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可為的隴南電商
——隴南市電子商務發展報告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看到村民在直播賣貨時表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這一場景註定成為脫貧攻堅戰極具代表性的一幕。從2013年至今,隴南始終把電商作為發展的突破點,不斷探索實踐,開拓創新,牢固樹立抓電商就是抓脫貧、抓產業、抓經濟、抓發展的理念,堅持把電子商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工程,建立了一套組織推動新體系、培育了一批市場經營新主體、開闢了一條農產品銷售新路徑、探索了一種電商帶貧新機制,讓隴南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記者 靳淑敏
3月23日,成縣陳院鎮白馬寺村「95後」青年尚育康,正在直播給貴妃雞喂食,拓展線上銷路。尚育康成立的貴妃雞養殖合作社,統一為貧困戶發放雞苗,上門傳授養殖技術,回收貧困戶養殖的雞進行電商銷售。合作社已帶動周邊27戶貧困群眾養殖貴妃雞5000餘只,年銷售額達100餘萬元。
4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正在徽縣大河店鎮腰莊村油菜花田裡直播銷售農產品。2013年12月,在外打工的梁倩娟回村創辦了「隴上莊園」網店,通過淘寶網和進駐的電子商務平台,推廣和銷售隴南當地土特產,讓大山深處深藏多年的山野珍品和農土特產品遠銷全國。通訊員 李旭春 攝
走進武都區城關鎮石家莊櫻桃園裡,一棵棵櫻桃樹,枝葉扶疏,濃濃綠蔭里顆顆果實晶瑩剔透,紅艷欲滴。
一場網絡直播正在進行,武都區副區長華麗通過網絡向大家推介「石家莊櫻桃」,美團、餓了麼、同城配送小程序、微店等平台上,下單的叮咚聲此起彼伏,配送人員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
直播帶貨、雲上下單、線下送達……一場疫情,隴南化危為機,讓農特產品通過同城配送,走上隴南人自己的餐桌,開啟了「種植戶+平台端+配送端+消費端」電商同城配送消費扶貧新路徑。
不僅櫻桃,不止華麗。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探索直播扶貧新模式;56歲的張加成不僅直播賣完自家的蘋果,還代銷其他村的貨;第一書記、村民網銷隴南農特產品的訊息始終占據朋友圈的「熱搜」,「全民電商」在隴南已經是一種現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從2013年,深山中的隴南與電商碰撞開始,這場「試水」,經過一次次摸爬滾打、攻堅克難,成長為網際網路中搏擊風浪的隴南智慧、隴南力量和隴南模式。
隴南電商像「衣領子」一樣,抓綱帶目,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等在農業種植養殖、加工、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應用,形成了隴南電商產品賣到全國、賣到境外的「大循環」和自產自銷的「小循環」互補發展格局,隴南從藏在深山人不識的貧困小城,變成了電商尤其是西部農村電商的領航者。
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低頭有堅定的腳步,抬頭有清晰的遠方。電商在隴南大有可為,已經成為隴南人的共識,為這片大山裡的人們帶來豐厚收益。
化危為機,讓電商大有可為,描繪隴南電商的新藍海。
觀大勢者明,順大勢者勝。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隴南地處秦巴山區深處,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既是甘肅省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又是全國特殊貧困地區之一,全市9個縣區均為貧困縣,目前仍有3個縣尚未脫貧,疫情過後的恢復經濟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針對貧困地區受疫情影響,農畜牧產品賣不出去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產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產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在大數據的有力支撐和原有電商的厚積薄發下,隴南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不斷建好同城配送供應端、平台端、配送端,產品上架對接線和產品到戶配送線「三端兩線」,統籌推進城區配送和到村配送,讓同城配送成為隴南電商發展的新藍海。
走進康縣花橋村,「菩提莊園」農家樂內的廚師切菜、剁餡、包包子,忙得熱火朝天。
「從4月15日起,我們入駐康縣愛尚外賣平台,給全縣所有鄉鎮,還有武都、兩當、天水配送包子,不僅救活了我們自己,還拉動了當地的就業和農產品銷售。」「菩提莊園」農家樂負責人李玉說,截至目前,她們已經配送完成了1萬多單,務工人員由原來的2人增加到6人。
包子的用料都是本村或者周邊鄉鎮的,現在每天麵粉用量由原來1袋增加到5袋,香菇由20斤增加到80斤,鮮豬肉由30斤增加到120斤,包菜由40斤增加到160斤,胡蘿蔔由30斤增加到100斤。
不僅如此,「發展農家樂和夜經濟就不再為做菜備席發愁了,通過同城配送,一個小時內就能拿出8個菜、1個湯,米麵饅頭樣樣都有,大大提升我們村的旅遊服務水平!」李玉說,現在到花橋村周邊來旅遊的人每天350多人,到周末就達到了1000多人,帶動隴南消費市場的全面升級。
包子雖小,卻包含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的全產業鏈和前景大好的未來。這個包子就像啟動柴油拖拉機的搖把一樣,猛拉一把,就把280多萬人的隴南本地消費市場激活了。
