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售賣的愛滋病檢測試紙到底靠不靠譜?我們來檢測下

2019-11-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本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和北京科技報社《科技生活》周刊聯合採寫

引言:防艾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檢測手段的可及性是首要問題。目前,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為完善的愛滋病檢測網絡之一,中國年愛滋病病毒檢測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國愛滋病病毒檢測的創新工具和方式,為世界提供了可借鑑的典範。

每年的12月1日是第世界愛滋病日,聯合國終止愛滋病病毒流行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全球90%的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應知曉自身的病毒感染情況,但截至目前,全世界約3670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一半無法獲得治療,差不多每5個愛滋病病毒攜帶者中就有2人對自身患病與否不知情。據官方估計,中國目前還有20萬至40萬感染者未被發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來在家就能自測的愛滋病檢驗試紙在網上持續熱賣。那這種檢測方式到底靠不靠譜呢?能否作為確診或排除的依據?

北京科技報記者走訪了淡藍快樂檢測室, 在專業檢測人員的幫助下,實測網上熱賣愛滋病檢驗試紙的效果。

「唾液檢測」是自主初篩方式之一

淡藍公益是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密切合作的愛滋病檢驗的公益組織,他們對來訪者進行檢驗和初篩。為了保護隱私,它被叫做淡藍快樂檢測室,除了大門LOGO上小小的防艾標誌,其餘在外絲毫看不出端倪。

迄今為止,淡藍公益已在北京地區與各疾控中心合作開設了4個檢測站點,為約10萬人提供了免費HIV檢測諮詢服務。在天津、成都、青島、杭州、深圳、昆明等8個城市還有15個合作檢測室。

馬躍是淡藍公益的專業檢測員,他為北京科技報記者介紹並演示了使用網上熱賣同等原理的愛滋病試紙(口腔黏膜滲出液HIV檢測,常被稱為「唾液檢測」)自主初篩的全過程。

首先,要明確用於檢測樣本的其實並不是唾液,千萬不要情急之下把口水直接吐到試紙上就想檢測愛滋病。需要採集的體液叫齦溝液,它是通過人體牙齦的溝內上皮和結合上皮從牙齦結締組織滲入到齦溝內的液體。

齦溝液的採集位置在上下牙齦,是該位置自然分泌的液體。

一套完整的齦溝液檢測設備包括採樣棒(綠色)、樣品提取管(直立)、滴管和檢測尺

採集齦溝液需要使用採樣棒在上下牙齦滑動來收集。只需把採集棒插入嘴唇和上牙齦或下牙齦之間,沿著牙床滑動即可。動作同刷牙類似,不過刷牙是上下滑動,這種採集手勢是左右滑動。

健康牙齦的齦溝液分泌很少,採集時動作可以慢一點,儘可能讓更多的齦溝液附著在採集棒上。

將采完體液的採樣棒插入到裝有稀釋液的收集管中,反覆扭動採樣棒,讓體液最大限度進入稀釋液中。

使用滴管從收集管中吸取樣品。

用滴管將樣品滴入裝有試紙的檢測尺中,等待10到15分鐘。

檢測尺的使用跟驗孕棒比較類似。左側的C是控制線,顯紅的一條線表明體液已經流過了愛滋病毒的檢測區。規定時間內T區出現紅線,證明初篩結果陽性,需要去疾控中心做確證檢測。規定時間內T區沒有紅線,則是正常。C區沒有紅線,則測試無效。如果超過半小時T區出現紅線,那麼完全不用擔心,它沒有任何意義。

據介紹,這款試紙檢測原理就是對HIV的抗體檢測。如果人體血清中含有一定量的HIV抗體層析至T反應區時,血清中的HIV抗體與預留抗原發生免疫結合成復合物,從而顯現紅色,後剩餘的預留金標繼續層析到對照線C線時,剩餘的金標繼續與此處包埋的多抗發生免疫反應而顯色,即T,C線均為紅色條帶,表明血液中含有HIV抗體,若血清中不含有HIV抗體或低於一定量時,T區不發生反應,T線不顯色,而C線處的多抗與金標發生免疫反應而顯色,表明血液中不含有HIV抗體。基於這樣簡單的原理,任何經過國家食藥監局批准的愛滋病檢測試紙都是符合生產標準的。

除了規範的檢測方法,同時也要注意,由於口腔體液的變化比較大,測試者一小時之內不能吸煙、飲酒、喝咖啡、吃刺激性食物。

所以,自主初篩要使用合格的產品、用規範操作的方法、嚴格自控。三種條件齊備情況下,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用愛滋病試紙初篩愛滋病是靠譜的,單次檢測的準確率在95%以上。

