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抬號價、一本萬利,到底是誰在給猖獗的號販子撐腰?

2019-10-15     長安觀察

就醫的朋友想必都有過類似的挂號經歷:眼瞅放號時間到了,但還沒來得及戳動螢幕,號源便秒空。而能以光速將各類專家號一搶而空的「高手」,便是披著技術外衣的號販子。近期,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對3名號販子作出判決,一條販賣醫院預約號的非法產業鏈也隨之浮出水面。

在外界印象里,號販子也許是那些搬著小板凳連夜在醫院排隊倒號的「黃牛」。事實上,隨著「非急診全面預約」挂號改革的全面推開,醫院「黃牛」也順勢完成了「職業轉型」:從以前的「線下炒號」,變身「線上搶號」。就拿本次被逮捕的作案團伙來說,他們通過使用定製的非法軟體,每3秒攻擊一次京醫通等官方挂號平台,搶號效率相較傳統「營業模式」大大提升。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組成了線上利益聯盟,將國內一些知名醫院劃分片區,每人主攻一家、成員間互通客源、事成後按比例分贓,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平心而論,相關部門打擊「號販子」的行動從未止息,但為何屢禁難絕?除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優質醫療資源稀缺外,畸高的違法收益與低廉的違法成本之間的錯配,也是技術黃牛「春風吹又生」的重要因素。從官方通報看,買個搶號軟體只需6000元左右,可短短半年時間,這些作案團伙便輕鬆獲利數萬元。而「一本萬利」的另一面,則是相關法律對於搶占、倒賣號源的行為缺位。即便抓獲幾個,也多以行政處罰為主,「罰款一百、拘留五天」的懲戒顯然對號販子沒啥震懾力度。而且很多時候,囿於證據電子化、調查取證難,號販子的搶號數量和違法所得很難查清固定,這也在無形之中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號販子「哄抬號價」,破壞醫療公平,必須從嚴打擊。從技術手段來說,北京目前通過在醫院設置「人臉識別」等方式,加強對「號販子」的甄別和監控;衛生管理部門、醫療機構、挂號平台開發運營方等也通過流量監測、實名認證核驗等方式,改進對異常帳號的監測手段。但說到底,任何違法犯罪現象的滋生,總有其特定的土壤。號販子滋生的土壤,是優質醫療資源的緊張,這也意味著,除了及時堵住技術漏洞,讓實名制就醫「名副其實」,還需要循序漸進推廣分級診療制度,均衡優質醫療資源,讓更多患者無需奔波扎堆就能安心就醫。

多年前,一位女子「怒斥黃牛」的視頻熱傳網絡,從中我們看到了百姓對於公平和正義的熱切盼望。讓這期許不落空,善用技術手段精準打擊、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只是第一步,而要真正紓解百姓的看病焦慮,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全社會共同探索的方向。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6Fm120BMH2_cNUgiG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