在擴大出口很難、擴大投資有限的情況下,採取內循環的方式拉內需、找剛需、政府引、同城配、增就業、保民生、都用會、政府退,已經成為當前隴南拉動經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據統計,僅疫情期間隴南上線同城配送平台57家,入駐商家3600多家,上線產品9600多款,累計同城配送60多萬單,服務群眾200多萬人次,「線上購物」「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劇情在隴南頻頻上演。
電商發展進程中,每一次轉身,每一次跳躍,隴南都緊跟時代的腳步,早做準備,一路升級。
抖音、快手上,隴南的「三農網紅」,全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張會林、郭文平、「西北小強」郭歲強,鄉村網紅「雞司令」尚育康……也早早地按下了短視頻直播啟動鍵。
這次在金米村,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直播現場,無疑給全國上下幹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並傳遞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
隨後,隴南的蔬菜大棚、農產品採摘地等瞬間變成了直播間,縣長、鄉鎮長、第一書記紛紛帶貨,讓直播成為「新農活」,也讓農產品的銷售找到了新的出路。
「紋黨參,文縣生,買它!」
「給大家種草咱們隴南的高山雲霧茶」
「絕對不能錯過的大紅袍花椒」
……
3月22日下午,文縣脫貧攻堅督查專員苟睿變身「主播」,十分鐘,賣出1200單!一天,銷售額破百萬!
在武都裕河,徽縣電商直播達人喬??在茶園直播,一部手機、一台單據印表機、一個舊電瓶,兩個多小時拿到800多單,幫助茶農銷售茶葉160多斤、收入7萬多元……
在復工復產後,原本因為疫情造成冷清場面,卻因為線上的銷售而火爆起來。禮縣農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剛為以嶺藥業提供了100噸大黃原藥材,用於生產連花清瘟膠囊,抗擊疫情!宕昌的黃芪和黨參等中藥材,也成為網上的緊俏貨、搶手貨……
現在,走進隴南,隨處可見支起架子,準備直播或者正在直播的人,有「賣產品」、「賣風景」的,還有「賣文化」、「賣體驗」的,放眼整個隴南,滿血復活的場景正在全市2.79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動演繹。
生於大山,讓好東西不愁賣,成全深山對遠方的嚮往。
電商,對張加成來說,是出路,對隴南更是。
張加成是禮縣永興鎮龍槐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經因為房前屋後的大山要把蘋果背到家裡都要花費好多時間,更不要說賣出去。看著堆在院子的蘋果,心中沒有收穫的喜悅,而是愁……
愁怎麼賣出去?愁能不能賣上好價錢?
這樣的憂愁,不止張加成,而是瀰漫在2013年前的整個隴南。
隴南處於北緯33°的神秘魔線,秦嶺南麓,全市1000多萬畝特色產業在這裡與亞熱帶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眾多特色「寶貝」。但受制於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頸,長期以來大部分「寶貝」處於鄉村集市提籃小賣、小商小販收購販運的低層次階段,形不成品牌,賣不上好價錢,當地群眾守著富庶的物產卻難以轉化為實際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回望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回望走過的路,助農增收、擺脫貧困依然是隴南的重中之重;放眼西部乃至全國,工業經濟的班車,隴南已經錯過;立足遠眺,2013年一次微博叫賣核桃的「星星之火」,讓隴南找到了後發趕超的「蹊徑」——電子商務。
「如果採取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只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且還可能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市委書記孫雪濤深刻地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剛好可以把隴南農特產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業鏈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揚長避短,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
2013年隴南把電子商務確立為「433」重點工作「三個集中突破」之首,選擇電子商務作為「先飛」路徑,鎖定突破方向。
「電子商務非常適合在隴南發展,大有可為,從趨勢上看也刻不容緩!」基於此,隴南發出「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號召。
在隴南這樣的貧困地區發展電商,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強大推力,著力破解思想觀念保守、基礎設施滯後、物流成本較高、電商人才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等制約電商發展的難題。
不知道,那就加大宣傳,逢會必講,從領導幹部到大學生村官、村幹部、村民層層深入;
無從下手,那就手把手教,針對不同的層次,從市、縣、鄉、村四級逐層培訓;
「我是當時參加培訓後,才知道網上可以賣東西,沒有其他辦法,那就試一試!」張加成說。
「試一試」,也正是願意不斷探索、學習的觀念,為張加成和隴南試出了另一番天地。
不會寫字,那就查字典,手機設備跟不上,那就換手機,不會當客服,那就先學著在網上買東西,張加成這個50多歲的初學者,找到了自己的辦法,有了自己的章程。
正如隴南,電商從機制、體制,還是硬體、軟體,開始全面鋪路,全面加速!
