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主旋律電視劇始終是劇集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題材,每到獻禮時便是主旋律劇集登上舞台的光榮時刻。從2018年開始,連續獻禮改革開放、建國、三抗、建黨,主旋律劇集迎來了井噴,2021年的獻禮大劇還在繼續……
所謂的主旋律電視劇,主要包括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革命歷史劇,如《外交風雲》《長征》;特定背景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但具有杜撰戲說成分的革命歷史題材或戰爭題材電視劇,如《亮劍》、《戰長沙》等;還有宣揚主流價值觀的現當代都市戲,如《媳婦的美好時代》、《父母愛情》等。
2020年疫情、小康、新時代等成為了獻禮劇的關鍵詞,主旋律題材又多出了一種時代報告劇的類型,目前播出的有《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等。
以往主旋律電視劇的受眾群體普遍是70後、80後,甚至更年長。在網際網路時代下,許多主旋律獻禮劇在網絡平台上播出,受眾面向了更年輕的群體,對主旋律的創作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網際網路時代下,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的接受困境和應對策略是什麼呢?本文將重點探討這一問題。
主旋律電視劇的網絡接受困境
所謂的網絡接受困境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主旋律題材劇集在網絡平台播出的情況;二是台網聯動播出的主旋律題材劇在網際網路大環境下的接受情況。但無論哪一種,主旋律電視劇在網絡平台的播出效果都不盡人意,這一點從豆瓣評分上就能夠顯著觀察到。
以2019-2020年播出的主旋律電視劇為例,抗戰劇(包括諜戰劇)總共播出了32部,其中豆瓣評分7.0以上的有4部,暫無評分的有15部;慶祝建國70周年的有42部,其中評分最高的只有7.0(《外交風雲》),暫無評分的有11部;獻禮抗疫的有兩部,《在一起》有8.7分,《最美逆行者》由於分數慘澹而取消評分。
相比之下,獻禮小康的扶貧劇成果更高,最高評分達到9.3(《山海情》)但也有多部扶貧劇暫無評分。最近播出的扶貧劇《江山如此多嬌》雖然大咖雲集,卻只有2000多人評論。
從創作、製作、受眾反饋等各方面進行分析,主旋律題材劇集難以抓住廣大受眾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將主旋律題材單純作為宣揚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品,未能真正理解主旋律的內涵。
主旋律電視劇即便目的是為了獻禮,但根本上還是一部藝術作品,不能簡單地將藝術作品當成是政治宣教的工具,這就容易走上「三突出」的老路。《可愛的中國》、《毛岸英》等赫赫有名的主旋律電視劇均沒有獲得良好的反饋,正在於存在了宣教大於藝術的問題。
第二,創作者能力不足,本身不擅長這一題材的作品。
最佳案例就是《最美逆行者》,藝術總監是郭靖宇,真正執行的是巨興茂,這兩位如果拍個諜戰劇或年代戲是比較適合的,但對於這種主旋律題材實在不擅長。他們合作的另一部劇《最美的鄉村》也沒有得到良好的反饋,豆瓣上暫無評分,評論人數只有幾百人。
第三,態度不端正,許多創作者只是為了趕上獻禮的熱點,為了完成任務,拿到報酬和獎金。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底線,對國家任務劇缺乏正確的態度和認識。
面對種種問題,以及主旋律電視劇創作的失敗案例,所有的創作者都應該引以為戒,直面創作上的問題。主旋律是中國影視市場上的必要題材,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國家會越來越重視對主旋律題材的扶持,未來也會對主旋律電視劇的審核更加嚴苛,對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創作者更加重視對這一題材的掌握。
高質量主旋律題材的評判標準
什麼樣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能令觀眾滿意?什麼樣的主旋律電視劇能獲得觀眾的良好反饋?這是許多影視從業者都亟待解決的問題。
拋開「主旋律」不談,任何高質量的電視劇都具備兩個條件——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必然是故事脈絡清晰、劇情符合生活邏輯、人物情感充沛、演員演技在線的作品,而所有具有感染力的影視劇也一定是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創作的。因此,主旋律劇集也一定要滿足這兩項要求。
