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專欄】這個專家團真給力 讓延川紅棗有了新出路

2019-09-04     延川快訊

延川權威發布丨服務百姓生活

人人都說延川是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其實,延川更是譽滿中華的紅棗之鄉。然而,近幾年,每逢紅棗收穫之際,秋雨綿延,使得原本顆粒飽滿的大紅棗成了「滿身瘡痍」的殘次棗,這不光急壞了每一位紅棗種植戶,更急壞了延川縣紅棗辦的每一名幹部。

蘋果可以進行深加工,那麼紅棗是不是也可以進行深加工?帶著這個疑問,紅棗辦主任高永強找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志西科研團隊。這個李志西團隊很不一般,他們主要從事發酵技術創新、功能食品研發與農產品剩餘資源轉化領域的教學、科研與新技術推廣工作。近年來在微生態發酵技術、產地原位發酵和果品資源全面轉化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領域有突破性進展。在黃河大峽谷流域紅棗剩餘資源轉化和秦巴山區拐棗、木瓜、桑葚等資源轉化方面有諸多創新。

這團隊是引進來了,可實際效果怎麼樣,大家心裡都沒底,那就只能靠實踐去檢驗。2018年延川縣延水關鎮的九月九棗兒紅合作社收購了大量的殘次棗準備釀紅棗醋,可是不管怎麼釀,釀出來的醋都太酸了,沒有一點銷路,這可急壞了合作社的負責人劉軍祿。得知合作社面臨的困境後,高永強帶著李志西團隊來到了合作社,實地查看後,專家團認為是殘次棗存儲問題所引起,便向合作社推薦了新型發酵罐。經發酵罐存儲的紅棗可長時間保鮮。

解決好存儲問題後,合作社紅棗醋於2019年5月一次性出售五噸,獲得了紅棗醋的第一筆收入。手裡的棗醋變成了錢,合作社的劉軍祿高興地對記者說:「這可要感謝人家這些專家了,要不是人家我的那個醋就酸得麼人要,現在這周邊的人都吃的是我這的醋,拿錢買或者是拿三斤殘次棗換一斤醋都可以。」

在專家團的能力得到檢驗之後,紅棗辦與專家團進一步合作研究和完善雨季裂棗、落地棗的發酵貯藏技術。使雨季裂棗、落地棗在常溫狀態下得以長期保藏,無腐爛變質。同時,研發以裂棗、低等級棗、殘次棗等非商品棗為原料的系列功能性發酵產品和集美味與保健於一體的新產品,這樣一來,既能滿足消費需求,又能使果品資源得到全面轉化。

說起專家團,紅棗辦主任高永強說的最多的就是「麼架子、有能力」。「人家李教授能吃得了苦,和農民一起打棗、撿棗,遇到問題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認真地看、耐心地說,給村民講殘次棗的保鮮,真的是可用心了,我們這些幹部都要向人家好好學了。」

為了更好地實現延川殘次棗價值,紅棗辦下一步將攜手專家團隊解決民營企業深加工問題,延伸紅棗產業鏈,並在延川縣設立專家工作站。同時,大力推廣設施化避雨栽培技術,通過修建防雨棚、引進新品種、吸引返鄉人才等多項舉措,促進延川紅棗大發展。

-

總編:楊美蓉

責編:張偉丨編輯:張歆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W5z_GwBJleJMoPMcL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