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情深·重走調水路|明渠轉暗管 漢水地下穿行進北京

2020-01-01   十堰晚報

2019年12月8日,經過十多天1000多公里的奔波,本報採訪組終於抵達首都北京。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惠南莊村的惠南莊泵站,猶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心臟,為千里水脈提供著不竭動力。在這裡,奔流1000多公里的漢水經過加壓後,繼續一路向北,由明渠轉為地下暗管輸水,流入總乾渠終點。

引水進京樞紐,位於「南大門」

北拒馬河總閘是丹江口水庫的漢江水進入北京的第一站。

「我認為南水北調是北方人民最神聖的大事!」57歲的李廣輝,家住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惠南莊村,現在是惠南莊泵站一名普通的安保人員。見到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的記者,他激動地說:「南水北調,這麼大一項工程,只有咱們中國人能搞得起來。」

「你看,這水真好!」作為受水區的人,又在南水北調惠南莊泵站工作,李廣輝自豪地端起水杯給記者看:「以前我是盼望南水北調的水,現在是守護南水北調的水,我感到很光榮。」

北風呼嘯,寒氣逼人。2019年12月8日上午,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惠南莊村。南水北調中線引水進京的樞紐——惠南莊泵站,就位於這座看似不起眼的村子。

房山區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主要山脈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占山等,均系太行山分支。境內大小河流13條,拒馬河、大石河迴旋曲折,永定河、小清河穿境而過。房山區的人文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地熱資源豐富,是京郊著名的建材之鄉、建築之鄉、林果之鄉、煤炭之鄉和旅遊勝地。包括北京猿人遺址、西周燕都遺址、雲居寺等在內,房山區有500多處文化古蹟。

鮮為人知的是,房山區與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武當山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房山高僧不二和尚千里迢迢來到道教名山武當山的虎耳岩修煉。如今,高約7.6米的不二和尚墓塔還深藏在武當山展旗峰的密林中。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的「南大門」,占地180多畝的惠南莊泵站輸水工程總長度477.79米,如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心臟,源源不斷地向北京輸送著「新鮮血液」,引來造福首都人民的幸福水。

從這裡向南回望,清澈的漢水從丹江口水庫出發,出陶岔渠首閘,從豫西南一路向北,穿過黃河底部,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蜿蜒1200餘公里,到達中線工程這座唯一的大型加壓泵站。

惠南莊泵站,如同中線工程心臟

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明渠轉暗管的分界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基本上是自南向北全程自流。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惠南莊管理處主任工程師商新永,是2013年來到惠南莊管理處工作的,他對這裡的一切爛熟於心:「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與北京市落差110米左右,這些落差資源被沿線穿河跨水等工程幾乎用完,到了廣袤的華北平原北京段水平渠道,水流緩慢,為保流量必須加壓助推。」

「北京寸土寸金,人口稠密,為節省工程投資,保證水質安全,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進入北京地界後,輸水由明渠轉為地下暗管,這就需要通過惠南莊泵站加壓來實現。」陪同記者採訪的商新永深有感觸地說,惠南莊泵站作為給北京供水的調度樞紐,對於保障北京穩定、安全供水的關鍵意義不言而喻。

「漢水大流量通過時,水泵啟動,為漢水注入地下管道提供動力。我們這座泵站的運行效率,居世界第一!」記者戴上安全帽、辦理登記手續後,跟隨工作人員進入泵站樓地下廠房,見到了8台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級雙吸臥式離心泵。廠房內部燈火輝煌,乾淨明亮,機器轟鳴。商新永告訴記者,該泵站是世界上最節能省電、使用效率最高的泵站。

這座大型加壓泵站猶如一顆跳動的心臟,為千里水脈提供著不竭動力。在這裡,奔流1000多公里的漢水經過加壓,繼續一路向北流入總乾渠終點。為保障北京市用水,工作人員24小時巡視設備運行情況,維護工程安全平穩運行。

時間倒回到2013年12月1日,記者首次在惠南莊泵站採訪時,工作人員曾形象地對記者說,漢水將在這裡「提速」後進入北京市區。當時工作人員就說,泵站作為南水北調的管控中心,是北京段實現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壓輸水的關鍵性建築物。

惠南莊管理處前放置的水泵模型和輸水PCCP管。

那麼,清澈的漢水一路向北自流1000多公里,到北京後如何防污染?「惠南莊泵站是首道防線,一旦發現水質有問題,進口節制閘將緊急關閉,同時開啟退水閘。」商新永告訴記者,北上的渠道進京後,轉入地下輸水暗管,這樣既可減少滲漏、蒸發,保證水量,又可避免污染。「永定河大寧調壓池是第二道防線,檢測到水質存在突發污染時,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將關閉,杜絕污染水進城;第三道防線是終點團城湖,如果在這裡發現問題,水閘會自動關閉,防止有問題的水進入自來水廠。」

