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嚴寒 擁抱春天|渭南援鄂護士陳艷麗的抗疫日記

2020-04-16     華山網

陝西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合影

"去時正值寒冬,歸來已是春天,離開了奮鬥月余的湖北武漢,在這段艱苦又美好的歲月里,我和隊友們用愛成就了希望,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抗疫任務,這段支援武漢的經歷,是我一生當中最寶貴的財富。"

陳艷麗護士在武漢光谷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門前留影

在陝西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支援武漢抗疫的32天裡,渭南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陳艷麗利用空閒時間記錄了她與疫情抗爭的所思所想,讓我們通過戰"疫"一線工作者的抗疫日記,共同感受這場嚴峻鬥爭中渭南人的擔當和力量。

武漢的疫情形勢越發嚴峻,今天,我終於接到了上級通知,要前往武漢支援,雖然之前也有做過心理準備,但我還是對即將面對的前途充滿未知,說不害怕也是假的,作為即將踏上戰場的醫務工作者,我將不負重任,牢記各位領導及親朋好友的囑託和關心,跟隨陝西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和來自全省的102名戰友一起奔赴前線。

渭南市第一醫院為陳艷麗出征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歡送儀式

我們當晚就抵達了武漢。多年前,我曾來到過這個美麗喧鬧的城市,那時候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確肩負著抗戰疫情的命令。印象中曾經熱鬧的武漢,如今變得冷冷清清,馬路上,人行道空無一人,天空中飄著雪花,寒風凜冽之下的武漢人民讓我感覺到了一絲溫暖,讓我更加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我們醫療隊入住酒店,運送完行李物資,已經是第二天凌晨2點多了。

陳艷麗與戰友的出征合影

我們經過短暫的休整,立即投入進駐武漢光谷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前的培訓準備工作。在新聞、電視、網絡中,對於方艙醫院的報道是鋪天蓋地,每個人都關注著武昌方艙醫院的動態,如今它卻真真實實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這所位於武漢光谷會展中心內的方艙醫院,經過臨時改造,可容納845名輕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由來自5個不同省份的醫療隊進駐,陝西醫療隊主要負責C區16—20倉,可接收227名新冠肺炎患者同時治療。

醫療隊員在光谷會展中心前合影

專業人員帶著我們熟悉進倉流程,大家都認真的聽著重點,生怕把哪個重點遺漏。流程過程中脫隔離衣是關鍵,每個環節必須嚴格把控,必須熟練穿脫才能掌握,這是保護我們每個醫務工作者生命的戰袍,我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一切盡收眼裡,保護好自己,才能去更好的照顧服務於患者!

身披白色戰袍步入戰場前的加油打氣

來到武漢第三天,作為第一批進艙的護士,我心裡忐忑不安,有激動,有擔心,有害怕,既憧憬著上"戰場",又有一點點緊張,各種情緒錯綜複雜,17:30時第一批病人開始進倉,此時心中的恐慌瞬間拋向了九霄雲外,想到的全是病人的問題,做好眼前的事,安撫好每一位患者,向他們介紹病區的環境,做好治療護理,不到一小時我們就收治了58名患者。

每日為患者檢測體溫

工作量不斷增加,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一呈現在眼前,面對這種嚴重的情況,作為組長,我更要以身作則,不能放鬆。憑著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合理安排好每一位工作人員的任務,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的忙碌中,所有的工作人員井然有序的進行著,到了交接班的時間,我們把當班所有的問題匯總出來,查漏補缺,順利出艙已經晚上23點。身體已經筋疲力盡,一切靠的都是心中的堅持,脫下厚厚的防護服,看到面前自己的衣服已經全部濕透,脫掉口罩臉上全是印痕,脫下手套,雙手已被汗水侵蝕。

每日為患者檢測體溫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毫無疑問,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做到了,大家又渴又餓,像行屍走肉一樣拖著疲憊的身體坐上公交車,回到駐地洗澡完之後已經凌晨兩點多了,在手機上看到老公和媽媽發來很多留言,本想和他們多說幾句,但實在太累太晚,簡單報平安後,就進入了夢鄉。

今天上夜班,夜間的武漢萬家燈火,大街上卻安靜的讓人害怕,好像整條大街上只有我們唯一的一輛車在行駛,很快到了方艙,大家穿好防護服,互相幫忙檢查,確保萬無一失後進入艙內開始工作,各種忙碌,幫助患者洗漱完,看著他們回到自己的床位上,我們才能稍微鬆一口氣。

日常工作中

回到治療室整理所有的治療單,記錄單以及病人的用藥,夜間為了保證患者的安全,我每小時巡夜一次病房,在巡夜病房的過程中,生怕會吵醒他們,我會十分小心翼翼地邁著每一步,連呼吸都不敢大聲喘氣,為他們輕輕的蓋好被子,然後才能安心的離開。

清晨為患者采血,本以為很簡單的操作卻很棘手,護目鏡的霧氣遮住了我的視線,戴著雙層手套,根本觸摸不到血管,在這樣的環境下。透過護目鏡的縫隙,憑著自己的臨床經驗穿刺成功,一旁的患者為自己豎起了大拇指,此刻的我心裡終於放下了,也很感謝患者全力配合。

