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直擊心靈的真實寫照,也向香港平凡女性致敬

2019-07-08     波老師看片

我一向很愛看許鞍華的電影,尤其是她的很多寫實作品如《男人四十》及《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這麼本土化而又感人的作品,《天水圍的日與夜》儘管它有其不足之處,但仍是難得的佳作。

我很喜歡她以一種樸實主義的方式來訴說故事。

她細膩、獨特的執導手法,在處理文戲部分是駕輕就熟的。我相當享受那種創造出的溫馨氣氛。

許鞍華獨特的女性視角

許鞍華是香港導演中比較關心社會問題的一位,從1999年的《千言萬語》關心社會運動份子到2008年《天水圍的日與夜》將眼光注視平常家庭,都能看出她注意社會現象的寫實風格。

寫實,所以攝影機運動簡單、鏡頭樸實。

不矯情,平常心看待所有悲歡離合,因為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由電影開始一個由貴姐家內變焦至窗外住宅萬家燈火,再變焦回窗內景色,即說明這是我們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活都相似,只是面貌不同。

天水圍的日與夜雖是以天水圍住民為角色,但電影角色的生活、居住環境、人際關係何嘗不是我們生活的影射,家人間的親疏份際,年老時的孤獨寂寞也可能是我們的寫照。

貴姐與阿婆平行對照,天水圍與其他地方對比,我們都可以小窺大,見微知著,看見我們生活的樣貌。

以中高年齡為主要角色,也帶出現今社會高齡化的問題,親子間的現象。

電影開始時鏡頭停留在貴姐家屋內,結束時則將鏡頭拉至屋外,屋外因中秋節而有了溫馨的氛圍。屋內貴姐家也多了阿婆熱絡起來,畢竟月圓也要人團圓,才顯得有意義。

許鞍華對《天水圍的日與夜》故事產生興趣源於四年前震撼全城的滅門慘案,許鞍華到法庭聽審、訪問死者家屬,寫了劇本初稿參加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並贏了最佳劇本獎。

可惜空有得獎劇本,卻找不到電影公司投資開拍這類敏感題材。

在無可奈何之際,她找回7年前一位學生寫她與媽媽的真實故事的劇本,將故事放在天水圍,拍成這部《天水圍的日與夜》。因為有此段歷史,《天水圍的日與夜》當中提及的屋村生活,其實是可以放大成香港典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寫照。假如因為片名而對號入座並且說許鞍華沒有特別描寫天水圍,真是一大誤會。

《天水圍的日與夜》英文片名翻做《The Way We Are》——我們就是這樣。這部片榮獲香港金像獎四項大獎 (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 ) 。

天水圍是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區里的一個社區。

天水圍的特色是大陸移民很多,文化夾處於大陸與香港之間,有點三不管地帶的味道,衍生許多社會問題。故事就是描寫住在這社區里的小人物所過的日子、彼此的互動、家庭關係以及社會問題等等,再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

然而,我們卻能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早已遺失、被忽略在角落的溫情關懷。片中人物樂安天命、知足常樂的精神,更是在被虛榮與慾望包圍的世界裡,更顯難能可貴。

寫實片段同樣很煽情

從片名不難得知,電影主要描述天水圍的人、事、物,類似記錄片的真實感,沒有一般敘事電影有高潮迭起的情節,由瑣碎的日常生活組成整部電影。

整部電影清清淡淡,恬恬靜靜,日常生活作息,日與夜的交替,人與人的互動,卻在許鞍華對女性的關注與關懷角度下,拍出平凡女性的生命偉大。韻味深隧回味無窮,尤其片尾回看香江的時代變遷,向勞工女性致敬的那一段許鞍華設計的真的很用心。

這是一部很窩心的電影,絕對沒有心靈雞湯類的煽情情節,亦沒有催淚的配樂,更沒有悲天憫人,有的只是淡淡的人情風味。

相比起一些所謂勵志的電影如《女人本色》、《老港正傳》等高低立見。

你或會覺得,全片都沒有一個壞人,每個角色都這麼良善,是否太不真實?有那麼樂於助人的貴姐嗎?有那麼聽話的張家安嗎?阿婆不是應該更勢利點嗎?

