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為何捨棄孟小冬?讀懂這個女人後終於明白了

2019-12-22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068期)

中國戲劇泰斗梅蘭芳和梨園奇女孟小冬的愛情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向來被傳為佳話。一個是演生角的絕世美女,一個是演旦角的驚世俊男,兩個人的結合可謂是珠聯璧合,天生絕配。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對佳偶最終成了怨偶,不歡而散,令人不解。即便是近百年後,人們想起他們二人的故事,仍唏噓不已。

然而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以悲劇收場,一定有它的道理。那麼,既然梅蘭芳和孟小冬天生絕配,且相互欣賞,十分恩愛,為何說分就分?當初梅蘭芳對孟小冬的愛的誓言哪去了?當年面對孟小冬的出走,梅蘭芳為何沒有堅決挽留?他為何最終選擇了捨棄這位絕代佳人?其中有什麼隱情?其實,如果你讀懂梅蘭芳身邊的這個女人後,就終於明白了。

孟小冬當時是以姨太太的身份嫁給梅蘭芳的,因為在此之前梅蘭芳已經有兩房妻室,長夫人王明華和二夫人福芝芳。注意,這兩位都是夫人,都是梅蘭芳的妻子,就是說,二夫人福芝芳並非是妾的身份。這一點在那個時候是不多見的。因為長夫人才是原配夫人,是結髮妻,之後的往往不是妻子了,是妾。

但福芝芳不然。她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主人公,就是因為她的存在,才逼走了芳華絕代的孟小冬。那麼這位女子究竟又有什麼能力,或者有什麼魔力能讓梅蘭芳放棄孟小冬呢?

(一)一代坤旦脫「青衣」

跟孟小冬的梨園世家出身不同——她一出生似乎就命中注定要進入戲劇這個行當——梅蘭芳的二夫人福芝芳並非梨園出身,她有更「高貴」的血統,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滿人自是高人一等,號稱貴族。福芝芳的外祖父是靠吃皇俸為生的一名滿旗軍官,他的獨生女就是福芝芳的母親福蘇思。

做為一個貴族的唯一後代,本來生活是富足的,但福蘇思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孤女寡母的生活便急轉直下,再加上清末的戰爭等原因,福家的處境陷入窘迫。所以福蘇思19歲時便嫁給一個做小食品的生意人,再無富貴之相。這還不說,福蘇思跟丈夫感情不和,剛懷孕之後,她便跑回娘家,再也不回去了。

回家9個月後,即1905年3月,福蘇思便生下了福芝芳。福芝芳是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北京宣武門外的一個大雜院裡。除了血統,她沒有任何高貴可言,甚至她幼時的生活是貧困的。好在她的母親福蘇思很能幹,她長得高大健壯,性格豪爽,為人有俠義之風;而且很勤快,在大雜院的旗人鄰里中都親切地稱呼她為福大姑,福家日子還過得去。

為了生計,福大姑以做小手工藝——手工削制牙籤為生。福芝芳自小性格內斂,不愛出門。不過在那個大雜院裡卻有不少小玩伴。也許是福芝芳命好,這個平民聚集的大雜院簡直臥虎藏龍。福芝芳小時候的玩伴有馮金芙,長大後嫁給京劇名家姜妙香;另一個女孩果素瑛,長大後嫁給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而果素瑛之父果湘林本身也是京劇名角。

福芝芳的鄰居還有當時的京劇名角,號稱「醉八仙」之一的吳菱仙,他是梅蘭芳的老師。所以這個大雜院也是有藝術氛圍的。福芝芳從小就聰慧異常,而且相貌俊秀靈動,很早就開始學唱曲藝,以演唱八角鼓為生,也算是入了梨園。不過相對於孟小冬的天生藝術家胚子,為了演戲而生,福芝芳的演藝只是為了謀生,這個是有區別的。

不過福芝芳也是天賦異稟,在旁人的建議下,她十四五歲時便向鄰居吳菱仙學唱京劇。這樣,她倒成了梅蘭芳的師妹,儘管當時長她11歲的梅蘭芳已經成名。他們的緣分也許已經定下。