這種防艾意識當然值得肯定,但檢測的意義在於明確自己有沒有感染,而無論「唾液檢測」還是指血檢測,都只算是愛滋病自主初篩(或HIV自我檢測),屬於補充排查手段。只有愛滋病確證實驗室才能出具確診檢測報告;自我檢測很難做到嚴格控制,很容易出現不可控的變量,影響結果。

馬躍也表示,除了齦溝液檢測,指尖血檢測也是同樣的原理:采指尖血溶於稀釋液,用滴管滴到檢測尺上。現在的檢測尺不僅能測愛滋病,還能測B肝、C肝和梅毒。使用合格產品,在規範操作的情況下進行初篩,同樣擁有很高的準確率。

當然,無論齦溝液檢測還是血檢都只是愛滋病的自主初篩,並非確診。確診是否感染HIV的機構(HIV確證實驗室)會開據書面確診報告。

窗口期的檢測結果沒有任何意義

愛滋病試紙的普及讓很多高危人群和恐艾人群大批量地購買、頻繁地測試。聽起來很誇張,但是確實有恐艾人群對愛滋病過度敏感。

「我有一個測試者,曾經一個月測了30次」馬躍說道:「他最應該進行的是心理干預。」

其實初篩有著明確的時間點,那就是必須過了窗口期(從HIV感染到檢測能夠給出陽性結果這段時間),即在發生高危性行為的6-8周以後。窗口期為2-6周,以高危發生的日期開始計算,2周後即可檢測愛滋病病毒,以6周以後為準。對發生高危後未滿6周的,2周後就可以開始自檢,以求逐步釋放壓力,6周為陰即完全排除(高危後2、4、5、6周的愛滋病檢測準確率分別為:53.775%、84.1%、99.45%、99.994%)。

讓有需要的人及時接受檢測,是提升HIV感染防治效果的一個關鍵步驟。(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頻繁測試並沒有必要,最好還是儘量養成定期檢測的習慣。如果每次發生性行為都能正確使用安全套,採取較好的保護措施,那定期檢測間隔建議定為半年。

更貼心的尿檢也已上線

清華大學在自動售賣機中提供了「HIV尿液匿名檢測包」,至此,海淀區已經有包括北大、北航在內的11所高校安裝了此類售賣機,北語、北外兩校今年有望安裝。海淀區疾控中心表示,售賣機在明年年底前將覆蓋區內所有高校。

清華大學校內的售賣機在11月13日安裝後,目前檢測包暫已售空。(圖片來自網絡)

檢測包只是一個載體,把用戶的尿液傳回到實驗室進行確診。購買者把密封的尿樣放回售賣機的投樣箱裡,廠家就會看到反饋,派人收回並送到官方指定專業機構檢測;購買者會得到一個編碼,尿樣送回10天後憑編碼就能上網查詢檢驗結果,整個過程完全匿名。

這樣的方式既方便又安全,海淀區疾控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個多月時間內,除清華大學外的10所高校的售賣機在海淀區各高校賣出了37個。

各地檢測機構上網可查

毫無疑問,愛滋病試紙在網絡的持續熱銷有利於檢測服務的觸角對大眾可及,讓愛滋病檢測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更方便進行的事,只有了解愛滋病的真相,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及周圍的人,未來還應該探索更多渠道。

《中國遏制與防治愛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提出探索開展愛滋病自我檢測,建立和完善與隨訪服務等工作的銜接機制,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相關試點工作。一些公益組織和社會檢測機構,還是能給予規範的操作並為感染者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讓人們不至於得到錯誤的結果,與不至於在看到結果是陽性的那一刻而手足失措。

陽性結果是檢測者最不願去面對的,但是,雖然愛滋病目前仍未被完全戰勝,但HIV抗病毒治療方案發展到今天,已可以實現感染者長期生存,生活質量和壽命基本不受影響。因此,如果感染真的發生了,遵從醫囑積極治療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保證感染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保護身邊的人,減少感染他人的可能性。

當然,如果是確診愛滋病,國家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南和規範,這是需要到有HIV檢測資質的實驗室進行的。在國內,可以通過中國疾控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網站查詢各地提供檢測和諮詢服務的機構名錄(網址:http://ncaids.chinacdc.cn/jkzt/jcjg/)。

愛滋病檢測的中國樣板

聯合國終止愛滋病病毒流行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全球90%的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應知曉自身的病毒感染情況,但截至目前,全世界約3670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一半無法獲得治療,差不多每5個愛滋病病毒攜帶者中就有2人對自身患病與否不知情。據官方估計,中國目前還有20萬至40萬感染者未被發現。

防艾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檢測手段的可及性是首要問題。目前,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為完善的愛滋病檢測網絡之一,去年中國愛滋病病毒檢測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國愛滋病病毒檢測的創新工具和方式,為世界提供了可借鑑的典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2016年中國1.69億人次接受愛滋病病毒檢測,占全球檢測量的三分之一,新發現病毒感染者和患者12萬多例。

