戰死53名,戰傷90名。因此7日上午37旅團急調76聯隊的第2大隊進入山頂,由該大隊長佐藤又三郎少佐指揮山上殘存的第6中隊(尚存9名)、第2重機槍隊(原8挺機槍、現尚存人員12名)、聯隊炮中隊(尚存19名、炮已全部被擊毀),很快恢復原第1大隊的防守位置。到了下午,為了加強山頂上的防守力量,75聯隊又派下村肇少佐率其第2大隊(實際每個大隊人數已很少)到達山頂。當夜蘇軍約1個營於23時左右在炮兵射擊以後,襲擊了在山頂上的這兩個日軍大隊。
這一天75聯隊戰死上40名,戰傷180名,生死不明者5名。
當日在戰場上之兵力:
- 蘇軍步兵約25個營,火炮約100門,戰車約200輛,飛機100架次。
- 日軍步兵8個大隊,山炮上9門,15榴炮6門。
8月8日,蘇軍對張鼓峰頂上的日軍陣地,開始炮擊。拂曉與午後並有戰車掩護的步兵接連進行攻擊;沙草峰與52高地也陸續遭到蘇軍炮擊和空軍轟炸。
這一天日軍增調的「九O」式野炮8門,15加農炮2門以及高炮部隊和大野宣明的38旅團司令部、長勇大佐的74聯隊都到達了戰地。8門「九O」式野炮部署於圖們江岸古城以西約4公里的碧新浦一帶。
尾高從新調來的74聯隊中抽出其第1大隊,聯隊炮、速射炮中隊歸第37旅團長森本申樹指揮。
當日上午,尾高視察了37旅團,研究戰況後,認為必須恢復原75聯隊第9中隊在張鼓峰東南坡上失去的陣地,這樣才能使52高地與張鼓峰山頂在防禦上構成有機的聯繫。森本令76聯隊長大城戶三治大佐(原任駐華武官)率該部第3大隊及新來的74聯隊一部,對該處蘇軍進行急襲予以占領。大城戶於當天夜間23時向該地急襲時,蘇軍的抵抗異常強烈,一直戰鬥到第二天9日的天明,日軍也未取得結果。
當日在戰場上之兵力:
- 蘇軍步兵約27個營,火炮約100門,戰車約200輛,飛機70架次;
- 日軍步兵11個大隊,火炮33門(新到8門野炮)。
連日作戰,尤其是在7、8兩天日軍遭受炮火及空襲傷亡很大。「朝鮮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將根據戰場傷亡情況於8日決定將19師團留在後方的最後1個大隊(73聯隊第3大隊)調至戰場。
停戰時的日本和蘇聯士兵,遠處為蘇聯士兵,相距只有十幾米
8月9日,蘇軍飛機在這一天出動很少,但地面上部隊仍然以優勢的炮火及戰車群進行連續攻擊。
蘇軍對張鼓山頂又進行了猛烈的炮擊,接著又以約2個營步兵在戰車群的掩護下攻擊了日軍陣地。
由大城戶三治所率的攻擊隊,經8日的一夜和9日一天也未能攻占原第9中隊失去的張鼓峰南坡陣地。
蘇軍的猛烈轟炸和炮擊及坦克掩護步兵往返晝夜的衝殺,前後僅10天,其中主要是8月7、8兩日進攻使日軍的19師團迅速「弱化」。由於不斷的向52高地、張鼓峰南坡、張鼓峰山頂,沙草峰這4個無底洞的守備點投入大隊,中隊, 日軍凡經過兩次作戰的大隊,人員都減少一半,有的一半還多。如75聯隊的第1大隊,共參加3次作戰(第一次主攻張鼓峰、第二次支援52高地、第三次支援張鼓峰),到了8月7日,這個大隊僅剩30人,有的中隊僅剩9人。
面對這一嚴重傷亡情況,尾高也異常驚恐。隨著步兵的大量傷亡,戰鬥力急速下降,19師團已成為一個空殼。從8月6日開始,19師團平均每日傷亡約為200人,至8月10日,75聯隊只剩原來的軍官3人,很多中隊只剩10名左右,名義上是中隊,實際只是一個班。但尾高表面上還是鼓動其部隊要決死戰鬥到最後1人,以學習日本歷史上楠木正成「七生報國」的忠烈壯舉。
當日戰場兵力:
- 蘇軍步兵27個營,火炮約100門,戰車約200輛,飛機6架次;
- 日軍步兵11個大隊,火炮35門(增加15加農炮兩門)
8月10日,蘇軍依然象往常一樣,炮擊後即由坦克掩護步兵對52高地、張鼓峰山頂和沙草峰進行攻擊,但重點是張鼓峰。終日進行攻擊,蘇軍終於在夜間占領了張鼓峰山頂日軍的陣地一部。
由於前方兵力不斷的消耗,當日19師團將最後的主力74聯隊投入戰場,交由森本伸樹指揮,部署到第一線地帶。
當日戰場兵力:
- 蘇軍步兵27個營,火炮約100門,戰車約200輛,飛機7架次;
- 日軍步兵12大隊,火炮37門(新增加到車炮15加農炮兩門)。
根據戰場情況,日軍大本營於8月10日對張鼓峰地區的戰事,作出了新的決定:
