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藝術品投資已成為家庭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不少人開始關注藝術品投資,關心「什麼樣的藝術品值得收藏?」「投資什麼樣的藝術品有前景?」這類問題往往「一言難盡」,如果攤開來講,完全可以寫成一本大書。筆者結合業內專家的觀點,簡明扼要地擬出10條「規則」,為藝術品投資收藏支招。
1藝術性第一,年代第二
收藏古玩的朋友往往看重「年份」,而忽視藏品本身的藝術性。須知,你收藏的是古代藝術品,不是所有的古物。有的古物「年份」很足,卻不具藝術性或藝術性甚低,則不宜納入「藝術收藏」範圍。如 宋元時期的 青白瓷壙碗,出土量非常巨大,真正具備藝術收藏價值的並不多,還不如年份短得多的清代藝術瓷。
2寧收碎玉,不藏全瓦
藝術品有時因各種原因難保「十品」,尤其是古玩,經歷歲月滄桑,常難達十分之完整度。當一件精彩但有殘損的 作品和一件品相完善卻平庸的作品在你面前,該如何選擇?收藏的原則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本來古玩收藏就是「抱殘守缺」,不宜有過分的求全心理。另外,核心部分和關鍵部分如果缺損也必須放棄。比如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如果缺一手,可藏;如果缺在頭臉部,則不可藏。
3寧收小名頭精品,不收大名頭爛品
知名度是藝術品投資收藏必須考慮的一項,但是,並不等於說「知名度越高越有收藏投資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收藏原則仍然是藝術性第一,知名度第二。
4不是所有 名家作品都有價值
這條有兩層意思:其一,有的大名家名實難副。在中國內地這種 逆淘汰的體制下,平庸者往往居上位,傑出者卻居於野,直到身後才大放異彩;其二,即使是名副其實的名家,其作品也不是每件皆優秀。有時因為應酬、身體健康、情緒低落等原因會創作出低劣平庸或不盡人意的作品。另外,在 藝術家一生的藝術生涯中,其早、中、晚期的作品 水平懸殊往往是非常大的。
小貼士兩種誤區要避免:
(1)認為大名家的早年作品因距離今天更久遠,故存世量少,更值得收藏,錯。早年作品對欣賞和收藏投資都不是上選,雖是真跡, 藝術水平卻往往不到位。
(2)認為大名家的暮年作品因「爐火純青」,往往又是「最後絕筆」所以更值得收藏,亦錯。對於絕大多數藝術家來說,進入暮年,因身體原因其藝術也進入衰退期。
5隻收好的,不收貴的
當代中國的藝術市場正在摸索階段,許多藝術品的市場表現與其實際的 藝術價值往往不同步,甚至與其藝術價值背道而馳。那種認為拍出高價的就是好作品的觀點和以「市場風向標」為「入倉」依據的做法還值得商榷。
小貼士「藝術無價」≠「藝術品無價」
好作品,關乎收藏者的 藝術鑑賞水平或其藝術收藏投資顧問的鑑賞水平。作品的貴賤,必須與藝術品的質量聯繫起來考量,而不是僅僅看其一平尺多少錢。「藝術無價」不等於「藝術品無價」,藝術品一旦進入藝術市場,那麼無論它多麼「偉大」都是有價的。另外貴與不貴需聯繫作品的藝術水準以及藝術家的發展前景來辯證判斷。
6切忌 遍地開花
當代藝術家數量眾多,群星璀璨。收藏投資愛好者沒必要「見好必收」「遍地開花」。除非資金特別雄厚,精力特別旺盛。否則最好選取一兩家或兩三家。總之在選擇藝術家上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7不收跟風作品
不可否認,一切藝術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己的 個性成分,即使臨摹品也有臨摹者個性的投射。但是此作品往往個性不突出,所以必須在「個性」前加「鮮明」二字,作為強調。成功藝術家的作品必須具備鮮明的辨識性,具有強烈的原創精神和創新意識,即使不看落款,也能看出是某家的作品。
8不收花哨作品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不僅是對學者的要求,也是對藝術家的要求。藝術家只有精神獨立才有可能具備原創精神和創新意識,才有可能在作品中體現鮮明個性。對於作品思想的平庸和卓異要到自能分辨的水平,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另外,比較「省力」的捷徑,就是去了解作者學養、文字、言行等信息。作品思想不平庸的藝術家在其人生的其他方面肯定也是不平庸的。
9隻收藝術家作品
政界名人、學界名人、名作家、大科學家、影視明星、體壇明星、名僧名道等名人作品,除非其本人同時又是造詣不低的書畫家,否則其作品皆不宜收藏。他們的塗鴉之作可以當做「 名人墨跡」收藏,但絕不可以當做藝術品收藏投資。而像 饒宗頤這樣的文化大師,在 書畫方面也是造詣頗深,本身就是書畫大家,則可納入藝術收藏之列。
10淡化撿漏意識
最後特別注意的是因一心想撿漏的迷思導致痛失交臂和吃大虧的事每天都在藝術市場上演,收藏時切記理性入市。
孟慶柱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AE3GHkB9wjdwRpvOO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