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星光黯淡的程度足以讓外界戲稱今年的美國隊是「史上最不夢幻的一支夢幻隊」。
經過三場熱身賽的檢驗,相信大家更是確信了這一個事情。
美國隊先在自家主場以9分之差立克歐洲的傳統勁旅西班牙,接著前往澳洲的墨爾本,再以16分之差在首戰踢館成功。
從目前來看,這一支沒有多少NBA球星的美國隊已經無法輕鬆與世界的一流強隊拉開差距,只能在拉鋸中想辦法取勝。
兩天之後的8月24日,也就是北京時間的昨天,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二度對決,美國隊竟然以94比98敗下陣來!
在全場52,079名觀眾的親眼見證下,美國隊吞下了13年來的首敗。上次他們輸球,已經要追朔到13年前世錦賽四強戰敗給希臘的比賽了。
因為美國的敗北,這一場熱身比賽就有了特殊的意義了,想必也會大幅增強了法國、塞爾維亞、義大利等豪強們的抗美信心,比賽的戰況與過程在賽前拿去做分析。
美國隊到底是敗在哪裡呢?又暴露出了哪些可能會被針對的弱點?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一、禁區戰力明顯處於弱勢,害怕肉盾型內線
這場比賽澳洲雙塔博古特、貝恩斯合力拿下29分13籃板,反觀美國隊這邊邁爾斯特納和普拉姆利加起來只貢獻5分4籃板,說是完爆不為過。
美國的橄欖球聯賽NFL在澳洲人看來就是「斯文運動」一樣,這句話同樣適用在這次籃球的禁區人員配置上。
雙方內線在場上的表現差距實在太大了,博古特、貝恩斯不只有厚實的噸位,腳步移動也算是相當迅速,多次面對美國隊側翼與後場往禁區切入,都被他成功用身板擋下。
特納與普拉姆利都是精壯型的長人,在攻防雖然偶有精彩鏡頭,但是下盤力量不足的問題卻在本場比賽暴露無遺,他們不斷讓對手磨到禁區心臟地帶,目送對方拋投或勾射,把籃球送入框內。
另外一點暴露出的問題就是,特納與普拉姆利兩名中鋒在FIBA賽事的卡位技巧還相當幼稚。在兩位老球的面前,大多只能勉強用撥打的方式,想辦法拍給隊友,給對方送出了二次進攻,或是快攻的機會。
此外,博古特的策應和掩護的功力,確實給兩位年輕內線上了一課。關鍵第四節澳洲隊的攻勢,大家只注意到米神瘋狂砍分的精彩演出,卻忽略了隱形功臣博古特的策應和妙傳。
問題就來了,美國隊的頭號強敵塞爾維亞的內線水平還要在澳大利亞的半檔之上。
二、換防漏人默契存疑 極度害怕給射手雙掩護的戰術
這次比賽中,澳洲隊高頻使用連續掩護,幫射手製造空檔。年紀較輕、經驗稍嫌不足的美國隊,在換防的溝通上做得並不是太好,第三節米爾斯就是不斷靠著美國隊的換防上溝通的瑕疵,頻頻跑出外線空檔。
雖然個子矮小,但是速度飛快的米神卻讓美國一票鋒衛搖擺人疲於奔命,幾乎整場比賽都追在他的屁股後面跑,不過始終無法阻止他在外線開火命中。
或許這是可以理解的,美國男籃的成軍每一次都是匆忙成團,隊員之間的配合換防默契比較差,一次掩護或尚能靠籃球素養和意識補救,但是刻意的雙掩護甚至三掩護,這個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時間,來形成隊員之間的換防溝通默契。
這一點,就得看波波維奇怎麼來迅速調教了。
三、球員的關鍵戰術執行力。
比賽最後42秒,落後兩分的美國隊在暫停後回到場上,這是這一支新美國隊第一次在國際籃球賽場上面對逆風的生死時刻。
他們所有的關鍵戰術在比賽都執行得不佳,全部被對手識破,在時間快要到點的情況下,米切爾只好在三分線外孤注一擲,球卻彈框而出,勝負就此定調。
不否認總教練波波、助理教練科爾都以豐富的戰術涵養著稱,但只是這批缺乏國際大賽經驗的年輕球員,欠缺戰術執行力和臨場反應力,這點很可能會成為美國隊在關鍵時刻的隱憂。
四、控場的能力與深度存疑。
洛瑞因傷退出之後,美國隊在後場補進了馬刺隊的懷特,只是後者其實是以防守見長、並不以組織見長,另外一位後場斯瑪特同樣不以組織見長,而且身上有傷。
另一位主控肯巴沃克的控場能力其實也不算一流,堪堪夠用。第三節,美國隊原本在沃克的穿針引線下,取得雙位數領先,這節中段在他下場休息後,美國隊改由米切爾、塔圖姆、杰倫布朗等側翼球員輪流組織進攻。
或許是對隊員很陌生,本來在各自的NBA母隊,他們也承擔部分組織的任務。只是是在美國隊,他們來組織後,團隊進攻馬上顯得亂無章法,團隊投籃命中率下滑,不斷被澳大利亞追趕分數。
即便教練團趕緊將沃克換回來,卻擋不住已經找回節奏的澳大利亞,因而丟掉氣勢。
美國隊的控衛難題,在賽前就面臨了重大的危機。
對於波波來說,他尚有時間來調教這一班年輕人存在的問題。
相較於用贏球提升自信,意外的敗北其實反而是一種更有用的當頭棒喝。
正如科比所說:美國隊,別以為你自己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