或者說難道電影一定要揭開社會及人性的陰暗,而不可以歌頌一下溫情和人性善良的一面?是不是每一部片都是變態連環殺手或是冷血殺人犯才是寫實?寫實不可以是寫正面的東西嗎?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個張子強和葉繼歡?又有多少個貴姐和張家安?

......

我覺得,在現今香港社會充滿拜金主義及物質主義的同時,電影所指出的人間有情,我相信仍是存在的。

寫實片一向都是比較平實,沒有煽情或太肉麻的橋段。讓人看後很真實。

相比起許鞍華前作以及其他寫實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堪稱是幾乎完全沒有故事。整部影片90分鐘絕大部分時間是以貴姐(鮑起靜飾)及兒子張家安(梁進龍飾)的單親家庭,以及獨居阿婆梁歡(陳麗雲飾)的生活瑣碎片段湊並而成。

電影像是漫無目的地描寫兩家人的生活:上班、下班、買菜、燒菜、買報紙、放暑假、參加喜宴、去喪禮、探病、買電視、維修電器等,然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幾乎一模一樣,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全片唯一比較戲劇化的,就只有貴姐陪阿婆到沙田與前女婿見面的一幕,也很讓人激動。

怎樣才算孤獨,又要怎麼表現,才能有深刻的感受?

中午時分,阿婆在廚房內準備午餐。一個人一盤青菜解決一餐,接著她安靜坐著渡過寂寞的時光,夜色悄悄到來,她又站在廚房內重複同樣的動作。

許鞍華就是用這簡單的場景與手法,就讓人印象深刻,藉此感受老年人獨居的蒼涼與無人分享的悲哀。能夠讓家人聚首的時光就是吃飯的時刻,是家人話家常的機會,而阿婆形單影隻。因為一個人,所以也不用費心張羅三餐,相同的菜色也就是一餐。

這也是一部在平實、淡然的敘事過程中醞釀出一股真實、濃烈情感的電影,猶如記錄片形式般地將一般人最生活化的一面呈現出來。

透過攝影鏡頭捕捉天水圍白晝、夜晚的畫面,日夜的轉換、熙攘的市場、人來人往的街道、形只單影的老人等等。不經裝飾、設計過後的場景一幕幕、一場場的交替,所透露出來的意象是相當自然、寫實且貼近觀眾的。

整部片幾乎是毫無劇情、故事性可言,就僅是在三個腳色上著墨、上色,進而觀察與體會他們的性格和生活態度而已。三個角色各自象徵了老、中、青三個年代中,最良善的代表。但在導演既精準又生動的刻划下,以及對細枝末節的層層堆砌里,我竟也不由自主地進入他們的世界裡。那個瑣碎、平淡,以柴米油鹽為家庭重心的小小世界。

然而,片中有好幾場戲是相當值得慢慢品嘗、回味的。即使沒有悲歡離合,一樣能打動人心。

親情的力量

天水圍的故事沒有明顯轉折,但是當阿婆到超市工作,認識貴姐後,兩人即逐漸改變著彼此的生活。倆人既是同事又是鄰居,貴姊在生活中自然會照顧阿婆,彼此也多了一個交談的對象。

阿婆當然有可能是喪夫的貴姐未來的寫照,當兒子成家立業,她可能就是另一個獨居老人。也因為兩人的結識,貴姐得知阿婆的家事,這也促使她願意前往醫院探視臥病的母親。

故事的最後,阿婆、貴姐與兒子三人氣氛愉快的度過中秋節。窗外住宅的一片草地上,天水圍居民們一家大小聚在一起賞月。

《天水圍的日與夜》講的是傳統與溫情,宣揚互助互愛。

雖然故事平淡,但影片卻有很細膩的描寫,很多細節都令人動容。

比如貴姐說兒子買報紙沒有拿免費紙巾,下次張家安很自動自覺地到便利店買報紙兼送紙巾;張家安有次去探望外婆時,口裡說是舅母煮的粥,但電影很含蓄地在一個鏡頭中映著同一個保溫瓶掛在貴姐的廚房牆上;較明顯的如貴姐將已逝世丈夫的褲子丟掉時,回想起往事等等,都令我感動非常。