不知不覺中,時間悄然而過,來武漢已經快一周了,每天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徵監測、口服藥發放、病人健康教育、生活護理、跟隨醫生查房、處理醫囑……隨著各項制度的完善和操作流程的規範,我們已經慢慢熟悉和逐步適應了這裡的工作。我們小組一共接管5個艙,留一個護士負責後勤工作,最後把問題彙集到一塊,這樣上班的效率會高一點。

日常工作中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都能有條不紊的完成本班的任務。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醫院,從陌生到熟悉,但大家很有默契,即使流再多的汗也沒有一個人喊苦,大家相互鼓勵、加油!順利出艙後照著鏡子,臉上全是壓痕,但大家都笑了,這才是我們最美的樣子。

我們管轄的病人大多是輕症確診患者。這些天接觸下來,我發現患者們大多都很樂觀,看書、玩手機、鍛鍊,他們還非常的體諒醫護工作者,也非常努力的配合著大家的工作,並且會很有禮貌的會對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示謝意。他們的心愿其實很簡單,早日康復,早日回到親人的身邊,早日打贏這場病毒。

日常工作中

在厚重的防護服下,平常簡單的抽血打針,需要花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在我擔心扎不好針而有所顧慮的時候,患者們反過來鼓勵我們不用擔心,層層橡膠手套,阻隔不了手心的溫度。

與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為患者送餐的時候,症狀輕微的患者顧慮到我們行動不便,他們自發的組成了志願者隊伍,協助我們分餐,一位病人對我說:"反正坐著也是坐著,幫你們發飯,既能幫你們減少工作量,我們還能活動一下,兩全其美。"果然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大家都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飯。

收治患者,日復一日,冰雪消融,冬去春來。今天,我們收到的病人明顯減少,工作量也明顯減少,心裡也輕鬆起來,患者也要不了幾天都可以順利出院回家團圓,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我們彼此信任,相互了解,已經建起深厚的感情,出院時,他們為我們送上了最真誠的祝福,留下了珍貴的合影,還有一封封的感謝信,有一位老人住院時間比較長,得知今天就要出院的消息,已經早早收拾好東西,迫不及待的回家看望老伴了,臨走前對我說了好些感謝的話,我記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謝謝這兩個字,此時讓我內心感受到了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與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在方艙醫院戰鬥的日子裡,很容易被一件件小事感動的熱淚盈眶,面對患者的理解和我們整個團隊的協作,我們工作越來越覺得心應手,每天都會收穫不同的小驚喜和感動,雖然做著和平時一樣平凡的護理工作,但不同的是,疫情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了,每天我們都是相互感動著,相互鼓勵著,然後大家一起加油戰勝疫情!

從2月7日開始進艙到3月6日正式關艙,整整19天,我們累計收治病人239人,從開始接觸病人一直到患者紛紛康復出院,我們終於贏得了新冠病毒決戰的階段性勝利,這場戰役取得了顯著成效,離不開我們每一位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奮戰,我們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揮灑著無盡的汗水,終於讓生命之花重新綻放。

我感謝這份職業,讓我收穫了巨大的成長和太多太多的感動,今天,我們要離開這座城市了,凌晨的武漢依舊沉寂寒冷,但每一個人的內心卻是那樣的溫暖,潔白的大巴行駛在安靜又灰暗的街道上,看著這個經歷風雨的城市,一幕幕暖心場景在我腦海中閃現,眼淚奪眶而出,這是分別時不舍的淚水,也是勝利後喜悅的淚水,雖然援鄂工作已經結束了,但一雙雙關切的目光一句句溫暖的鼓勵,一封封真摯的感謝信都讓人刻骨銘心。

與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我要感謝所有牽掛我們安危的人們,感謝無私奉獻的志願者,從我們抵達武漢的那一刻起,是你們在背後默默的付出,感謝樂觀堅強的患者們,是你們在積極配合的同時,還不斷給予我們力量,感謝堅守崗位的各類後勤保障人員和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們,因為有你們,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感謝湖北省、市政府,你們事無巨細的安排,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支持的保障。

這次抗疫工作,我深刻理解了個人理想從來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在民族危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勇於承擔責任,肩負起時代的使命,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大疫當前我們每個人都在同一片藍天下,同呼吸共命運,沒有誰能獨善其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更應當深入人心,我們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眾志成城,一起對抗這場人類共同面對的嚴峻考驗。

中國,從來就沒有垮掉的一代,我們更是如此,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接過這保衛國家的責任和使命,用大愛托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親朋,中國才越來越強大,我愛這個偉大的祖國,愛他的山河壯麗,愛它的博大胸懷,愛他的堅毅勇敢,愛他的優秀兒女,這場全民抗疫戰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不僅是中國為人類公共醫療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無數的中華兒女血脈相通傳承使命,不斷接力,奮勇拼搏的結果,我為我的祖國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此刻的鶯飛草長,春暖花開,我相信武漢乃至全國人民,每一個城市都得煥然出新的生機,中國定會與世界攜手取得全球"戰役"的最終勝利,迎接人類發展的光明未來!(記者:李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rT-hXEBrZ4kL1ViuL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