南來漢水,奔流在北京城地下

泵站廠房內的8台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級雙吸臥式離心泵。

千里奔流的漢水,悄無聲息地流入北京城。

北京五棵松地鐵站與全國所有地鐵站一樣,站台之上列車年復一年穿梭呼嘯,乘客日復一日來往匆匆。和其他地鐵站不同的是,在這座地鐵站台結構底板之下僅3.67米處,有兩條巨大的混凝土暗管穿過。來自千里之外的清澈漢水,由此奔騰北上,一路穿越兩條鐵路、4條河流、8座過街天橋、23座立交橋,與100多條地下管線縱橫交錯,最終流向北京團城湖,流向密雲水庫,流向京城的千家萬戶……進入惠南莊管理處的辦公樓,有一座惠南莊泵站沙盤模型,生動地詮釋著漢水穿越北京城的神奇。

地下輸水暗管使用的PCCP管道,直徑達4米,單管重78噸。PCCP管道是指「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這是一種復合結構管材,層層包裹的結構令其防滲、抗震、可靠、耐久。

那麼, 埋於北京城下的輸水暗管究竟長什麼樣?在惠南莊管理處辦公樓外,有一根巨大的PCCP管道實物。據介紹,這是由鋼板、預應力鋼絲、混凝土和水泥砂漿4種基本原材料,經過數道新製造工藝後,構成的新型復合管材。經過工程技術施工人員大量實驗,最終確定建設標準。

從惠南莊泵站出發,中線工程再經過長約13公里的西四環暗涵工程,便抵達中線工程的終點北京團城湖。

事實上,在供應北京城市用水的同時,保障遠調而來的漢水水質是惠南莊泵站的重要使命。

在惠南莊水質自動監測站,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觀測著站點水質,顯示屏上清晰展示著水溫、電導率、PH值等12項監測指標情況。檢測顯示,渠道里的水每天都達到了地表水二類以上標準。

安裝曝氣裝置產生氣泡,防止冬季結冰

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是丹江口水庫的漢水進入北京的第一站。

位於惠南莊泵站上游兩公里處的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不僅是河北省涿州市與北京市房山區接壤之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明渠轉暗管的分界點。

在商新永帶領下,記者在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北導流堤上看到,「南水北調,千里調水,造福於民」、「調水夢,中國夢」等紅色標語格外醒目。

拒馬河,顧名思義就是讓馬卻步的河流。拒馬河古稱「淶水」,約在漢朝時改稱「巨馬」,有水大流急如巨馬奔騰之意。後漸寫做「拒馬」。無論「巨馬」或是「拒馬」,均言其水勢之大。

可現在,這條昔日澎湃的河流已經乾枯。「因為缺水,在京冀分界線迎接漢水的方式就不一樣,全部採用深埋地下的暗管向北京輸水,目的是防止漢水穿越城區時受到污染。」商新永對記者說。

凜冽寒風中,記者在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放飛無人機。通過顯示屏俯瞰,一渠清水歡快地向北流淌,經過總閘後轉入地下暗管,至此流入北京城內。

這是漢水進京的第一位「大總管」,水質達標時,閘門開啟放行,一旦明渠水被污染,將關閉取水口,退水入拒馬河。同中線所有穿河工程一樣,拒馬河總乾渠在南北岸各設一道節制閘,南岸設一道退水閘,以便維修或途中水體受到污染時放掉渠水。

北方冬季寒冷,總乾渠結冰很正常。商新永不緊不慢地說:「關鍵是我們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閘門受到冰凍影響,保障冰期輸水的安全調度和運行平穩。」

記者在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前看到,這裡的水面不停地翻滾涌動,猶如趵突泉的泉眼不停地往上冒,像煮沸了似的。

「與中原和華北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建築物底部有加熱功能。弧形閘門槽兩側的曝氣裝置已實現智能化,檢測溫度低於5攝氏度時,曝氣裝置自動啟動。」記者了解到,原來在節制閘攔污柵前的河道底部安裝了曝氣裝置,產生氣泡就能防止水結冰。

據了解,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極寒天氣,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制訂冰期輸水調度方案,保持總乾渠高水位運行,一旦形成冰蓋,實施小流量輸水;加強對水溫、流速和流量的觀測,加強工程巡查巡視;在全線增加28處攔冰索、攔冰桶,在重要的控制閘前安裝擾冰裝置;增加應急搶險車,搶險隊伍配備的專業工具能迅速投入破冰、撈冰、運冰作業等。在經歷了2016年的極端天氣後,有關部門在冰期輸水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

「南水北調工程,縱橫數千里,渠引浩蕩南水,澤被北方大地,為國家之大計,創民族之偉業!」高大的南水北調工程紀念碑矗立在這裡。通水運行5年來,節制閘始終守護和踐行著水潤京畿、造福百姓的莊嚴承諾。(文、圖/記者 朱江 張建波 張萌 郭艷麗 編輯: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