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為民「三個印象」

2020-01-13     杭州檢察

來源;浙江天平

浙江法院歷來重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工作,認真傾聽各方意見建議,切實抓好落實轉化,為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創新發展引入不竭「動力源」。2019年全省法院按期辦結人大代表建議31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22件,並將走訪代表作為省高院班子成員下基層調研的規定動作,邀請代表視察法院、旁聽庭審、見證執行等1.5萬人次。同時聘請政協委員擔任特邀監督員,幫助發現問題,整改提高。


「浙江天平」推出兩會欄目——【代表委員看法院】,一起來看代表委員們對浙江法院提出的建議!


本期進行分享的是

來自寧波的省人大代表陳怡

以及來自湖州的省人大代表盧金蓮


浙江省人大代表

寧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鍾公廟派出所

社區民警、副主任科員 陳怡



近年來,「套路貸」等各種類型的虛假訴訟頻發,嚴重擾亂司法秩序,侵蝕社會誠信,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在此背景下,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勇於擔當作為,於2019年6月開始在寧波全市法院開展整治虛假訴訟專項活動,並與寧波市檢察院、寧波市公安局聯合印發加強打擊虛假訴訟等犯罪的若干意見,著力構建「不能假、不敢假、有假必懲」的綜合懲防機制。


身為寧波公安機關的一名民警,我也時刻關注著寧波法院「向虛假訴訟亮劍」的相關情況,我覺得可以用「三個有」來評價寧波法院整治虛假訴訟的舉措:


一是源頭治理有方。寧波中院在全國首創虛假訴訟黑名單、黃名單制度,將因不誠信訴訟被寧波法院司法制裁人員列入黑名單,將不誠信訴訟高風險人員列入黃名單,並全部嵌入審判系統,提醒法官提高警惕。黑名單還將向社會公示5年,並記入個人信用檔案。


二是甄別方法有效。寧波中院結合審判實踐,總結了民間借貸、勞動爭議等六類虛假訴訟高發領域案件中應當著重審查的證據及情形,確保審判人員不會遺漏應審查內容和範圍,並要求辦案人員在立案、審理、執行階段均做好疑似虛假訴訟備忘工作,提醒下階段承辦人注意,形成立、審、執合力打擊虛假訴訟的格局。當案件存在虛假訴訟可能性時,法官可採取十種措施,包括傳喚當事人本人到庭接受詢問、依職權調查取證、採用測謊等技術輔助手段等。


三是打擊懲處有力。寧波中院根據當事人實施虛假行為所造成的不同後果,對司法制裁措施進行了分級規定,其中,對個人罰款最高達10萬元,並處拘留;對單位罰款最高達100萬元,並對其主要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處以拘留;對實施虛假訴訟行為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當前,為期半年的整治虛假訴訟專項活動已經結束,寧波法院打擊虛假訴訟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78人1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判刑,43人被拘留,101人1公司法定代表人被罰款,虛假訴訟高發的民間借貸案件收案數同比下降了25.53%,法官、律師、當事人、社會各界都從中獲益。當然,打擊虛假訴訟是一項長期工程,相信寧波法院必將堅守司法為民初心,努力凈化司法環境,築牢社會誠信之基。

浙江省人大代表

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仁皇山街道仁皇山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盧金蓮



司法為民,是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多次受邀請參加了法院組織的「代表委員法院行」等活動,聽取了法院的工作情況介紹,我覺得可以用三個印象來概括法院一年來的工作。


第一個印象是法院辦案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我的工作單位是基層社區,社區里最多的就是家長里短的「家務事」,事情雖小,有時卻因為涉及情感糾葛、倫理道德和私密性而很難化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湖州法院家事審判一直將柔情關懷與剛性司法緊密相融,以「家務事」的柔情解法助力平安湖州建設。樹立以人為本、柔性司法的理念,堅持調解優先,巧斷家務事多元促和諧,有力地保護了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權益。在高效審結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的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加強反家暴法治宣傳,探索實施離婚冷靜期和案件回訪幫扶等制度,德清法院還獲得了國字號「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稱號。


第二個印象是老百姓打官司越來越方便了。現在老百姓遇到糾紛,去法院立案和訴訟更便利了,實現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湖州法院信息化建設緊跟時代潮流,網際網路+、移動微法院等科技手段及時上線、高效推行,不僅實現了網上立案、跨域立案,甚至調解、開庭和簽署文書都可以在移動微法院APP上進行,為跨域甚至跨國案件的當事人提供了極大的訴訟便利。


第三個印象是法官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法院的現狀是案子還是很多,法官還是很忙,今年湖州法院全年一共辦了將近8萬件案件,每個法官平均一年要辦300件案件,工作量確實很大。不過,在辦案之餘,法院也開展了以居住片區劃分的法官進社區志願者服務活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法官以黨員的身份到所在的社區報到,在周末等工作之外的時間裡對社區居民開展法律諮詢,熱情地為社區群眾答疑解惑。同時,通過普法宣傳給街道和社區幹部、居民上法治課,當好宣講員、調解員和培訓員,進一步延伸司法服務觸角,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提升了司法服務效能和司法公信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PRdnm8BUQOea5Owq3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