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因為表演風格問題與師父分道揚鑣的「反徒」康立本

2019-06-04     小馬曲藝

康立本,出生於1920年,原名康自誠,是河北三河縣人(現在叫三河市,是隸屬於廊坊的縣級市),後來到了位於北京前門外的內聯升鞋鋪當學徒,因為常路過天橋,聽到當時在那兒撂地演出的周德山、劉德智等人的表演,因此迷上了這門藝術,從此與相聲結下不解之緣。後來,在京韻大鼓弦師王文川的引薦下,康立本拜師張壽臣先生,並得到藝名「立本」。

張壽臣

「名師出高徒」,張壽臣先生對徒弟非常嚴格,康立本每次演出完,師父都讓他在後台將節目重說一遍,然後給他指點節目中的不足之處。

康立本拜師時候的年齡已經不小了,最早是還在鞋鋪當學徒的時候在觀看的時候偷學的,而且早早出來學徒,文化程度不高。這一點,和德雲社的岳雲鵬倒是有幾分相似之處。好在康立本願意努力學習,先後創作整理演出了《賣布頭》、《洋藥方》、《夸講究》、《戲魔》、《大上壽》、《歡慶建國》、《二十三斤半》、《守島兵》、《活電腦》、《特殊友誼》等大量節目。

康立木正式收徒有兩位,即李文錦和董鐵良。其中李文錦又有小立本之稱,可見深得乃師真傳。

說到相聲風格,前輩們曾經總結出帥、賣、怪、壞四個字,作為「半路出家」的康立本,同樣面臨基本功不夠紮實的問題,除了惡補基本功,如果能找到一個賣點,確實對於儘早成功打出名堂有幫助。就好像岳雲鵬,常被人們評價他的表演是「賣萌耍賤」,其實還是屬於「怪」的一種。有了前車之鑑,岳雲鵬名氣大起來之後,沒少受師父的提醒,從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來,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理解努力傳承傳統相聲段子,這一點小馬曾經略微提及過,以後如果有時間,將集中作一個梳理。

說回康立本,一次, 康立本想演《繞口令》,事先和師父商量:「師父,一會兒上場我使《繞口令》,我想用『倒口』,您看行嗎?」

「倒口」是相聲術語,是指相聲演員在表演的時候學說各地的方言。但張壽臣先生並沒有同意,認為這樣的話,「會影響在『相』上和『節骨眼兒上』下功夫」。

時至今日,在表演《繞口令》的時候加入倒口,已然不是新鮮事了,像郭德綱、高峰,以及孟鶴堂,都曾經用過倒口說這塊活,現場也確實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

張壽臣先生一生收徒共23人,像常寶堃、劉寶瑞、葉利中、馮立樟、佟大方、趙佩茹等人,時至今日對於相聲愛好者們來說耳熟能詳的。張壽臣自己的作品,也因勇於創新,不落窠臼而揚名,他的不少作品,即使時至今日,還擁有著不少忠實的受眾。可是,他和康立本一度產生「矛盾」,也正是由於師徒倆在創新的具體方式上產生了分歧。

終因演出《全德報》而發展為衝突。

相聲《全德報》,如今更多被稱為《竇公訓女》,是類似於《黃鶴樓》、《洪羊洞》和《汾河灣》等節目的學唱戲曲類表演。在一次表演《全德報》的時候,康立本逗哏飾演安人(員外夫人),因演出時身段過大,引起了師父張壽臣的不滿,下場後,對徒弟嚴厲批評。 康立本卻說道:「我是按戲台上的份演的,沒有過大。而且包袱響了,沒什麼不好呀。」

張壽臣無奈感慨:「兒大不由爺」,但還是不希望為了「包袱響」而加上這些動作,放下狠話「咱爺倆在一起不行!離開我,你願意怎麼使就怎麼使」。

田立禾、王文玉在表演《竇公訓女》

不久又演《全德報》,康立本似乎並沒有記住師父的話,在台上依然這樣演,惹惱了張壽臣。第二天,康立本在後台遲遲等不到師父,知道這次師父是真的生氣了。康立本趕緊雇了輛車,直奔師父家裡。張壽臣深知,師徒倆的觀念不一致,很難再合作表演,說道:「你再找個夥計,自己闖練去吧。記住我一句話,要想有大成功,左道旁門門不行。」

康立本無奈,只好離開了師父。南下武漢。1953年武漢市曲藝隊成立,王樹田任隊長,康立本、楊松林任副隊長。在這,康立本創作、改編了不少的相聲節目。後來張壽臣先生患病住院,康立本趕回天津看望,恭敬地彙報了多年來自己的演出心得和演出成績,師徒二人終於冰釋前嫌。

聲明:本文由 小馬曲藝 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uNICmwBmyVoG_1ZVK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