名師出高徒,福芝芳對京戲顯出不俗的天分,跟孟小冬的生角正相反,她學的是「青衣」,標準的旦角,很快就嶄露頭角。於是,在1920年的堂會上,福芝芳跟梅蘭芳美麗邂逅。

豆蔻年華,情竇初開,水出芙蓉,加上珠圓玉潤、婉轉妙曼的聲腔,一出《戰蒲關》下來,梅蘭芳似乎已經情定終身。

本來當時26歲的梅蘭芳已經結婚數年,夫人即王明華。王明華也為他生下了一雙兒女,但兩個孩子都夭折了。王明華因為支持丈夫的事業,她眼光太過超前,毅然做了絕育手術,這讓梅蘭芳陷入極大的苦悶之中。此時,他面對光艷四射的福芝芳,不禁怦然心動。

夫人王明華也是開明的人,既然自己不能再生育了,也就答應了梅蘭芳續娶。於是梅蘭芳就央求老師吳菱仙,從中撮合,成其美事。

兩個弟子之間的聯姻,老師自然樂意。當然福芝芳也是對梅蘭芳一見鍾情。不過她的母親福蘇思卻不大樂意。不管現在什麼境況,她好歹也是有貴族身份的,讓自己女兒嫁給別人做小,那是萬萬不答應的。

福芝芳的母親說,自己雖家境貧寒,卻是正經人家,不以嫁女求榮,她可以不要訂金和聘禮,但必須接受兩個條件,一是梅蘭芳要按兼祧兩房的規矩迎娶福芝芳,她的女兒不做二姨太,要與王明華同等名分,仍然是正室;二是因膝下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必須讓她跟著女兒到梅家生活,將來梅蘭芳要為她養老送終。

梅蘭芳和夫人王明華還是同意了。不久,16歲的福芝芳同梅蘭芳結為伉儷。

前面說過,孟小冬是為戲而生的;但福芝芳是為愛而生的。她嫁給梅蘭芳之後,便慨然放下自己剛剛開始的演藝生涯,來做梅蘭芳的專職夫人了。做為一個很有個性的女子,這是需要勇氣的,要付出代價的。因為當時她已經有相當的名氣,可以說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批有潛力有一定成就的坤旦了。

在清朝的戲台上,女性旦角都由男演員飾演(所以才有梅蘭芳等人的輝煌),被稱為「乾旦」;清末民初風氣逐漸開放,女演員開始走上舞台,她們飾演的旦角被稱為「坤旦」。當時福芝芳走上舞台唱「青衣」也是有點先驅的性質的。

可是為了愛情,一代坤旦毅然決然地脫下了「青衣」……

(二)惺惺相惜姐妹情

本來,在舊時,一個男人若是妻妾成群也是很麻煩的事情,各個妻妾之間必然互相爭風吃醋,互相厭恨,讓丈夫為難。但梅蘭芳實在是太幸運了。經過開始短暫的磨合期之後,他的兩位夫人竟然相處十分和睦,二人惺惺相惜,姐妹相稱。

尤其是福芝芳,表現出一種罕有的大度。她嫁給梅蘭芳第二年就生下一子,梅蘭芳大為欣喜,終於有傳人了,於是將之取名大寶。母憑子貴,若按一般的理解,此時的福芝芳可以趾高氣揚了。但此時才17歲的她卻表現的成熟而低調。孩子出生第三天,她就叫奶媽把孩子抱到大夫人王明華屋裡,說,你是姐,我是妹,這第一個孩子歸你!

王明華感動壞了,於是接了孩子,在自己房中精心撫養,如同己出。但王明華也是很有涵養的人,她只養了一個月,在孩子滿月那天,她親手縫了一頂帽子給孩子戴上,又把他抱回福芝芳屋中:好妹妹,你的心我領了!你有這個心,我就知足了,我就放心了。福妹,你是咱們梅家之福啊!她接著說:

「姐姐我身體不好,但這一大家子,還得讓我來料理;妹妹年輕體健,精力好,又有孩子她姥姥在你身邊關照,所以姐姐就拜託你了,家中雜事你不必操心,你只管呵護好梅家的這條根苗就好了!姐姐我將感激不盡!」

一番話又讓福芝芳感動得稀里嘩啦。此後二人的感情更加融洽了。也許從今日起,就註定了孟小冬此後的日子不好過。

可以說,福芝芳和王明華,聯手顛覆了後來的才女張愛玲的愛情觀。張愛玲在她的名作《紅玫瑰和白玫瑰》中曾有這樣的話:「也許每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的又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成了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才女向來出語驚人,道出了一般男人的薄情,和一般人女人的爭風吃醋的性情。然而,福芝芳和王明華卻不信這個邪,她們二人共同讓梅蘭芳視之如珍珠,仍然是兩朵美麗的玫瑰!

