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東南)發動反秦起義,從而拉開了推翻秦朝統治的序幕。
陳勝義軍起兵之初不足千人,可短短几個月時間就發展到了數十萬之眾。義軍一路向西挺進,兵鋒直指秦朝國都咸陽。
眾所周知,秦在統一六國的時候擁有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一言不合就能派出數十萬大軍去攻打其他國家。按理說,統一六國後,秦朝的軍事實力應該更勝於前。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面對義軍步步逼近時,秦朝統治者卻一籌莫展。直至數十萬義軍殺到咸陽城附近,迫於無奈的秦二世才下令讓少府章邯去將驪山刑徒臨時組編成一支軍隊去對抗義軍。那麼問題來了,秦朝末期,咸陽朝廷為什麼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秦軍主力去哪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原地區終於迎來了和平。然而,秦朝北部地區仍面臨匈奴入侵的威脅,南部百越地區則還控制在部落民手中,未納入秦朝版圖。因此在秦朝建立後,戰爭並沒有真正結束。秦始皇一方面派名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另一方面派屠睢、趙佗率50萬大軍南征百越。
蒙恬北擊匈奴的行動比較順利,不僅成功收復了許多被匈奴搶占的地區。還依託地形建造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此後蒙恬和他的軍隊就駐守上郡守衛帝國的北境。
與蒙恬北擊匈奴相比,屠睢(公元前214年戰死,由任囂接替主帥之位)、趙佗南征百越就要慘多了。秦朝南征軍對百越地區前後發起了3次征戰,其中第一次50萬大軍過去,20萬人回來,減員五分之三。幸而這次征戰也讓百越部族遭受了重創,所以當秦軍第二、第三次對百越地區發起攻勢時,當地部族已基本失去抵抗能力了。
秦朝征服百越後,秦始皇下令在嶺南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由任囂、趙佗帶著南征軍駐防當地。
當秦末大規模起義爆發時。秦軍主力一部分在北境防備匈奴,另一部分在南面駐防當地。整個中原地區非常空虛,各大城鎮中只有少量維持治安的部隊,幾乎談不上什麼戰鬥力。所以陳勝的義軍才能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那麼秦二世為什麼沒想到徵召南北兩路秦軍主力進京勤王呢?答案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一方面,義軍速度太快。陳勝七月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九月已經兵臨咸陽附近。北面的秦軍主力儘管已做出反應,但也來不及回師救援;另一方面,南面的秦軍主帥任囂、趙佗看到天下大亂後就打算割據嶺南當「土皇帝」,根本沒想勤王。因此當秦末天下義軍風起之時,偌大的秦帝國竟會淪落到需要文官(章邯時任少府,主要職責是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帶著一群苦刑犯上戰場,這也就註定了秦朝最後的結局。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