- (一)調關東軍、駐蒙軍務兩個高炮隊(每隊4門),野戰重炮兵第2聯隊、車載獨立工兵1隊,關東軍第6列車醫院歸朝鮮軍指揮;
- (二)調駐大連地區三宅俊雄的第104師團,到圖們地區集中(這個師團已領受進攻廣東的任務,在大連待命出海,該師團8月12日到達圖們地區);
- (三)調駐國內歧阜縣各務原機場的戰鬥飛行第59戰隊進駐延吉,歸駐朝鮮的第2飛行團指揮。但飛行部隊仍不准使用於邊境糾紛作戰,此一增強是為了防備戰事擴展至邊境以外(該戰隊在張鼓峰事件結束後調至華中,參加了進攻武漢的作戰)。
五、關東軍之策應
張鼓峰事件中,關東軍資助了19師團大量物資和彈藥。另外關東軍為策應張鼓峰地區作戰和防備萬一,對8個師團進行了作戰準備和調遣,即:駐東寧、綏芬河的第12、第8師團,作好戰鬥準備;駐牡丹江掖河(現稱愛河)的第2師團,前進至約40公里的細鱗河;駐佳木斯的第4師團主力南移至勃利;駐孫吳的第1師團一部派遣至黑龍江沿岸;駐齊齊哈爾的第7師團準備隨時支援黑河及海拉爾邊境地區作戰;第104師團根據其大本營的命令已由大連調至張鼓峰對面的圖們江邊;駐海拉爾的第23師團加強滿洲里方向的警戒。
六、日軍的失敗與停戰
因蘇軍已占據了張鼓峰陣地一部,使這一帶的戰局起了變化,此時蘇軍不僅是由南北兩條陸地通路到達這裡,他還利用大量舟艇橫渡哈桑湖,從東面向張鼓峰運送部隊、裝備和物資,他並利用這一制高點以東地區集結大量步兵、坦克和以這一制高點指示其炮群集中攻擊它所指定的目標。
驕橫詭譎的尾高龜藏中將,面對這一「悲壯」嚴峻的現實,再不敢跋扈逞能,而急切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邊境糾紛。但對這樣重大問題,他卻不直接提出,經商量,以其參謀長中村美明的名義向「朝鮮軍」參謀長北野憲造發出長文電報,首先歷述兵力驟減的險境,接著率直的提出「目前本師團的作戰能力已到了最後的極限」,第一線部隊下一步僅能作最後的抵抗。因此希望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停戰。
當蘇軍於8月6日開始大的反擊時,日軍大本營即已有人提出撤離這一地區,這樣要進則進,要退則退相當主動。但有人反對,主要是作戰課長稻田正純,他認為那樣做會使人感到精銳的19師團是打了敗仗。因而使該師團處於前進不能(蘇聯國境),後退不準的挨打位置,到了8月10日,視察張鼓峰戰場的日軍大本營高級參謀寺田稚雄大佐回到東京以後,根據戰場的不利態勢及慘烈狀況向多田駿參謀次長等強烈提出:晚撤退,只會招致無意義傷亡的意見。
停戰之前,在張鼓峰上死守的6個日本士兵。
蘇、日張鼓峰停戰協定,於8月10日夜間24時在莫斯科簽字。按該協定日軍由現占據線後退1000米,蘇軍從10日夜24時(蘇聯沿海州時間)占據了現在位置。
張鼓峰事件中,日方一直未使用空軍,而蘇方使用空軍數量也逐步減少,最後幾天僅出現幾架次;其次就是從實際戰況看,蘇軍在攻擊精神、裝備、火力密度、步、炮、坦克及陸、空、戰術配合方面都較好,但對日軍的據點未採用集中兵力予以逐個拔除,而是採用普遍攻擊,利用火力逐日增加日軍的傷亡。
這次事件中,造成日軍傷亡原因的比例數為:被槍打死、打傷的占36%;被炮打死、打傷的占37.8%;被手榴彈炸死、炸傷的只占3.3%。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原因的比例上有著很大的改變,那時被槍打死、打傷的占75%;被炮打死、打傷的只占25%。這裡已看出蘇軍炮兵的增強情況。
收拾戰死者的屍體,前方木箱子就是棺材
張鼓峰事件後,日軍對此作了專門研究,對蘇軍以火力為實體、優勢的步、炮兵協同作戰,得到了許多教訓。
造成這次日軍失敗的尾高龜藏,由於其大本營一直有人支持他,所以未受到任何追究,幾個月後他離開了偏僻的羅南海岸而到達華北,於11月11日出任新成立駐濟南的第12軍首任司令官,由小林淺三郎少將任該軍參謀長。
對張鼓峰事件,日軍參謀本部及部隊的指揮官們認為,這是蘇聯在外交上、軍事上支援中國抗日,用軍事行動,直接牽制日軍向中國內地的武漢、廣東發動進攻,以圖繼續增強蘇、中兩國關係和進一步鼓舞中國的抗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