首先,影視從業者要釐清宣傳品與藝術品的不同,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許多主旋律題材的電視劇人物趨於扁平化,台詞像是「喊口號」,這些都不利於受眾的接受,尤其是不利於年輕受眾的接受。
馬克思曾經把人物的書寫分為莎士比亞式和席勒式,莎士比亞擅長描寫「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即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席勒則把人物單純地作為時代的傳聲筒,可想而知,那些失敗的主旋律劇很大程度上是犯了和席勒一樣的錯誤。
第二,正確處理好宣傳目的與娛樂效果之間的關係,主旋律題材看似是完成一項國家指派的任務,但也要注意藝術性和傳播效果,讓更多受眾接受並喜愛,才能使宣傳的目的最大化。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讓「九千歲」愛上主旋律電視劇是個難題,因此不少主旋律劇採用了年輕化的敘事方式,將情節處理得偶像化,但很大程度上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追夢》將科技創業與家庭倫理相結合,但家庭矛盾的部分更重,不免有些顧此失彼。
網際網路時代使劇集更加多元化,優秀的文藝作品必須要與時俱進,及時轉變觀念,腳踏實地地做出優秀的內容,同時也要改變「老一套」的創作方式,選擇更加易於年輕人接受的創作方法。
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新探索
電視劇擁有一套完整的創作到播出的流程,即一度創作、二度創作、審查播出到反饋總結四個階段。主旋律電視劇若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網絡市場中賺取一席之地,在這四個方面都要進行全新的探索。
一度創作就是前期策劃+劇本撰寫,一般來說,主旋律電視劇多為命題作文,這就使創作者具有局限性,許多創作者會遇到不擅長的題材。因此在源頭上就應該加強編劇和團隊之間的合作,放棄「爭做第一」的功利性念頭,而是踏踏實實地做出一部具有專業性的作品。比如一些時代報告劇,會集結許多編劇和導演,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創作他們擅長的故事,最終合在一起,為觀眾呈現出「拼盤式」的新劇形式。
另外,選題可以由政府和國家規劃,但理應由各個製作部門和公司進行自選,各家選擇自己擅長的題材,而不是跟風,同時熟悉和深耕某一主旋律題材的編劇和團隊也可以採用「學徒制」,加強公司間的交流與學習。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劇本的創作應該受到格外的重視,編劇在創作時不應該盲目,而要多聽取人民的意見。尤其主旋律電視劇多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內容,更應該深入群眾,甚至需要經過多次的修改才能最終定稿。
二度創作主要是導演的拍攝、演員的表演以及後期製作的過程,許多劇不僅前期劇本階段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拍攝上也具有諸多槽點,比如《雷霆戰將》就是一部服化道都跟不上時代的劇集。
雖然要顧及歷史真實,但是藝術真實也至關重要,對於新時代的觀眾來說,視覺性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畫面的美觀、視覺的震撼力也是吸引受眾的條件之一。
審查播出的階段也同樣需要聽取更廣泛的意見,目前的審查意見停留在對尺度和價值觀的把控上,偶爾修改剪輯後的內容斷層,造成審美上的空缺。因此,在審查時也應該注意藝術的高度,並且多聽取群眾的意見,拓寬審查的專業性和人民性。
許多劇集在播出後就萬事大吉,這也不利於電視劇創作團隊自身的發展,播出後要及時定性分析受眾群體以及反饋意見,對播出效果及時進行收集和調研,為下一次的創作打下基礎。
從2018到2021年,獻禮劇上百部,真正深入人心的劇集卻少之可憐,這更應該引起創作者和整個行業的高度重視。如何平衡藝術性與思想性、目的性與效果性,如何將人民的意見與從業者對專業的把控有效銜接,這些都是必須要釐清的問題。也只有對這些問題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才能生產出更高質量的主旋律電視劇,在激烈的網絡電視劇市場中脫穎而出。獻禮劇若想要達到獻禮的效果,正在於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AqHI3cBct9sAqDcU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