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孩子的閱讀史,也是他的心靈發育史

2020-11-28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孩子的閱讀史,也是他的心靈發育史

有人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

閱讀的意義在於,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即是他的心靈發育史。

我說,閱讀是拯救靈魂的必修課,讓孩子養成讀書習慣等於在他心裡裝了一台成長的發動機。

《參考消息》2009年2月1日刊登了一名成功少女的故事。

這名少女叫鄒奇奇,只有11歲,她在8歲時就出版了12萬字的故事集《飛揚的手指》,一舉成名,被美國媒體推上《奧普拉脫口秀》,上了美國廣播公司的《早安美國》,被主持人稱為「美國文壇小巨人」。

奇奇所撰寫的逾300篇故事,多以中世紀為背景。從古埃及寫到文藝復興,文中透露著獨特的關於政治、宗教、教育的見解,思想內涵深刻,文思嚴謹,令人難以相信是由8歲的孩子一手撰寫的。

問到女兒的成功原因,鄒奇奇的母親說:和她住在一起,就像生活在大學裡,因為,她每時每刻都在教別人「新」的知識。她媽媽「經常給予女兒讚許與鼓勵」。

家裡的哲學就是:「學習與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永遠不要放棄學習。」

對於自己的成功原因,奇奇認為要歸功於涉獵書目廣泛。她說她的藏書包括天文、地理、文史、傳記,而最愛的莫過於歷史和小說。

奇奇讀書的速度也令人咋舌,一本700頁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她花8個小時就能讀完。

鄒奇奇現在的生活是充實的,她要創作散文、小說、詩歌及撰寫博客,她要應邀到學校、企業、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有關寫作和社會研究的演講。

她有自己的夢想:希望長大後當一名教授,或者嘗試做記者工作,並繼續寫書。

奇奇的成功就在於她從小養成的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習與吃飯、喝水一樣自然」,這不正是我們每個父母從小就應該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嗎?

有的父母說,現在的孩子學業越來越重,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我覺得,讓孩子閱讀是最好的教育,比參加各類補習班要有價值得多。

當然,如果我們能教給孩子一些方法,讓孩子既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又能擴大知識面,正可謂一舉多得。

在孩子小的時候,讀書大多是隨意的行為,隨著年齡增大,的確需要父母給孩子提供一些指導,教孩子一些技巧,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

首先,父母要學會讓孩子改變一些觀念,如現在你的閱讀速度實在是太慢了,要改變並不難;如果你渴望讀快一點,你真的就能夠讀快;閱讀速度可以成倍、成十倍提高,一目數行並不是天才的專利;閱讀速度的提高與理解文章內容沒有根本上的矛盾。

另外,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閱讀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如眼睛距離書本很近;默讀的時候總是輕聲地讀出聲來,或者雖然沒有聲音,但是感覺到喉結在動;歪著腦袋,躺著或是伏在桌子上閱讀;喜歡一口氣讀幾個小時等。這些習慣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朗讀出聲音是閱讀速度慢的一個閱讀障礙。我們比較看電視和看報紙就知道,聽一分鐘的電視新聞,其播報的文字量大大少於我們一分鐘閱讀報紙的文字量。

如果在閱讀的時候出聲,理解速度就大打折扣。當然,讀出聲對記憶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是一種多重刺激。但是記憶和理解是有區別的,少了一種記憶手段並不意味著理解能力會下降。

讓孩子愛讀書,我們要學習猶太人。據說猶太人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將蜂蜜塗抹到《聖經》上讓孩子舔,意在告訴孩子讀書是甜蜜的事情。這個飽經苦難的民族拯救自己的秘密就是讀書。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初二三班 | 劉奕宸

座右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斜槓父母 | 轉載

實習生 孫有勤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