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富順融媒,第一時間了解富順要聞。
「每個村民居住地點旁邊都設立了一個垃圾收集點,每戶村民家門口都放置分類垃圾桶,引導村民摒棄陋習、分類投放,維護好生活環境。」互助鎮副鎮長趙勇介紹,從7月份推廣垃圾分類以來,以鎮機關幹部、駐村幹部、村組幹部、清掃保潔員等重點人群為突破口,示範帶動,但效果喜憂參半。
「機關幹部和駐村幹部都有結對幫扶的村民,鎮上還劃分『責任田』。村組幹部大多是土生土長,很多親戚朋友都在村裡,示範帶動作用強。保潔員每天都在村民的眼皮下工作,可以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趙勇說,垃圾分類喜的是現在家家戶戶門口擺上了垃圾桶,以前房前屋頭就是垃圾堆的現象已經一去不返,擔憂的是垃圾分類的程度還很低,工作還任重道遠。
「分類程度低主要是村民的認識上還有差距,幾乎都是分為兩大類,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而認定的標準就是能不能賣錢。」趙勇表示,下一步在繼續深入示範帶動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入戶宣傳發動,搞好分類常識普及,從而將垃圾分類向縱深推動。
「垃圾分類是一項全社會參與度非常高的全民運動,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我們要打好基礎,做好示範帶動,搞好宣傳發動。」記者隨後來到富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葉光海開門見山點名了當地政府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視。該縣從2018年12月開始實施城鄉生活垃圾收運一體化項目,投入大量資金整治5022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實現全縣建制村全覆蓋。同時,富順縣與廣東美寶公司簽訂購買服務協議,每年投入財政資金4300多萬元,解決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問題。
「只要解決了垃圾收運問題,才有分類投放的基礎。但是從先行先試的情況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葉光海坦言,垃圾運輸車輛分類、建立末端處置長效機制和群眾激勵機制等,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分類程度不高,基本上就是分為『能賣錢』和『不能賣錢』兩大類。末端處置機制不建立,就不能實現對垃圾分類處理的激勵,沒有激勵機制,群眾沒得動力。當然,即便群眾覺悟高,分類做得好,但不實現分類運輸還是『一鍋端』,分類就是一句空話。」葉光海認為。
目前,富順縣正在制定垃圾分類試點示範行動的方案,在黨政機關、學校、小區實施試點示範,年內實施近9000戶。預計8月份內在縣委、縣政府機關大院內設置2個智能化垃圾分類站,以黨政首腦機關先行先試,進行示範帶動。「激勵機制上,我們傾向於借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積分制模式,根據居民投放垃圾的種類、重量給予積分,積分可以換取生活物品。而垃圾分類的管理運作,計劃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葉光海表示,目前已經有企業對接此項工作,分類收集站建設、垃圾運輸處置、積分兌換都由企業負責。
來源:自貢網
編輯:胡鈺霜
編審:羅懷成 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