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接到通知書,初入萊陽師範,是體檢,能不能錄取還不確定,也是長那麼大向南走的最遠的地方。記得是我與父親坐客車一起去的,同去的還有我們班同學魯言青父子,其他的都沒有印象了。
萊陽師範位於萊陽東北角,距離萊陽汽車站很近,步行15分鐘就到學校了,這是學生們得天獨厚的出行條件。萊陽師範西鄰山東中醫院學校,東鄰萊陽農學院,西南不遠是萊陽一中。因此,一到周末穿著各色校服的學生魚貫而出,拉動著學校周圍的水果市場、百貨市場的經濟。
體檢是在萊陽師範附小的教室進行的,內容包括三項。身體綜合檢測,主要是看四肢靈活度和殘缺情況,要求每個學生做一節廣播操就可以了;視力檢測是常規檢查,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聽力檢測是老師小聲說詞語然後自己聽後回答。輪到我的時候,我有點緊張,我總是感覺自己聽力不好,有點耳背。檢測的老師一男一女在一張桌子後面,每個考生聽兩個詞語。我專注地聽著女老師說的第一個詞語,她聲音極其輕柔地說「黃昏」,我輕鬆過關。聽第二個的時候,女老師捂著嘴對男老師壓低聲音悄悄地說:「拖拉機來了」,言外之意是測試暫停,有噪音干擾。我不明所以,跟著說「拖拉機來了」,說完,女老師笑出了聲,我瞬間懵了,不知老師為何而笑。「通過,下一個。」頓悟後我也笑著走出了體檢教室。體檢在愉快中結束了,一同前來的領隊孫老師說:「回家等錄取通知吧。」我們又結伴每人八毛錢的客車票回了家。
1989年9月3日,我成了萊陽師範一名學生,從此我有一個新的集體,八九級四班。我們的班主任是徐東升老師,如今是煙台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八十年代末,農村孩子進入師範,印象最深的不是軍訓的炎熱、勞累,這比在密不透風的蘋果樹里用最傳統的方式按壓氣缸打農藥輕鬆多了;也不是早起跑操的時間緊張與路程的漫長,與在農村凌晨兩點起床澆地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印象最深的是大米、白面、炒菜的幸福生活。想想初中吃的是一個月6元的白菜湯,還有一頓是窩窩頭。可是,僅僅兩個月後一躍到師範,每個月36元的飯票讓我們感覺到瞬間進入天堂般的生活。綠色的飯票,黃色的錢票,白色的稀飯票,一大張一大張的發到每個人的桌子上,同學們把飯票按照一個個小單元精緻地裁剪,整齊的摺疊好,放在錢包里。那個時候流行用厚紙疊錢包,每個女生都會疊一個錢包,把新發的飯票整整齊齊的放在錢包里。幸福來的太突然,我們也珍惜著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的珍惜、我們的努力就是借萊陽師範這個平台學好開設的各門課程,練就自己的特長,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師範生。
還記得第一次吃上一頓鮮嫩可口的蘑菇湯,才知道世間還有如此的美味。在那個年代農村的一日三餐蔬菜一年到頭都是土地里生產的茄子、土豆、大白菜、茭瓜、各種菜豆。夏天的菜豆多了吃不了,就把它們煮熟了曬乾,留著冬天在水裡泡軟,繼續吃,一年到頭吃的菜就沒有換個花樣,沒有花一分錢。如今能吃上蘑菇,好像吃了一頓美味佳肴。
主食是發的鬆軟的饅頭、麵包,再也不用吃難以下咽的窩窩頭了。真的很慶幸,我沒有辜負生活,生活也不負我,讓我從一個小山溝看到了外面的的世界,品到了幸福的生活。還記得外焦內酥的炸饅頭片,咬一口流油,香香的脆脆的,兩片油炸饅頭片,一碗稀飯,美美的一頓早餐,一上午舔舔嘴唇和牙縫,油氣香味依然在。
更幸福的是能吃到整個的油炸饅頭,比母親過年做的油炸果子還誘人。母親的油炸果子經常白面裡面加點玉米面,美其名曰這樣油炸出來的色彩好,其實就是不捨得全用白面而且可以少用花生油。萊陽師範油炸的整個饅頭不脆不膩,軟軟的帶著點甜味,每一個同學絕不會錯過這樣的美食的,毫不猶豫的每人買一個,很享受的裝入到肚子中。當然這樣的好飯需要輪到我們班級先吃飯才有可能吃上。
