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北部,新鄉、鶴壁、安陽三市交界處,有這樣一座縣城:
這裡曾是牧野大戰的發生地,也是汲郡郡治、衛州州治的所在地,地位相當於如今的省轄市,盛極一時。
如今,繁華落幕,隨著區劃調整以及行政中心的轉移,這裡不僅資源缺失,還反被當年的下轄縣管著。
這座城市,就是衛輝市。
衛輝市,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新鄉下轄縣級市。總面積達8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0萬。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
據資料記載,衛輝在殷商時期為畿內牧野地。商末,武王伐紂,最著名的牧野之戰,便是發生於此。這一戰,最終商朝首都被攻陷,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衛輝置縣始於西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時名汲縣(該名使用時間長達2193年),屬河內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西晉泰始二年(即公元266年),始置汲郡,郡治汲城,汲縣屬之。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即公元488年)郡治遷往汲縣。
隋唐時期,開始推行州縣制,廢汲郡置衛州,州治朝歌,汲縣屬之。後於五代州治遷往汲縣。
明初,設立衛輝府,府治汲縣,轄汲縣、胙城、獲嘉、淇縣、輝縣6縣。到清末時,衛輝府已下轄汲縣、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共9縣。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實行省縣兩級制,汲縣直屬河南省。1949年,設立平原縣,曾經衛輝府所轄的新鄉成了平原省省會,而曾經的衛輝府府治汲縣,反歸新鄉專區領導。
1988年,汲縣撤縣設市,更名衛輝市,隸屬新鄉市管轄,至今未變。
不過,衛輝的繁華雖已落幕,但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卻無法抹去。
人傑地靈衛輝,孕育了不少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比如家喻戶曉的姜子牙、比干,就都是衛輝人。
據記載,姜子牙,名尚,字子牙,河內郡汲縣人。曾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公"。後又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同時也是齊國的締造者,後世對其推崇備至。
比干,商王帝乙之帝,商紂王帝辛之叔。因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帝乙死後,又受託孤重輔帝辛,輔佐商朝兩代帝王,被稱為"亘古忠臣"。
衛輝境內,為紀念比干、姜子牙而修建的姜太公故里和比干廟,至今保存仍保存完好。
其中,始建於北魏,重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的比干廟,是我國第一周墓廟合一的祠廟,歷代都由衛輝古城內官府維護,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你有空,不妨來衛輝轉一轉。這座城市的一點一滴,都值得細細品味。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遊相關資訊,請點擊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