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遍數琳宮,獨此雄甲荊楚的美譽,國家級文物,湖北省荊州太暉觀

2020-01-23     視覺秀旅遊

太暉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太湖港北岸,宋元時曾有草殿,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十二子,受封於江陵的湘王朱柏,由於篤信神仙,"善道家言",遂於此量地造林,營建新殿,至次年落成,經占卜,得未濟卦之六五,於是命名為"太暉觀"。2006年05月25日,太暉觀作為荊州三觀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太暉觀坐北朝南,殿宇壯偉,樓閣玲瓏,金碧輝煌。前為山門,兩旁建有鐘鼓樓,進而為前後排列的四大天王廟、玉皇亭、觀音殿。觀音殿兩側有東西兩大宮。東大宮後有娘娘殿、聖母殿;西大宮後有王母殿。經觀音殿入朝聖門,進祖師頂。現存建築有朝聖門、祖師殿,建在條石砌成的高台上,台高八點二米,正面和兩側共有石梯三道。登朝聖門,得爬三十二級石階梯。階梯兩旁有青石欄杆,欄板上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妙趣橫生。祖師頂四周,設有兩米多高的圍牆,圍牆上鑲嵌大小五百靈官,千姿百態。大殿原蓋銅瓦,金光閃耀,有"小金頂"之稱。殿堂廊宇四周,豎有十二根青石廊柱,其中正面四根與背面二根透雕蟠龍,龍頭伸出柱面,鱗甲片片,狀若正在蟠游。殿內雕樑畫棟,彩繪滿布,觸目生輝。殿後一泓清池,碧波粼粼。四周蒼松翠柏,暗日迷禽。觀前流水縈繞,倒影綽約多姿。從前"每當春暮,遊人四布,林野百戲競陳,金翠歌謳,歡連宵旦。"四時遊人前來,"相攜素侶盡忘飢,雙槳搖風入翠微"盡情游賞,留連忘返。


朱柏(1371-1399)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母妃胡氏。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為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於荊州。朱柏喜好學習,每天讀書到夜分。開景元閣,招納人才,日事校仇,志在經國。喜談兵,膂力過人,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曾帶兵平定常德叛亂。1397年五月,同楚王朱楨討伐古州(今貴州省榕江縣)蠻,每次出入,縹囊載書以隨,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尤善道家言,自號紫虛子。1399年5月有人告發朱柏謀反,建文帝遣使即訊。朱柏懼怕,無以自明,闔宮焚死。


建文帝以破壞私印鈔票制度,對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實那個時代的鈔票本來就沒有什麼計劃可言,亂印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隨後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們以為這次會像以往一樣順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孫,甚有骨氣,他在得知有人要來抓他的消息後,笑著對自己的手下說:"我親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獲罪的大臣都不願受辱,自殺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夠為了求一條活路而被獄吏侮辱!"他沒有開門迎接使臣,而是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來,緊閉宮門,自焚而死。湘獻王畏罪自焚不久即平反昭雪,其衣冠冢位於太暉觀西側將台中學內,1998年2月因遭盜墓分子炸盜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文物646件。該墓為磚石結構,由前、中、後三室外加四個耳室組成,墓室南北長11.35米,東西寬8.8米,墓室內高4米,前室外頂仿硬山式殿堂建築,青色"金磚"鋪面,綠色琉璃瓦蓋脊,兩端筒瓦瓦當上裝飾有五爪龍圖案,墓室結構奇特别致,建築工藝精湛,與太暉觀交相映襯,共同構成湘獻王地上地下兩個王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JAk8m8B3uTiws8Ku2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