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環保擺首位《親愛的客棧》獲《人民日報》點贊

2020-01-03     娛樂正經點兒

「客棧創新性服務計劃中,既包含以環保、文化為主題的定製旅遊,又有推廣寧夏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創意策劃,助力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和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讓公益環保成為節目的價值內核,擴展綜藝節目的格局。」

這是《人民日報》1月2日刊登的文章《電視節目<親愛的客棧>公益環保成為價值內核》中對《親愛的客棧》第三季節目的高度評價。文章不僅肯定了節目始終求新求變的製作思路,而且以「環保」「公益」「社會責任感」等關鍵詞回顧了《親愛的客棧》系列節目所做出的貢獻。

《親愛的客棧》第三季延續了前兩季的收視熱潮,節目播出十期,取得了雙網收視十連冠的好成績,客棧經營與終極合伙人競爭也進入到最後關頭,嘉賓拿著特產東奔西走的樣子像極了正在職場不同行業中奮鬥拼搏的你我。節目接近尾聲,卻高潮不斷迭起,客棧職場如同照進現實,聚焦職場人的生存現狀和情感訴求,對於職場故事的刻畫與記錄栩栩如生,正如節目slogan「滾燙的人生」一樣,像冬日的一碗熱湯澆灌在人們的心上,為人們驅散寒氣、只餘溫暖。

同時,節目在關注人情冷暖、刻畫好職場故事的同時,不忘踐行公益環保這一理念,把社會責任感切實融入到節目中去,秉持初心傳遞滿滿正能量。

「糧草」不動創意先行,推廣非遺文化超走心

第三季中,節目組選址在寧夏中衛黃河宿集,這並非倉促而為之,實則大有講頭。眾所周知,寧夏晝夜溫差大,因此水果特別好吃,盛產瓜果梨桃以及枸杞、大棗、沙棘等特色農副產品,但是如此好的產品如何更快更廣地創造銷路?這對於沒有什麼經驗的當地人來說是一件難事。而《親愛的客棧》節目組的到來,卻用娛樂的方式為當地人拓寬了發展致富的思路,節目以合伙人競爭的形式,讓各位管家絞盡腦汁為當地人帶去了不少好創意:將當地紅酒與農副產品結合包裝,配上吉祥如意的宣傳語,二次售賣轉手就賣到脫銷;黃河邊上看夜景吃燭光晚餐,既有浪漫氣息又能夠欣賞優美風景,為客人創造私人空間的同時,這小小文藝范設計也頗得客人心;黃河古村落、中國版「66號公路」等定製環保旅遊線路,不僅為客人帶去了全新的旅遊體驗,節目外也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感受黃河文化;親手體驗非遺產品製作過程,感受寧夏非遺文化魅力,收穫獨一無二的非遺文化記憶;籌備非遺文化美食節,以廟會或集市的形式,推廣一些非遺項目,展現當地千百年的文化瑰寶……每一期節目,各位管家都能利用有限的物質條件,開動自己的無敵腦洞,用創意為當地帶去創新性營收和致富好思路。

這些創意推廣非遺文化的思路年輕、有趣又新潮,貼合當下年輕人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對於現在的遊客來說,他們或許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見識過各種各樣的美景,如果要打動他們,創意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他們願意為故事、美好寓意和品質買單,節目中的各位嘉賓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更能夠發現客人的真正需求,開發出真正適合當地的發展之路。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除了能夠感受塞上江南寧夏的風土人情、秀麗風光,還能從這些走心的環節設置中深刻體會到節目組踐行社會責任與擔當的使命感與熱情真誠的心情。

推動當地旅遊發展,明星效應+環保理念=正能量良心綜藝

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不是《親愛的客棧》節目組一時興起而為之的作秀之舉,而是已經堅持貫徹了三季的常態。從第一季提倡「慢下來,去生活」開始,到第二季助力內蒙古阿爾山白狼鎮旅遊發展,改善當地經濟落後的狀況,至第三季聚焦當代職場,節目選址近于山川河海,但並未沉浸在詩和遠方的空中樓閣中圈地自萌,社會責任感是三季節目始終未變的主題,尤其第三季中,公益環保的主題更是貫穿節目始終。

第一季,在節目組的鏡頭下,瀘沽湖的美麗顯得如此純凈,因此即使第一季節目已經落下帷幕,節目的長尾效應卻讓瀘沽湖這個人間仙境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全國各地的遊客趨之若鶩,節目組為推動當地旅遊生態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第二季,節目組深入助力阿爾山狼鎮旅遊發展,員工們不僅和村民一起搭建經營客棧玻璃房,還將經營和管理服務客棧的理念傳遞給了當地居民,將這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地推薦給全國觀眾的同時踐行綜藝正能量;第三季節目,更是公益環保精神與節目品質的又一次創新融合,不僅「授人以漁」,而且將公益和環保元素做出了創意,起到了相當出色的傳播效果:開展寧夏好物推薦服務,讓節目嘉賓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學習製作,吸引遊客認識了解非遺文化……通過明星效應與環保理念的結合,將節目與公益環保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

從第三季《親愛的客棧》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對於新時代職場奮鬥精神的解讀,而且能夠在各種競爭項目中感受寧夏中衛獨具特色的風景和文化風情,節目在身體力行踐行公益環保的同時,也為電視綜藝的社會責任樹立了全新的標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lEbb28BMH2_cNUgOp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