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活這麼多年,我從來沒去過武漢。
路過的次數,倒是很多。印象中,好幾年前了,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年紀,曾經讚嘆於武昌火車站的宏大規格。
不過,今年之前,倒是從沒把這個「沒去過武漢」當回事兒——沒去過的城市多了,不差一個武漢。
直到1月23號,武漢封城。
繼而在未來的70多天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 焦點。
那時候,反倒前所未有地,想去武漢了。
封城的武漢,像一座被悲壯籠罩的孤島,茫然,卻也堅定得義無反顧。
從4月8號解封到現在,又是80多天過去了。當逝去的時光被切割成塊狀,那種流逝感,似乎也變得更強了。
而某種程度上, 當下的武漢,依然是一座孤島。
這也是我今天,想聊聊這部上周五上線的紀錄片的原因。
《好久不見,武漢》
定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6月初來到武漢,採訪了十位當地人,跟拍了他們當下的生活。
十個人、十個家庭,映射的是後疫情時期,武漢的真實一面。
其實站在創作角度,這部60分鐘的紀錄片算不上多了不起的佳作。
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比如因為採訪對象是導演在微博招募,所以難免受訪者都是年輕人,而他們的積極樂觀,是否就能代表所有武漢人?
這種以偏概全,作為紀錄片,自然是一大硬傷。
但我依然願意高分推薦它的原因,也很簡單:
個人情感上,我太想近距離看一看現在的武漢,和它好好親近親近了。
即便,我從未去過武漢。
武漢的犧牲
這場病疫,武漢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做出了多大的犧牲,經濟層面,自然首當其衝。
我不是研究經濟的,放幾個相關數據:
武漢市一季度GDP預計損失 2000億到2500億;
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湖北省接待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分別是去年同期的38.4%和38.6%。武漢酒店的平均房價則下降了60%左右;
樓市方面,武漢1月到4月的新房銷售同比下降了60%。
紀錄片中,竹內亮採訪的第一位居酒屋店主賴韻,也直言 「餐飲業大概有一半已經倒閉或正在倒閉」。
店主的話或許並不準確,但打擊一定是巨大的。
打工者收入減少,對生意人,不賠或少賠地撐過去,是2020年的唯一目標。
最直觀的細節:
居酒屋一杯調酒,從之前的45元,降到了25元。
為什麼降了這麼多?
店主:因為這杯酒的成本,就是25元。
當然了,經濟衝擊不僅僅在武漢和湖北,全國一盤棋,損失都不小。
而且,降薪賠錢,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大可以下半年到明年,努努力再賺回來。
況且,經歷一場病疫,很多人的觀念或許也在轉變。
像這個參與了雷神山醫院建設的電工小哥李傑說的:
錢沒以前那麼重要了,命重要。
更多的犧牲,或許被埋在了武漢人的內心深處。
現在回想,對感染新冠的反應,心裡的恐慌程度,6月份的北京,和1月底2月初的武漢,那一定是沒法比的。
最初那一批危重的新冠患者,死亡率很高。
這裡面和醫療機構和相關資源的反應速度、應對經驗,病人因為未知帶來的極度恐慌,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封城之後,壯士斷腕的武漢,扛下了這一切。
到今天,國內累計病疫死亡人數為 4648人,這其中,武漢就有 3869人。
每一個死亡病例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
而超過8成的「破碎」,都發生在武漢。
護士龔勝男,聊起後疫情的生活,笑意背後滿是希冀。但說到在醫院看到的那些生離死別,眼淚立刻就下來了。
讓她泣不成聲的,是3月底,開放骨灰領取後, 殯儀館前排起的百米長隊。
這是武漢人不想念起的2020片段,也是更多人不該忘記的時代瞬間。
莊園的外公因新冠去世,她也是紀錄片出鏡的受訪者中,唯一一個經歷了親人去世的。
所以她真實的心聲,更能代表那些真正痛過的武漢人。
她說每每看到有高齡老人治癒的病例,心裡就會問:
「為什麼不能多一個我外公」。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想要接受採訪時,她也沒有任何冠冕堂皇,面對的是人性深處的弱點:
「因為我怕自己有一天會忘了。」
「我不想忘。」
知乎上有人問:
疫情後的武漢,還會是原來的新一線嗎?
一個回答是:
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武漢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它必須是。
經濟總會恢復,收入總會回暖,更應該關心的或許是:
武漢人內心缺了的那一塊,何時才會被完全填補?
武漢的委屈
在全城 1000萬人完成核酸檢測後,可以這麼說:
單就新冠病疫,武漢可能是現在全國,安全係數最高的那個城市。
張文宏醫生則說,再和病毒來了一次正面硬剛後,武漢甚至會是未來全球最安全的城市。
不過,看完紀錄片,給我最大的感慨,還是來自武漢的 委屈。
「一聽武漢就怕。」
這或許是很多武漢人,在解封之後感受到的一絲涼意。
仿佛已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
雖然最初「武漢肺炎」的說法早已經被捨棄,但武漢與新冠病毒之間的聯繫,卻深深地重在了多少人的心裡。
多數時候,這種害怕來自外地。
李傑作為一線的工人,對當前武漢企業的困難也看得很透徹。
工廠是復工了,但很可能會撐不下去。
為什麼?