(三)以柔克剛勝冬皇

既然是玫瑰,就是帶刺的,而且兩人的刺朝向同一個方向:那個第三個外來者!孟小冬還有戲嗎?

儘管在理論上,孟小冬似乎跟梅蘭芳更加匹配,簡直是天造地設,天下所有人都認為是最般配的一對鴛鴦。但她卻愣是進不了梅家的大門!在梅家,有大夫人,有二夫人,但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後,不能稱三夫人,只能叫三姨太;而且兩個夫人直接把她堵在家門外,梅蘭芳只能另闢宅院,讓孟小冬獨居。這就有點養小三的味道了。好在孟小冬也不在乎這個名分,只要得到梅郎的真愛,此生足矣!

然而,這對她來說,還是太奢侈了。後來就發生了那件著名的「弔孝風波」,孟小冬直接走人了。那天梅蘭芳的伯母去世——伯母相當於梅蘭芳的母親,因為梅自小是過繼到伯父家的。梅家辦喪事,按說,做為梅蘭芳明媒正娶的孟小冬完全應該去弔喪事的,這也是她做為梅家媳婦必須的孝道。可當孟小冬來到梅府門口時,硬是被福芝芳擋了回去,不承認你是梅家的人!這對性格孤傲的孟小冬打擊多大啊!

此時面對這種尷尬局面,做為丈夫的梅蘭芳應該怎麼做呢?他應該勸解啊,即便你們平常再怎麼不和,但在這種場合,人都來了,也是人家的禮數啊,你總不能把人家趕回吧?他應該勸福芝芳才對。可梅蘭芳卻對孟小冬說了一句話:你回去吧。

當時孟小冬直接心碎。她的離開成了必然。

後來梅蘭芳經過一番努力,想勸孟小冬回來,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還是因為福芝芳,因為她是為愛而生的。

福芝芳懂得如何對付孟小冬,她知道,她是唱「青衣」的,女人演女人,當然更地道;而孟小冬是唱生角的,而且還是「鬚生」,她唱得當然好,被人譽為「冬皇」,簡直好到骨子裡了,所以她的骨子裡不缺陽剛之氣。而福芝芳卻懂得以柔克剛,所以她的「青衣」定要戰勝「鬚生」。她有這個自信。

不過福芝芳並非蠻橫無理之人,她也許比孟小冬更懂得什麼叫愛情。

(四)芳心總是伴忠魂

做為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當然是稱職的。第一,她先後為梅家生了9個兒女,包括後來的梅派大師梅葆玖。第二,她很賢惠,知道什麼叫相夫教子。而孟小冬是為戲而生的,她不可能拋棄藝術的舞台,去相夫教子,所以在愛情上她不可能同福芝芳競爭。

還有就是福芝芳也很有上進心,會提高自己的素質。她雖然小時候沒怎麼上過學,但後來勤奮自學,不僅唐詩宋詞,像《左傳》《古文觀止》這些高大上的書籍都能讀,還能讀新小說等。並且心靈手巧,還善於針織,梅蘭芳和孩子們穿的毛衣、毛褲等,都是她親手織就的。大夫人身體不好,她對梅蘭芳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善於管家理財。在梅蘭芳後來生活陷入困境時,顯得尤為可貴。

患難見真情。生逢亂世,梅蘭芳免不了被人騷擾。比如日本人。日本人曾經多次向梅蘭芳糾纏。梅蘭芳也是為愛國藝人,他曾蓄鬚明志,堅持不為日偽漢奸演出。但不演出,就沒有收入,生活窘迫。在此期間,福芝芳始終支持梅蘭芳的正義行動,為補貼日常生活費用,經常悄悄地將自己的首飾拿出去典當,勉強度日。甚至日本人提出,只要梅蘭芳能上台,願意送上一百根金條,她也不為所動,甘願清貧,決不妥協。