男同學幸福的是能吃上餛飩。餛飩在家裡都是過年過節或者家裡來客人了才吃。在師範,不斷的吃,不過幾個班級要輪流著吃。到了吃餛飩的時候,學校印製足夠的餛飩票,每個學生一張,有的膽子大的男生吃一份不夠,總是能自制一張矇混過關,再吃上一碗,當然這些都是畢業後的炫耀了。
每到固定時間,上個月的飯票還沒有吃完,下個月的飯票生活委員又開始發了。到了假期,飯票如果吃不完,可以到食堂換成大米或者麵包。當時的老手工麵包兩毛錢一個,我能換回10多個麵包回家。我想讓父母和姐姐也品嘗一下我的幸福生活。試想,在那個還吃窩窩頭的時代誰看見麵包長什麼樣呀,更不用說吃了。如果買麵包,都是為了去看望生病的病人的。更很少吃大米了,家裡有麥子,誰會花錢嘗嘗大米呢。
時隔30年,有時做夢總擔心哪個布兜里有飯票別忘記了,如果浪費了多可惜呀。現在想想,考上中師或者考上大學真值得炫耀一番。炫耀的不是解決了戶口擁有了鐵飯碗,而是提升了整個家庭的認知,還有這樣的生活,還有這樣的未來,所以兜兜轉轉難免又要說感激堂哥給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的話了。
努力讀書,是鯉魚跳龍門,是擠獨木橋,說的一點也不誇張。直到現在,雖然大學的門檻低了,每一個求學的學子,我們依然要努力學習,因為龍門的門檻參差不齊。不負光陰,便不負未來。
萊陽師範三年,曾經有很多同學在家裡生活不好,到了師範後,個子蹭蹭地長起來了。
萊陽師範三年,不僅培養了我們的學識也培養了我們的尊嚴。
萊陽師範,我最美的成長起跑線。
萊陽師範的美有多種:光潔的水泥路、鬱鬱蒼蒼的花草樹木,寬敞潔凈的教室、獨立翻蓋的書桌,整潔統一的宿舍、朝氣蓬勃的操場,書法繪畫不斷更新的長廊、特色鮮明的黑板報……每一種美都時刻定格在腦際,這與初中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我說,在這裡,我才找到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最美的是萊陽師範上空獨有的音韻。
最先感知音韻美的是課堂上。文選老師初麗娜范讀課文的純正的普通話的聲音,語基老師牟岩講三段論邏輯自信的聲音,物理老師梁銘欽講加速度的「從東門到西門那個chou勁兒」個性化的方言,體育老師蓋君民呀二呀(一二一)的喊隊列的聲音,班主任徐東升老師的特色笑聲……三十年如在耳畔,三十年如在眼前,揮之不去。
每每回憶起這些聲音,老師的音容笑貌便在眼前。你是否記得沒有認真聽講的你,對初老師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回答的問題讓全班同學大笑,以致於一向嚴肅的初老師笑的不知手腳怎麼安放?那個男生是王虎還是宋文永,還是……?真記不住了,只記得哄堂大笑的聲音。
你是否記得我們的物理梁老師,上課講著講著,經常就穿越了,總是自我陶醉在他的個人世界裡,後來他一停下來,我們就知道他又要說,他北京的哪個學生給他郵寄了一張明信片,河南的哪個學生昨晚給他打電話了……說這些的時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那是一個老教師桃李滿天下的幸福,最後必定攜著濃濃的方言,來一句經典的評價「這個小嫚,不糙。」我們不笑他的方言,我們知道那是梁老師對我們的期待。
你是否記得周末我們在樓上寫書法作業,牟岩老師在樓下甬道打羽毛球的瀟洒動作,那時就想牟老師穿什麼衣服都漂亮,不愧是萊陽師範的才女美女,那是幾輩子家世修煉成的素養呀(牟老師如今是煙台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主任)。
我們中師的課堂與初中的課堂一樣都是嚴謹高效的,不同的是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體驗成長。班主任徐老師會留出大部分時間讓我們上講台講化學。普通話課上,高桂珍老師會讓我們無數遍的練習《狼和小羊》《烏鴉喝水》的故事……
