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嘟嘟爸爸 編輯 | Bamboo
「
孩子無法保持長期學英語的興趣、動力和自信?你需要這些更科學的方法!
身為一名英語啟蒙教師,經常遇到家長們這類問題:
「我們家孩子學了半年的英語了,我發現他好像一直不感興趣,公開課上不舉手,在家也不說,怎麼辦呢?」
「我家孩子現在6歲,之前沒學過英語,怎樣培養他對英語的興趣呢?」
「我們家孩子剛開始學還挺感興趣的,現在好像興趣沒那麼濃了,怎麼回事?」
通常對於維持孩子興趣的方法是:
1、結合有趣的教學課件,在教學中加入遊戲、獎勵機制等來維持孩子的興趣,這也就是「玩中學」。
2、在言語上給予孩子鼓勵,告訴他「你很棒!、」「你可以的」,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越來越高,一些孩子已經厭倦「玩中學」的模式;「你很棒」之類的話也會越發蒼白無力。
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遊戲、獎勵機制等只能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興趣,維持興趣靠的是每次完成任務後大腦中產生的快感。這種快感大多是一種成就感,它是一種正面的反饋。
20世紀70年代,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對二語習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說,除了比較有名的「習得-學得假說」和「輸入假說」,他還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該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受到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動力、性格、情感狀態。
也就是說,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越大,自信心越強,焦慮感適度,情感對於語言輸入的過濾作用就小,二語習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簡而言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越是自己主動想學,並能長期保持自信的孩子越能學的好。
那麼,有哪些辦法能幫助孩子長期保持學英語的動力和自信呢?
1
目標
1 設立恰當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時設立目標會提高我們完成事情的效率,但在溝通中我時常聽到:
「我希望我的孩子學了英語,出國後就能和老外交流」;
「我覺得他在課堂上學過了就應該會說啊。」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了,我家孩子不會?」
諸如此類。
出現這種情況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在某些情況下沒有準確判斷孩子的現有水平,並將自己認為可以達到的水平強加在孩子身上。長此以往,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必然減弱。
一個有效的方式是:將孩子二語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作為目標。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兒童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有兩種水平的,一個是現有水平,即兒童能獨自完成或自己知道的事物;另一個是兒童在幫助之下能夠達到的行為,這兩個行為水平之間構成了一個區域,這個區域即「最近發展區」。
這裡介紹一個了解孩子閱讀水平的Five Finger Rule(五個手指法則):
隨便找出書中有代表性的一頁,讓孩子試讀。如果遇到一個單詞卡殼,則豎起一個手指;如果五個手指都豎起來,這頁還沒讀完,則這本書太難;如果讀完一頁一個手指也沒豎起來,則這本書太簡單。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的孩子,大多在早期沒有親子英文閱讀的經驗,即便到了自主閱讀的年齡,也應該補上親子閱讀這一過程。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英文水平把握不准,也可向專業的培訓機構老師詢問,做好溝通,一起幫助孩子制定目標。
2 量化目標
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應該在最自然的語境中,那麼給孩子制定一個量化的目標是不是太功利了?其實不然。我的理由是:
首先,英語在我們國家依然作為外語,自然真實的交流環境還是比較缺乏的。除在校的英文環境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家庭的英文環境。父母幫助孩子制定一個量化的學習目標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聚焦當下,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時目標的完成也會給孩子帶來滿足感,幫助他更好的堅持。
其次,這裡所指的量化目標不是讓孩子去背多少單詞、背幾個句型,而是將身邊的資源更有效的、有計劃地利用,比如:
每天給孩子讀一篇英文繪本故事
每周學說一首英文童謠
每月學唱一首英文兒歌
嘟嘟從6個月起,我每天會抽出半個小時給他聽鵝媽媽童謠和經典的英文歌,到了2歲時他已經能知道每首歌對應的英文名稱。後來我們定了個小目標,在這半個小時內,和他一起聽唱一首童謠和兒歌,讀一本英文繪繪本,久而久之,他自己能自娛自樂地哼唱像The wheels on the bus、BINGO song之類的兒歌,而且也愛上了閱讀。
當孩子到了6歲左右,有一定英語聽力輸入積累,則可以進一步學習自然拼讀,量化目標後大致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1 準備階段
能識別26個字母、字元音;
看到實物圖片和字母卡能說出26個字母代表的單詞,如/b/ for banana。
2 起步階段
能拼讀CVC單詞,如/c/-/a/-/t/cat;
學習具有相同押韻音的詞族,加大拼讀的訓練量,提高拼讀速度;
使用以單輔音和短元音組成的單詞的英文讀物進行拼讀練習。
3 加速階段
學習輔音字母組合,如cl,pl,br,並進行拼讀;
學習含有magic e的單詞,如lake,kite;
學習元音字母組合的單詞拼讀,如team,book,shark;
使用以上拼讀規則進行朗讀練習。
.....