1941年12月,在香港訪問的梅蘭芳被日寇軟禁在自己的寓所里,同外界失去了聯繫。日寇為了讓梅蘭芳臣服在「天皇」的腳下,一邊脅迫他到南京參加所謂的「中日建交」大典,讓他去演出助興;一邊給梅蘭芳家裡寫信,對福芝芳謊稱梅蘭芳出車禍死了,甚至又說梅蘭芳已經變節,到日本娶了小老婆之類。這些謠言弄得滿城風雨。

但福芝芳不為所動,她辛辛苦苦地操持著家務,兢兢業業地管理著幾十口人的大家庭,鼓勵大家渡過難關。她說:知夫莫若妻,梅先生一定會回來的!

此間,她還給丈夫寫了一首詩:水淌大江幾多愁,嘗膽臥薪不低首。思悠悠兮慢悠悠,明月總是隨君走。

樸實無華的句子,卻表達了福芝芳緊隨夫君的堅定信念。

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日寇把軟禁多時的梅蘭芳送回了上海,但還在監視著他,在他的公寓周圍布滿「便衣」,同時凍結了他在銀行的全部存款。梅家生活陷入困境。這時福芝芳勸梅蘭芳賣畫度日。於是梅蘭芳花了兩三個月的工夫,畫了幾十副作品。

上海人因長期看不到梅蘭芳的戲,於是紛紛購買他的畫。他的第一批畫很快被搶購一空。

後來上海各界的進步人士,為了聲援梅蘭芳,他們籌資為他舉辦畫展。但日寇和日偽軍特務們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在每件畫作上都別上小紙條,上面寫著:「汪精衛主任訂購」、「周佛海院長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等,拒絕別人購買。

梅蘭芳見後,氣得大叫:「我要抗議,我要申訴!」

可身邊的福芝芳卻拿起桌上的一把裁紙刀,決絕地說:「在這妖魔橫行的世道,你怎麼向漢奸申訴?怎麼向日寇抗議?只有一不做二不休,毀了這些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剎那間,滿庭的畫作在裁紙刀下全化作片片飛雪……

旁邊的漢奸看了滿頭冒汗,大驚失色。福芝芳最後扔了裁紙刀,厲聲道:

「梅蘭芳賣藝不買心!」

說罷她挽著丈夫的手,翩然離去。

這件事震動上海灘。周總理知道這件事後也非常感動,並為其題詩:「長澄浪里天心濕,芳心總是伴忠魂!」

(五)君是高山我是草

有這樣的愛人為伴,梅蘭芳此生足矣。福芝芳同梅蘭芳攜手40年,二人相親相愛,相濡以沫,福芝芳永遠是梅蘭芳的「堅強後盾」。能度過日寇鐵蹄之下的煎熬,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天安門和新華門均降半旗致哀,並決定將他安葬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墓旁。但福芝芳不同意,她要求丈夫安葬在萬花山自家私人塋地,與梅蘭芳的大夫人王明華合葬。王明華在1929年就去世了,此時已經過去30多年,但福芝芳仍然記著她,她曾同自己親如姐妹!

福芝芳看到梅蘭芳和王明華的棺木並葬在一起,終於放心了。

到後來的特殊歷史時期,梅家也遭到不公平待遇。此時福芝芳再次挺身而出,她想盡一切辦法,保存了梅蘭芳生前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劇本、曲譜、服飾文稿等,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梨園史料。

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因病去世,享年75歲。她也被安葬在萬花山,同王明華一起永遠陪伴在梅蘭芳左右。他們生同眠,死同穴,化成了一段美麗傳說。

福芝芳在彌留之際,說了一句話:「梅先生事業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無名小草……」

也許,福芝芳和梅蘭芳,是雙芳競秀,本就沒有高山和小草的區分。或者這棵小草也是長在那座高山的,山高她也高。

而這也許是孟小冬難以望其項背的……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梅蘭芳傳》《福芝芳——芳心總是伴忠魂》《孟小冬傳》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do9MW8BMH2_cNUg3_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