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人物評價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塗山之會
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