吳尊友說,2008年中國愛滋病病毒檢測量僅0.45億人次,十年來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報告數逐年增加主要是檢測力度加大的結果。

吳尊友說,截至2016年底,中國愛滋病病毒全人群感染率為0.06%,雲南、廣西、新疆、四川和重慶超過0.1%。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94.7%的新發現感染者和患者由性傳播,其中異性傳播占67.1%,同性傳播占27.6%;中國新發現的病毒感染者中,男性是女性感染者的3.7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無償獻血、術前檢測和孕產期檢查對於檢測量的貢獻最大,且自願諮詢檢測者陽性率遠高於平均水平。因此加強愛滋病防治宣傳和提供更便捷的檢測方式至關重要。

連結:

愛滋病認識八大誤區

誤區一:感染HIV就變成了愛滋病患者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一旦感染HIV,這個人就變成了愛滋病患者,其實不是這樣的。HIV指的是愛滋病毒,而愛滋病(AIDS)指的是愛滋病毒感染的最後階段。人體在感染愛滋病毒2年—10年甚至更久以後,免疫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時,才會發展為愛滋病,出現感染、腫瘤等體徵。

誤區二:日常接觸會感染HIV病毒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擔心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愛滋病毒。其實,愛滋病的傳播只有三條途徑,即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有證據表明,HIV病毒不會通過接觸、眼淚、汗液或唾液傳染。因此,以下途徑不會感染HIV病毒:與HIV陽性患者呼吸同樣的空氣;在HIV陽性患者之後接觸馬桶或門把手;與HIV攜帶者擁抱、接吻或握手;與HIV攜帶者共用餐具;在健身館共用健身器材。

誤區三:感染HIV後一定會有症狀

眾所周知,感染愛滋病毒後會出現如低燒、淋巴結腫大、四肢無力等症狀。其實並不是所有人在感染病毒後一定有症狀產生。感染HIV病毒後,可能會有一個長時間的無症狀感染期,這個時期可持續約2至10年,這期間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而病毒攜帶者雖然已經被感染甚至可傳染他人,但還沒有發病時,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幾年甚至幾十年。

誤區四:感染HIV後很快就會死亡

人們之所以對愛滋病這麼恐懼,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的高死亡率。然而不同的愛滋病毒感染者的潛伏期並不同,有些會在短短數月內發病,而有些人卻能攜帶HIV生活數十年,甚至達到預期壽命。準確的說,愛滋病不經治療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目前抗病毒治療大大降低了愛滋病的死亡率,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誤區五:同性戀一定會患愛滋病

由於很多愛滋病患者都是同性戀群體,導致人們將同性戀和愛滋病相提並論。客觀講,愛滋病確實在部分男同性戀中比較流行,原因是男性間的性行為更易導致黏膜破損和病毒傳播。但同性戀本身與愛滋病的傳播並無關聯,對於同性戀的過分恐懼和排斥反而會加大同性戀者的隱蔽性,增加防治愛滋病的難度。

誤區六:蚊蟲叮咬會感染HIV

蚊子或其他吸血型昆蟲的叮咬是不會傳染HIV的。研究表明,愛滋病病毒在蚊子體內不繁殖。蚊子在吸血時,不會將已吸進體內的血液再注入被叮咬的人,而是注入唾液作為潤滑劑以便吸血。蚊子吸血後通常不會馬上去叮咬下一個個體,而要用很長的一段時間消化吸進體內的血液。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尚未發現因蚊子或昆蟲叮咬而感染愛滋病的報道,相關研究也沒有發現過蚊蟲叮咬會傳播HIV的證據,即使是在有很多蚊子和AIDS病例地區,也沒有發現蚊子會傳染愛滋病。

誤區七:母親是HIV陽性,孩子就一定是

如果母親HIV陽性,傳給孩子的機率是25%。母嬰傳播主要是圍產期傳播,孩子在通過產道時可能經摩擦、接觸羊水和血液而傳播,另外是通過母乳喂養傳播。避免的方法是,第一不給孩子吃母乳,第二可以剖腹產,第三服抗病毒藥,使母親血液中病毒減少到最低,產道的病毒可由25%下降到2%。

誤區八:安全套防不住HIV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男用乳膠安全套對愛滋病毒及其他性病傳播的防護率達85%以上。正規廠家生產的安全套,可以有效隔絕病毒。不過最安全的還是避免多個性伴侶、一夜情等高危性行為。

本文特別鳴謝:淡藍公益、聯合國愛滋病計劃署

本文是中國數字科技館(www.cdstm.cn)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