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緞羔皮做聘禮,捕魚狩獵有禁忌,佳木斯赫哲村的古俗

2019-09-19   懶游的故事

這兩年因工作原因多次來佳木斯出差,對這座松花江畔的美麗城市情有獨鍾。工作之餘,總喜歡一個人瞎溜達,今天要去佳木斯郊區的敖其鎮赫哲村去看看。

​赫哲族是我國的五小民族之一,僅有5000餘人,主要居住地僅有五處,而佳木斯郊區敖其鎮的赫哲村就是之一。赫哲雪村占在面積5.7萬平方米,共有赫哲族人口104戶,共326人。村內開設了多家裝飾別致的赫哲特色民宿,開發了農家粘豆包加工、糖葫蘆製作、赫哲漁皮畫手工藝製作等項目,遊客可以親自參與製作,盡情感受赫哲風情風俗。

​上文已經介紹了赫哲雪村,返程時路過村頭的小廣場。這個廣場只有一塊大型LED屏,一個平安鍾亭和兩組赫哲族風情雕塑,是不是看著有點空?其實在冬天的滑雪季里,這裡會建設大型赫哲族特色雪雕浮雕作品,是一個美輪美奐的童話世界,冬季里應該來玩一次。

​小廣場一角的赫哲族文化長廊很是精彩,揭開了赫哲族迷人而神秘的面紗,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赫哲族的民俗風情,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簡陋。臨時住處有尖圓頂的撮羅子和地窨子、「溫特哈」、草窩,棚等。固定的住所有馬架子、用草苫頂的正房。歷史上的赫哲族還曾住過樹屋,是巢居的痕跡。正房的東側或西側一般還搭建魚樓子,村放魚和獸肉乾、糧食或者其他物品。

​赫哲族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將30根小木條,削成同樣寬、厚、長,中間穿孔,用繩子串好掛起來,一天移動一根,移動30根即為一個月。

​赫哲人實行的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同一氏族的人不能通婚,同一個姓氏但不是一個民族的可以通婚。對赫哲人的婚俗,曹廷傑著的《西伯利東編紀要》中有如下記敘:「聘娶,男攜酒壺入女家先飲,後議銀兩數目,上者以綢緞羔皮代,次以布。女與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約期送女,不迎親。時有同將好女(新娘友好的女孩)三四,俱乘船到門前,步行人戶,女即執酒敬客,客以布為禮,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木勺。」由此可見,赫哲人此時還傳承著「男下女禮」的古俗。

​過去,赫哲人的喪葬儀式有「二次葬」遺風:狩獵時死於山林者,用樺樹皮或樹枝裹屍,架於樹上,也稱為「樹葬」;二三年後再行土葬。死於家中3日後埋葬。無棺,挖一個長方形的土坑,四周砌原木,上邊搭棚蓋,培土成冢。後來受滿漢族的影響,開始使用棺木。

​赫哲族的禮儀是以家長制為中心的,尊老並保持長者的權威是其禮儀的中心。過去,兒媳不能與公婆同桌吃飯,並且要侍立門旁等候盛飯。弟媳不能與兄長當面講話,有事時請人轉達。晚輩見到長者,要行跪拜禮。長者吻晚輩的面頰和額頭。對客人以禮相待,必留吃飯、飲酒。對客人必須奉上魚頭,以示敬意。現在的禮儀與周其他民族趨同。

​赫哲族人的禁忌主要表現在捕魚和狩獵的生產活動中,在捕魚狩獵的時候不准說怪話、謊話,認為這會觸犯神靈,捕不到魚和獸,狩獵的人相遇,一定要請到自己的住處吃一頓飯等等。婦女和孕婦被作為禁忌的重點:孕婦和月經期婦女不准到漁場和漁船上,否則捕不到魚;婦女不能坐跨獵槍、子彈和其他各種捕魚、狩獵的工具;不許婦女坐跨男人的衣物;孕婦不能劈魚頭,否則嬰兒畸形;婦女不能用腳踢船頭,否則會失去福氣等。

其實,一直少有關注的黑龍江旅遊,也有很多的亮點,期待您的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