市縣區成立領導小組和專門機構,配備工作人員,出台鼓勵發展的政策措施;
為了打通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隴南聚焦25個特困片區,硬化通村公路,發展物流企業、快遞服務站、村郵站;
為貧困村鋪設4G網絡,解決貧困群眾無法上網和上不起網的問題;
自2013年武罐高速通車後,每年一個「小目標」,「成武」「十天」高速、「蘭渝」鐵路、隴南成縣機場相繼建成,隴南的特色寶貝從人背畜馱、坐板車到趕汽車、上高速,再到乘高鐵、登飛機……
張加成的蘋果從線下一年賣200元,到現在一年能掙20多萬元。
「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箱蘋果價錢翻了3番。這是出路,讓大家都能把東西賣出去,賣個好價錢。」現在每天早上,張加成就開始他的淘寶直播,帶著眾多「鐵粉」去看他家的蘋果園,陪伴著他們上下班的同時,推銷自家的農副產品,又讓整個村早早地醒來,熱鬧起來!
立於脫貧,讓難題在發展中解決,圓群眾對富裕的夢想。
甘肅是全國最窮的地區之一,隴南是甘肅最窮的地區之一,這些「之一」疊加在一起,曾經讓隴南遠近聞名。
擺脫貧困——仍然是擺在隴南面前的頭號任務。
在中國開展的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大決戰中,隴南註定會因電商扶貧,留下自己獨特的光輝印記。
隴南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發點是助農增收,最終目的是脫貧致富,與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隴南開始嘗試讓脫貧攻堅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探索出了符合貧困地區發展的隴南電商模式——「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百姓創業、協會服務、微媒營銷」。
2014年隴南市在甘肅省的支持下,向國務院扶貧辦主動請纓,要求作為試點,為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探路開道。2015年1月,國務院扶貧辦正式批覆,同意隴南作為試點市的請求。
從提出電商集中突破的戰略任務,到形成系統的電商扶貧路徑和方法,作為電商扶貧的先行者,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前行。
在試點中調整改進,隴南形成了電商扶貧方法上自成體系的總體性工作思路——「1333」發展思路。在實際工作中,圍繞行政推動、市場服務、網絡營銷、網貨品牌、數據分析、人才培養六大體系統籌推進。
在全市貧困家庭中培養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電子商務人才;
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帶動種植業、加工業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真正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科學推進精準扶貧。
特別是在特困片區、貧困村,整合力量,建立駐村工作隊「一對一」網店發展幫扶機制,在全市450多個貧困村設立了電商服務點。
「脫貧攻堅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是穩定脫貧的基礎。電商引領扶貧產業對接市場,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網店、產業、創業、就業、入股、眾籌『六路帶動』的電商扶貧機制,成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範市,這是隴南電商不同於其他城市電商的獨特屬性。」在4月14日召開的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工作會議上,孫雪濤這樣說。
在阿里巴巴·隴南產業帶平台上,孫海平剛完成一單花椒交易,「平均價格比起2013年前高出了不少,對花椒的價格,現在我們有了定價權。」
阿里巴巴·隴南產業帶是甘肅省首家大宗貨線上交易平台。自2016年在隴南上線後,入駐商家400家,市內203家,市外197家,2019年完成線上交易5億元,帶動線下銷售12億元;涉及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蜂蜜、小雜糧、白酒等多行業產業。
線上線下互動、農戶客戶直通、增收增智並重的電商發展格局已經發揮著效應。
「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產業+貧困戶』的方式,我帶貧的76戶貧困戶都已經全部脫貧。」今年近60歲的康縣「山貨大王」鄭文山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跑一年比不上「雙11」一天的成果。
2016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在隴南召開「全國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2016年10月,隴南獲得「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殊榮,從試點到示範,電商扶貧在隴南率先破冰。
隴南從「賣山貨」到「能賣皆賣」,隴南的綠水青山、如畫美景、厚重人文、獨特民俗通過電商實現「熱賣」,使隴南電商成為豐富多彩的網上「大賣場」。
目前,已開發武都崖蜜系列、成縣核桃系列等65類554種有創意、有市場需求、有標準的網銷產品,其中469種產品取得相關資質認證,甚至把以前老百姓認為不值錢、沒處用的玉米須、花椒籽都通過電商變成了網貨,賣出了好價錢。