「從武漢發貨的,他就不要了。」
對這一點,我自己也有直觀的體會。
有同事在淘寶購物,選中準備下單了,看到賣家是武漢的,立刻就關了頁面。
朋友說,同事從武漢回來,帶了點土特產分給大家。他雖然表面上開心地收下了,但心裡總還是會有點不踏實的感覺,帶回去也再沒打開過。
而少數時候,這種害怕,也來自內部。
莊園的二姨,因為照顧父親而感染病毒,在酒店和醫院之間六次輾轉,住進雷神山,光核酸檢測就做了41次,在外108天後才平安返家。
但她說,最讓自己難受的,是後來治癒出院,街坊鄰居的表現:
總是下意識避開她的小動作,讓二姨很是受傷。
「感覺自己身上背了個毒氣彈。」
於是,過多來自外界下意識的怕,也下意識地讓武漢人有了某種自覺。
居酒屋店主賴韻見到竹內亮的第一句話不是自我介紹,而是:
「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成人有時是出於緩解尷尬的禮貌考量。
但看到知乎博主ichigin講的例子,更是心酸:
8歲的小女孩,見陌生人的自我介紹是:
「8歲了,我是湖北的,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這是主動放低姿態的卑微。
背後何嘗不是無處釋放的無奈和委屈。
竹內亮自己,在豆瓣給紀錄片打了個五星,然後寫下了自己拍攝的初衷。他說:
「我怕武漢,變成日本的福島。」
「歧視」背後
值得討論的是:
這種下意識的害怕,算不算歧視?
說歧視,或許真的有些言重了。
或者說,就像紀錄片中那個即將辦婚禮的新娘子,推己及人,這個心理即便算是歧視,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可以說, 這歧視背後,有愚昧、有偏見、有蠻橫、也有缺乏同理心。
這些在我看來,站在人類自保甚至自私的本性,當然,可以理解。
不過相比這些大可不當一回事的歧視,另一種歧視,則要來得實在得多。
差不多到上周,國內的多個省市才對武漢人出行,算是正式開了綠燈。
而在6月初,也就是武漢解封兩個月後,仍然還有不少地方,對武漢實行著最嚴格的禁入政策。
人性一點的:
會免費安排核酸檢測和酒店住宿,是陰性的第二天可自行離開。即便自費,也不會耽擱太多時間。
嚴格一點的:
需要做兩次核酸檢測,一共需要隔離3天,有的則要7天之久。
那些經常出差的武漢人,一個月做10次以上的核酸檢測,不算新鮮。
至於那些嚴格到 一刀切的,就有些過於不近人情了:
有的酒店直接拒收武漢人,有的景點不許武漢人買票,有的省份乾脆連往返武漢的航班都取消了。
這些各不相同、卻又本質上一致的政策,如果要分析這歧視背後的邏輯,說起來也簡單:
即, 歧視是沒有成本和代價的,不歧視才會有。
一刀切之後,麻煩的是武漢人,和當地的工作人員。
與此同時,風險是不存在的。
如果不一刀切,一旦出事,防疫不力的大帽子扣下來,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當然, 好在,制度的反應雖然緩慢,但總會到來。
現在,這些歧視的政策已經基本撤銷,即便多少還是要承受他人的異樣眼光,但武漢人總算可以自由出行了。
而現在,藏在很多人心中的那個最隱性的歧視,或許是:
你敢不敢,去一次武漢?
去一次武漢
有人可能覺得,敢不敢去這問題太幼稚,太不成人。
更多的回答或許是:
我不是怕,但我沒事去武漢,幹嘛?
不管是真的不怕還是假的不怕, 對這個問題,敢或不敢的回答,基本就代表了現在的你,對武漢的態度。
當然,再沿著這個方向聊下去,我怕是就快接近道德綁架了。
所以,我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我自己地說一句:
今年,我一定要去一次武漢。
吸引我的,是紀錄片中自帶魅力的武漢人。
中間那段亂入的光膀子武漢大爺,出場不過20秒,仍過目難忘。
尤其那句「他沒有mama (胸部),所以他不能脫」,一句話,武漢人 (或者說武漢老人?)的幽默直率都在裡面了。
包括這位在光膀子大爺之前幾秒出場的、游泳歸來的大爺。
造型打扮、談吐氣場,都夠硬核。
以及結尾,對著長江高唱美聲的大爺。
在年輕人愈發忙於事業、孩子,且越來越被西方文化影響的當下,從歷史中走過的老年人,或許才是我們快速走進一座城市的那個嚮導。
老年人硬核,青年一代,紀錄片呈現的則是多彩的一面。
這裡有為武漢早餐rap的英語老師;
也有被疫情耽誤了婚禮、迫不及待穿起婚紗的城管美女。
參與到10天建成雷神山醫院的李傑,被問如此巨大風險為什麼還會接。他的回答我特別喜歡:
第一當然是工資高,一天能發一兩千塊;
第二就是, 心里不自覺燃起來的那股子熱情澎湃。
說完這話,李傑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可能無法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心路,但在紀錄片開頭,那位堅持在網絡上記錄疫情中的武漢的外賣騎士,已經幫他表達清楚了:
我們正在經歷人生中或許是最重要的一段大歷史,既然我恰好身處其中,為何不讓自己參與進去,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呢?
光是聽到這段話,就已經有點熱血沸騰了。
為了這熱血沸騰,我會在今年,去一次武漢。
結語
很多時候,生活就是這樣吧。
當歷史正在發生的時候,可能是痛苦,可能是興奮,更大的可能,是渾然不覺。
但多年之後回憶起來,所有的痛苦、興奮和渾然不覺,都化成了一句唏噓與感慨。
武漢過去幾個月所經歷的,所承受的,那些犧牲、傷痛和委屈,總會隨時時間,慢慢癒合,直至消失。
但我總會帶點天真地期望:
我們能從每一段或長或短的歷史事件中,沉澱點、或者說留下點什麼東西。
雖然勢單力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完:
願歷史不會遺忘武漢的犧牲,願未來不再出現武漢的委屈。
最後問一句:
今年,你會去一次武漢嗎?
(另,紀錄片連結在下面,60分鐘,感興趣就看看,導演微博和主流視頻網站也都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