悠揚的琴聲是我們每天午飯後的享受。八九級四班在教學樓最西頭的教室,每天中午吃完飯,站在走廊的西窗前,都能聽到一個老師的孩子拉小提琴的聲音。她站在教師家屬區的家門口,每天中午練琴。她是萊陽師範附小的學生,回想我們與她同齡的時候,還沒見過小提琴,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到了師範,我們也只是一人一個最簡單的樂器-----口風琴,到現在我也不會吹,再就是必修課腳踏風琴。對小朋友拉小提琴有羨慕,但是,不是很迫切,因為我是個五音不全的人。我從她的琴聲中不是感受的音樂的美,而是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對孩子的執著性格和毅力品質的培養。
周末我們從各個腳踏風琴教室中能聽到三個級部各種不同的練琴的聲音,沒有人督促,沒有人結伴。風琴需要搶的,哪有結伴之理。不知為什麼我們是那樣的在意一切的成績,也正因為此,後來的我們當班主任,我們的各項比賽如運動會、學校合唱比賽,我們所帶領的班級都能拿到好名次,因為我們雖不是精通,但也不是外行,總算一切都沒有白學。
移步到宿舍區,那個聲音更有個性。我們宿舍是312,吃完飯,有時懶得上去,在下面大喊一聲「312」,同宿舍的徐文平、徐明芹或者是杜紅……,總會有一個探出頭,心有靈犀,知道又是有什麼忘記放宿舍了,需要幫著拿下去。忘記帶校徽了,忘記宿舍抹布沒有放好了,忘記床下臉盆、鞋沒有擺放好的等等,這些看起來不關痛癢的小事,對我們來說都是大事,那關係著班級的考核,關係著宿舍的評比,自律好像也正是那個時候培養的吧。有時候聽到下面喊313、314,我們也會探出頭到窗外,因為那兩個宿舍也是我們班級的。
男生宿舍的聲音更有意思,他們即使是一樓,也懶得走,還不到宿舍樓,男高音就開始了,「111(yao yao yi),把我飯碗拿出來」。很長時間並沒有在意這個喊聲,直到有一次八八級的兩個女生笑談,我們才注意到我們班級對三個一採用的是兩個發音。「yao yao yi」成為八九四男生的符號。
最瘋狂、最富朝氣的是每年的運動會的吶喊聲。運動會上我們班有全校矚目的項目,那就是400米、800米女生比賽,我們班的團支部書記宋艷輝是常勝冠軍,全校沒有不認識她的,因為她還是我們書法老師宋曙光的妹妹。尤其是800米衝刺的時候,宋艷輝的大長腿的跨度和頻率美出了弧線,美出了天際,跑完之後的輕鬆淡然又美出了高度,這個時候不得不感慨體育是力與美的結合。這還不夠令人振奮,更振奮的是4*100米接力比賽,她一定是最後一棒的,她一定是超越三四人後穩穩的成為冠軍的那個。那一刻,她全力以赴,那一刻歡呼聲、吶喊聲什麼都聽不到,只有腳下的跑道和呼呼的風聲,那一刻是忘懷了觀眾忘懷了自己,那一刻,只有初心,那就是八九級四班這個班集體。
我感覺我又回到了萊陽師範校園,撫摸著能翻蓋的桌子,靜聽著老師授課的聲音、各種樂器的聲音、宿舍樓下親切的喊叫聲;我感覺我又奔跑在3000米的跑道上,大喇叭里傳出來的助威的聲音、同班同學加油的聲音,不為那個獎品,只為磨鍊自己的意志。
如今離開萊陽師範雖然已是多年,但是每年萊陽師範的學子走到萊陽總要到學校去看看,去重拾那曾經三年的歲月,去告慰母校-----母校,昨日,我為您自豪;今日,您可以因我而驕傲了……
【作者簡介:林日萍,萊陽師範八九級四班學生。畢業後在棲霞任教12載,現居威海。從教以來,不負萊師的基本功培養,不負煙威科研平檯曆練,出版專著《體驗式寫作》一本,發表論文20多篇。現發揮威海市語文教學能手、威海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的學科素養,開設微信公眾號「因為愛所以要愛」,用教育故事、生活故事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