貴姐兩個弟弟看似滿身銅臭,但後來大弟與張家安在屋村走廊的一番話,說他們兄弟倆可以負責張家安到外國升學的費用,我頓時感動到想哭出來。

《天水圍的日與夜》就是這樣有魔力,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能讓人潸然淚下。

刻意平淡的劇情,著力描寫家事的點滴,加上濃厚的人情味,和以女性為主角,配以中距離的長鏡,不禁令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感覺上,小津的作品更有故事性。

歌頌女性這方面亦很小津,外婆在病榻中回想起貴姐年少出外工作供養父母及為弟弟,一幕幕六七十年代的工廠女工的照片,簡直是對全港女性的致敬。

演員方面,鮑起靜好得沒話可說,演活一個樂天知命、豪爽、有情有義、身兼父職的單親母親。

鮑起靜出身演藝世家,父親鮑方是昔日大明星,老公方平也是名製片人。

她那沉著、自在的演出成功地拿下最佳女主角,算是實至名歸。有兩場戲她演得很精湛,一場是和婆婆在公車回程上的演出,另一場是她丟棄已逝丈夫衣物時的表情。我感覺到她完全沒有在" 演戲" ,她就是貴姐,貴姐就是她。

同樣獲女配角的陳麗雲則是表現得不俗,與鮑起靜的對手戲也是相當精采。

鮑起靜、陳麗雲都在亞視拍港劇多年,許鞍華挖出兩位在演藝圈默默耕耘的女性,讓她們在銀幕上綻放光芒,尤其鮑起靜角色里的古道熱腸、不吝於助人,內行人看了都感覺有許鞍華的影子。

陳麗雲演的無助但又願意自力更生獨居老人都很好,特別是那一點點的婆媽性格,十分活靈活現。

梁進龍雖然表現不多,但十分討好。飾演兒子的梁進龍是位新人,他這個角色很可喜,他也演得自然脫俗,提名最佳新人算是一大肯定。三個演員的表現都很到位,儘管他們都不是所謂的耀眼明星,依然在片中光芒四射。

從《女人四十》的蕭芳芳、《千言萬語》的黃秋生、《男人四十》的張學友及梅艷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斯琴高娃,許鞍華都能利用劇中角色的特徵將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發人深思的片段

我覺得這部影片最精彩之處在於角色間交流情感的互動以及傳遞揚善隱惡的正面訊息。

在每一場看似平凡、普通的戲中,所涵蓋的意義是深遠、發人省思的。

或許在現今社會,已逐漸地不復見這份真摯情懷。但至少透過電影,還是能喚醒那些沉睡、那些在自己心中冰封已久的熱情。

在影片中,三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是悲情的:婆婆喪女,女婿再婚,沒法常見到孫子,自己一人孤獨地生活。

貴姐喪夫,從年輕時就扛起家中經濟負擔,活到老做到老,不曾休息;

家安喪父,物質生活不富裕。他們都承受著傷痛、背負著痛苦,但他們卻能表現得不自憐自艾抑或自暴自棄,反而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境,

光是這部分,悲情就大量地被淡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最喜歡片中一場戲是:母親念叨兒子怎麼不去那家買報紙有送面紙的商店,而是去另一家店買;之後,兒子買報紙回來,順手把面紙拿出來放一旁,但他也沒刻意和母親提及,就是這樣默默地順從、記得母親所說的小事。

生活是由很多瑣事拼湊、組合而成的;不見得要活得多采多姿,有時候平凡也是種難得的快樂。

其實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是很單純、簡單,只是我們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自己設想,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朋友。說著言不由衷的話。

但是片中的人物卻是真誠地為他人著想、無怨尤地付出、彼此信任。

我相信人際關係是互相的,自己以什麼態度、用什麼心態待人,別人一定能感受得到,就算別人不領情也無所謂。

我們就是這樣,這樣誠實面對自己、這樣對自己負責,這樣滿懷希望的過著人生。

看完《天水圍的日與夜》最大的感受大抵就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g-jYGwBUcHTFCnfVd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