隴南電商人緊緊抓住網際網路和農村電商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的趨勢,結合本地民俗文化和美麗風光的宣傳,利用視頻直播、網紅代言、社交團購、電子競技、扶貧眾籌等多種手段,開展了一系列線上線下融合、農旅融合、社會熱點與電商營銷融合的活動。
最終造福了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民群眾。隴南電商扶貧助貧增收的水平,從2016年人均增收620元,增加到2018年的810元。
成於創新,讓「變化」成為常態,成就從隴南到全國的構想。
走進「隴小南」,「嘀嘀嘀……」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接訂單、分裝、打包、發出……連貫的動作,在工作檯上快速完成,形成了一個環形圈。
「我們現在的產品涵蓋隴南八縣一區,有400多種。6000多名『合伙人』分布在全國34個省市地區,他們中有在職幹部、婦女、學生、工人、殘疾人、個體戶等來自各行各業熱愛『網際網路+』的人。以前是隴南人賣隴南的農產品,現在是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幫我們賣隴南農產品。」「隴小南」負責人趙武強說,「隴小南」的基礎是隴南生活網,是粉絲經濟、社交電商的融合發展。
回顧隴南電商發展的歷程,創新是一把「金鑰匙」,讓隴南電商處處是「寶藏」,時時有「新招」!
從最初的開辦淘寶店、淘寶館,到後來的發展1688產業帶,再到利用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多個平台,跨界融合、跨境出國、同城配送……
隴南電商一路引領潮流、成長壯大,靠的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重新打開時間軸,從2012年開始萌生髮展電商的想法,到2013年把電子商務確立為「433」重點工作「三個集中突破」之首,探索形成了「五位一體」的農產品電商模式,再到2015年在西和現場推進會上提出電商發展「1333」總體思路,2018年的電商發展整體戰、融合戰、質量戰、全域戰的「四戰」,2019年的電商與電競、電商與合作社、電商與新媒體的跨界融合。
隴南從理念到工作部署上,不斷將新舉措、新方法納入,緊跟時代的腳步,一路升級。
在剛剛召開的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工作會議上,面對全國電商扶貧迅速展開和競爭加劇,從供應鏈的完善,到產業鏈的集聚,再到價值鏈的轉變的新形勢,隴南電商仍然要保持領跑地位,壓力巨大。
在這種壓力意識之下,隴南的黨政領導客觀分析了隴南電商扶貧工作的優勢和劣勢,不斷提出更高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用以激勵隴南電商繼續向前發展。
隴南正在以同城配送為抓手,進一步整合農戶、合作社、加工、網店、微店、物流、協會等各類主體,培育龍頭電商,打造需求對接、業務關聯、市場融合、經營協同的利益共同體,健全電商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業態聚集,進一步完善提升四級服務體系,實現抱團協同發展,努力把隴南打造成為電商創業的窪地。
不僅如此,隴南圍繞「四棵搖錢樹」「四個特別特」「四個特色養」等有一定規模的產品,不斷加強大宗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品牌建設,質量監管,通過電商市場需求,倒逼產業提質增效,夯實產業基礎,推動網貨升級。讓「有形的手」發力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無形的手」動力更加強勁、更可持續。
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隴南將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用數據管理,以數據決策,讓數據說話。
「現在什麼蘋果賣得好,我們就種什麼蘋果。」張加成說。
「針對我們的銷售情況看,大數據分析60—65厘米的蘋果適合出口,60—70厘米蘋果網上銷售得最好,65—75厘米適合進大商超,我們有針對地推銷蘋果,並調整種植規模。」甘肅良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全國十佳農民、「改革開放40周年果品行業傑出人物」康維起說。
去年以來,隴南通盤考慮後,將郵政業快遞公司管理職能調整到電商局,「就目前掌握的數據看,2020年1月份,全縣9家快遞公司發送快遞42074單,我們也發現西和長道鎮水泉村,就有280戶以上在做微商,龍壩村有100戶以上占全村一半以上在做微商。」一直在電商一線的西和電商辦主任陳棟說,大數據的應用,讓需求更精準,實現點對點。
發展還在繼續,隴南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電商發展法律維權服務中心,維護網商、物流商、服務商合法權益。讓「全企入網」,全市各大商超、高速公路收費站、車站、酒店餐飲、農家樂、景區等已基本實現無線移動支付,吃、住、行、游、娛、購全面觸網,酒店餐飲、景區門票、農特產品選購等在美團、去哪兒、攜程等全國知名平台入駐率進一步提高,「一部手機走遍隴南」。
這些數據的匯聚,為隴南電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無限可能的「雲倉」。
貴於化人,凝結精神力量,共享美好未來。
截至目前,隴南全市開辦各類網店1.4萬家,累計銷售180多億元。