我相信,在不斷執行目標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將會收穫成就感,進而得到源源不斷的正面反饋。
2 重複再重複
1 為什麼要重複?
TED公開課《提升自信的技巧》中演講者說到:「當我們處於高壓狀態,並期望自己能夠表現得自信,只有當這項技能或者任務爛熟於心才會奏效」,進一步來說,「爛熟於心」意味著上百次的重複練習。
聯繫到英語學習的問題上,我認為重複在英文學習初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有的家長可能覺得不斷重複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興趣。其實不然,大家如果讀過一些經典的英文繪本就會發現裡面的重複句很多,比如艾瑞·卡爾的《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Red bird, red bird,what do you see?
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
這是一本向孩子介紹顏色和動物的書,書中介紹了9種顏色,每一種顏色對應一個動物。整個故事的句型重複率高,而且高度口語化,簡單易懂。很多小朋友在聽過幾次後就能把整本書說出來。同時這本書還能編成歌謠,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
幼教專家曾指出:孩子在接觸新事物時,總是希望有機會不斷重複,好讓他們能熟悉陌生內容,直到完全掌握並感到安心。
像這類英文初級故事中的重複句是作者特別設計的,將重要訊息用容易吸收的形式加以呈現,可以讓孩子練習自主閱讀,並增加孩子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2 有目的的重複——刻意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里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不斷重複只是「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正確的練習」需要好的導師、有目標、有反饋.....
同時他還寫道: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這給英語啟蒙學習的啟示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一定程度的重複聽說練習是必要的,但不要一直停留在同一個地方,應根據孩子掌握的情況,不斷給孩子新的語言輸入刺激,提供新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保證練習的有效性。
比如sight words就是典型的需要通過刻意練習、不斷重複去學習的內容。
Sight words是一些常見的英文字,特別是在給孩子的讀物中常常出現,一般會鼓勵孩子記憶這些高頻詞,讓他們可以在不用任何自然拼讀技巧的輔助下,可以順暢地閱讀。
傳統學習sight words的方法是單獨記憶,但這樣的練習效果不明顯,且趣味度低。我們可以設計類似cross word這樣的小遊戲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將sight words結合短語、句子、故事,讓孩子在全方位的練習中掌握。
視覺詞練習遊戲
利用英文分級閱讀本身的體系性編排,鼓勵孩子逐步攻克每一級別的小故事。
國外的分級閱讀體系做的很完善,以Reading A-Z為例,基礎的aa、a級故事多為簡單的短句以及大量符合拼讀規則的單詞如cat,hat,fat,正常情況下孩子只要掌握簡單的拼讀技巧和高頻詞就能實現自主閱讀,所以當孩子發現自己學到的知識能夠派上用場,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隨之而來。
3 給予孩子反饋
前面我們講了設立恰當的目標、有目的的重複練習,但僅僅做到這兩項,長此以往,孩子的興趣還是會減弱。所以必須要有外界給予孩子反饋和支持。大致分為兩類:
1 物質反饋
這裡的物質反饋可以是一本書、一個玩具、一次旅行、一次家庭聚會,但物質反饋不宜頻繁,可以將目標進行拆分,逐級獎勵。要讓孩子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報。
2 精神反饋
文章開頭我提到口頭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慢慢失去了效用,原因是很多時候父母給予的回應並不是孩子所期盼的。
舉個例子,曾經一個孩子的父母向我求助說他的孩子每次聽到上英語課就說肚子疼,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是這個孩子由於中途插班,基礎比較薄弱,再加上自尊心較強,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選擇了逃避。
孩子的這種心理狀態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問父母:你們有沒有和孩子溝通?給他鼓勵?父母回答說:有啊,我們一直給他鼓勵,告訴他沒關係,慢慢學,要有信心。
給孩子這樣的反饋是無效的。因為孩子想要的是來父母的理解與共情。進一步說,父母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關注事情本身,對事情的經過給予肯定或理解,從而與孩子產生共情。
可以怎麼做呢?比如:
當孩子遇到挫折,產生厭學情緒時,首先應傾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說完,父母應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然後再結合老師的意見給孩子重新設立目標,逐步完成。
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你想表揚他,你需要用具體的語言描述你欣賞孩子的哪一點——即描述性表揚,你可以說:「剛才我聽見你在讀英語,我感覺你讀的越來越流利,你能再讀給我聽聽嗎?」「今天我們唱了一首英文歌,讀了一本繪本,朝目標又進了一步!」
除了語言上的反饋外,還可以再加上語調、表情、身體姿態等。
總結一下,恰當的目標、有目的的重複練習、給孩子實施適時的反饋,構成了維持孩子興趣的三大支柱,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回歸當下,加以實踐。
找到適合孩子興趣的書,讓孩子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