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向你提出一個心愿時,你會滿足他嗎?有的家長說現在條件好了,不能像自己小時候那麼摳摳索索的,孩子的心愿當然要滿足了;有的家長則說孩子不能慣著,要什麼給什麼,以後就會無法無天了。聽上去都有那麼幾分道理。
前兩天,我看了《少年說》這個節目,節目中有一個初一的12歲男孩在勇氣台上向爸爸喊話,「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向您要一台點讀機,您說你英語成績這麼差,要點讀機有什麼用?三年級的時候,我英語考了滿分,您說都考滿分了,還用買點讀機嗎?五年級的時候,我英語成績終於下來了,你又說考成這樣,你還想要點讀機?現在我初一了,我活了十二年,跟你要了6年的點讀機,你什麼時候給我買點讀機啊?「
聽完男孩的喊話,我覺得這個男孩太執著了,他對點讀機太著迷了。後來他跟主持人在對話的過程中說了這樣一句話,「這畢竟時我童年未完成的『事業』嘛!」讓我覺得自己錯了,這個男孩或許並不是真的需要點讀機,而是對童年時期自己未能滿足的心愿念念不忘罷了。
回想一下,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裡是不是都有一個未了的心愿呢?我們就能夠理解男孩的執著了。
請不要拒絕孩子的簡單心愿
當我們拒絕了孩子的一個簡單心愿之後,孩子哭鬧一會兒,就不再提這件事了,我們就以為這件事就此翻篇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朋友穎剛結婚的時候就盼望生一個女兒,她說要把女兒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給她穿各種好看的裙子。後來,穎夢想成真,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一次,我帶孩子去穎家玩,發現她女兒的衣櫃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裙子。我問穎為什麼給孩子買了這麼多裙子,孩子上幼兒園跑跑跳跳地穿裙子會不會不方便啊?
穎說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去給孩子買衣服眼睛都會盯著那些漂亮的裙子看,總忍不住給孩子買,「我不想讓她向我一樣,小時候想穿一條漂亮的裙子有多難,我穿的衣服都是姐姐們穿剩下的,有一次我哭著要一條公主裙,想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穿,卻被媽媽狠狠地打了一頓,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和媽媽說買新裙子了。」
聽到穎講這段話,我明白了她為什麼喜歡給女兒買漂亮的裙子了,這是一種補償心理,把當初自己未能如願穿上漂亮裙子的心愿全部彌補在了孩子身上,就像有些父母當初沒有考上好的大學,現在把自己的心愿強加到孩子頭上,逼著孩子考名牌大學是一樣的道理。
心愿是美好的,那些未被實現的心愿或許一時會被忘記,但它總會在某個瞬間被人想起,試圖想辦法去補償過往的不足。我讀一年級的時候,班上流行用自動鉛筆,看著同學們用自動鉛筆寫出來的字細細地,還不會弄黑本子,少了削鉛筆的煩惱,我特別羨慕。那時自己不怎麼會削鉛筆,用小刀削出來的鉛筆特別粗,經常是手上、書本上到處都弄得黑黑的,寫出來的字因為太粗,常常要寫到格子外面,特別難看。
所以,我特別想要一支自動鉛筆,當我把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拒絕了我,「自動鉛筆太貴了,一塊錢一支,夠買十根鉛筆了,不行!」我傷心地哭了很久。我兒子在讀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拿回一支自動鉛筆,他告訴我是同學送給他的,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不由地拿起那支自動鉛筆在紙上寫滿了一整頁,心裡滿是歡喜。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這種心情。
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心愿得不到滿足,他為什麼會念念不忘很久呢?我們可以用蔡加尼克效應來解釋,蔡加尼克效應是一種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經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未走到最後的初戀;童年時渴望實現的一個小心愿;一件完美的事情留下的一點點遺憾等等。
蔡加尼克解釋說,人天生就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很容易忘記已經完成的事情,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得到了滿足,而沒有完成的事情,這一動機會一直存在,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沒有得到的永遠在騷動。如此說來,是不是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我們都要滿足呢?當然不是。
1.不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孩子提任何要求,父母都給予滿足,就會養出一個小霸王,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珍惜與節儉,凡事物極必反,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我們才能夠給予滿足。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大學生每個月想和父母要4000元生活費,但他的父母只給他2000元,他特別不理解,他質問父母:當初給我輔導班的時候,一次花五六千,你的眼睛都不眨一下,為何要4000元的生活費就不給我呢?
顯然,這個孩子沒有明白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個道理,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花費是否合理。我們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錢可以花,但必須花得有價值。
比如,孩子想要一雙價值五六千元的限量版運動鞋,我認為就沒有必要給孩子買,這無關家庭條件,而是不值得給孩子買,孩子買這麼貴的鞋無非就是攀比、炫耀,是滿足虛榮心的需要。但同樣是花五六千元買一台學習平板,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確實對孩子學習有幫助,就可以為孩子買。
2.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有一個期待的過程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盼望新年的場景嗎?一進臘月,小孩子們就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糖果,還有壓歲錢,每天都會問媽媽還有幾天過年,然後掰著手指頭一天一天地盼望著,等待的日子充滿了幸福的味道。
現在的孩子對過年已經沒有了那麼期盼,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想要什麼,不用再等到春節,父母才會滿足他們的心愿,當然現在的購物也比過去便捷多了,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的孩子往往難以體會到什麼是幸福了。
所以,當孩子向我們提出要求時,不妨利用蔡格尼克效應,讓孩子有一個期待的過程,這樣他們才會倍加珍惜的得來的東西,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寶貴;而輕易就能得到的,就會棄之如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