單看數據,隴南電商與其他沿海城市相比,數據不大。「但它為全國其他貧困地區開展電商扶貧,提供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對標的榜樣和參照系,為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隴南模式。」作為隴南電商發展顧問,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東,一路見證了隴南電商的發展。
電商不僅讓隴南原本默默無聞的農產品打響了知名度,促進農業的提質增效和結構優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從無到有、不斷成長,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更是打開了隴南發展的致富之門、創新之門、開放之門,推動隴南的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發生新的變化。
「通過近八年的不懈努力,隴南電商已從最初的農產品電商向全域電商、全民電商發展,並延伸到大數據等領域,成為隴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隴南電商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而是一種精神,融入到幹部群眾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電商發展讓隴南人找回了自信、贏得了尊重,這是隴南電商人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從提出電商發展思路,到逢村必看,全力推進,8年,孫雪濤切實感受著電商帶給隴南的變化,一如每一個隴南人。
「2013年的時候,誰知道電商是啥,不要說農村,就是縣城的幹部都覺得網上賣東西的都是騙子,無從下手,剛開始到村上去,大家以為我們是收電費的。」陳棟說。
隴南幹部群眾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因電商而改變,很多人「一臉茫然」「不知所措」,認為交通落後、快遞滯後,人才、技術、資金缺乏,發展電子商務如同「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8年來,從不顧一切到積極參與,隴南的幹部群眾觸網、學網、用網成為新時尚,到現在,幹部群眾都能在淘寶、天貓上選擇想買的東西,提到電商,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不僅如此,電商更是打開了雙向流通的新渠道,為農村「雙創」提供了新舞台;
隴南一大批大學生村官、未就業大學生、返鄉青年、留守婦女、殘疾人成為電商「達人」,在電商的世界裡追逐人生夢想。
「在隴南眾多電商人中,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我是最幸運的,因為電商,這幾年遇到人,干過的事,讓我更自信。」梁倩娟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乘著全市發展電商的東風,她華麗轉身,蛻變成了一個創業「女先鋒」,也因「電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甘肅代表團討論,梁倩娟彙報了自己做電商的故事,並受到了中央、省、市多家媒體的關注。如今她的梁掌柜直播間,正在不斷嘗試直播帶貧的新模式。
電商為隴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隴南人更自信了,電商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新希望。
隴南搶抓「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戰略機遇,積極對接國外市場,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目前有跨境電商企業11家,把豆皮賣到了台灣、果汁賣到了加拿大、大蒜賣到了馬爾地夫,把蘋果賣到了俄羅斯、印度、泰國,把中藥材賣到義大利、美國……
還積極探索「電商+電競」「電商+短視頻」「電商+音樂」「電商+文化」等跨界融合營銷模式。舉辦兩屆隴南電商全明星電子競技大賽,花椒、虎牙等各類平台直播觀看人數短時間均突破1000萬人次;舉辦隴南市「乞巧杯」抖音短視頻大賽,話題「嗨一起去隴南」播放量超過5億;舉辦第三季「中國新歌聲」海選推出電商扶貧「十八羅漢」……
先後有10幾個國家部委、20個省市的1200多個考察團到隴南考察電商工作。隴南的各級領導、專家學者、電商達人受邀參加了全國各類電商扶貧會議、論壇,介紹電商扶貧經驗。隴南經驗作為典型案例,走進了全國各地電商培訓課堂,也陸續在甘肅和全國多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隴南電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不斷創新中一步一步向前邁進。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在新形勢下電商發展不但「不可不為」,而且「大有可為」。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隴南將以電商為筆,網際網路為硯,大數據為墨,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張紙上繼續書寫勇立潮頭的創新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hu7wXEBiuFnsJQVXf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