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即印章,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但它的產生之初,還不是藝術,只是 一種「憑信」之物,只具有使用價值。如同中國的方塊字, 中國字只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於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逐漸發展為書法,成為書法藝術,文字才有了雙重的社會功能。石章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變革、延續中,發現了它的美和美的價值,美的魅力。從而得到人們的關注、保留,得到發展、革新,得到美的創造和美的享受。
篆刻石章在我國的藝術百花園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源遠流長,為我國所獨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種類鼎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並成為專家之畢生求索的藝術事業,從歷史上看,篆刻家名列於史冊,開始於元代末期,其代表人物則是元代的趙昂、王冕。這是篆刻藝術史上的重大轉折。尤其是元代由於花乳石的出現和使用,使篆刻藝術開拓了新天地。金、銅、玉、牙、角等硬質印料退到篆刻。
藝術的第二線,石料成為篆刻藝術材料的 「泱泱大國。「印材上以石替代金玉是一 場重大的革命,對輝煌周、秦、兩漢,沉 淪於隋、唐、宋、元的古老印壇,是一場富有催生作用和展現出美妙前景的革命。(韓天衡 印學三題 ·書學研究文稿三第 4頁 ) 從此,花乳石在藝術的長跑線上不斷地衝刺,刷新,大匠、專家、流派多若繁星,同時青田石、壽山石等石料也開始成為篆刻所用的材料。「石宜青田,質澤理 疏,純以書法行乎其簡,不礙力,令人忘 刀而見筆者,石之從志也,所以可貴也。」 (吳名世 翰苑印林 序 )這些石料,無疑為篆刻家們提供了得心應手的原料。印章雖然不同於詩、書、畫,但它具 有詩的韻律,書法的原理,畫的經營和巧 思。合者,同溶於一爐;分者,獨具意境、風格。
印章天地雖小,卻容萬千世界。篆刻家們象對待其他藝術一樣,付出畢生精力,給這一塊塊冷冰冰的石頭以永生不泯的藝術生命力。每方寸印,經篆刻家們的匠心 獨運,揮灑自如,刀落印成而興味無窮盡。尤其邊款題跋更為講究。印款文字實則是書法藝術在石章上的再現,執刀如筆,刀筆入石,以顯印人書法水準的高下優劣。所以,印人從不甘心放棄任何足以表現其技藝的陣地。為了邊識的需要,不得不以刀筆研習真、草、隸、篆之功,免得造成印面與印款不匹配的遺憾。印人無論刻寫那種書體字,無不小心從事,刀筆而成文,書藝成體,傳情達志,妙趣橫生。這些意境的取得,無不是刀的技能、石的天趣、筆的妙理和刻家的修養所在。無論是印文和款識,無不是以刀、石作為篆刻藝術的先決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奏刀,不可不講就刀法,法驅駕於刀,刀不露法,法在刀筆之中,以顯刀筆之意趣,筆者稱之為"刀味」。
刀筆之力,取決於石質的軟硬,軟者力小而易,硬者力大而難,刀石相交,以刀功之力制服石。石硝的去留,取決於字的筆劃的長短、粗細、剛柔、深淺、疏 密。刀鋒的正、中、側、偏,刀法單、復、沖、切等,卻要以字的篆法、印石的章法布局需要而定。無論採用什麼樣篆文和刀法,都以顯示出刀味為尚。刀、石雙方交戰之後的和平統一,兩味相濟又相通,才能構成它的完整性。
印石,本是來自自然,它本身的形、色足以顯示出自然美的天趣,再加之文潤百澤,更是別有丰神筆意。石章,只具有刀味、石味還不能算是 最佳之作,還必須具有筆味。因為刀味、石味是蘊含於篆文之中,就是說,刀石兩味是通過篆文表現出來的。而篆文是一種書體,一種筆法,當然它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既然是書體,當然要體現、也應當體現出它的篆體筆法的書味。如果離開篆法的書體味而追求刀石之昧,也會失去篆書的含義。
所謂篆刻中的筆味,就是遵循書法藝術規律進行創作的。篆文的間架、結構都要體現書法的美學原理。正如古人說的:「持刀入陣,萬夫披靡,一筆千鈞者也,一划之勢可擔千鈞,一點之神可壯全貌。」書法和篆刻是一種抽象的繪畫,篆刻家以書法之功力融匯於篆刻之美,以達篆刻藝術之境界。
筆寫、刀刻、石印是經營構思的創作整體的運用。刻,非但刀技,要刀中見石味,石中見刀味,刀石之間還要包含著濃郁的筆味。筆、刀、石三者合而為一整體(三者缺一不可),才能達到完整的藝術境 界。筆者稱藝術味之所謂味者,趣 味也。篆刻石章之味,即:刀味、石味、筆 味、藝術味。四味合為一體,才是篆刻藝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