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烈士,村村出將軍;山山留悲壯,處處埋忠骨。
8月1日至5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台等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30多人走進我市,走進這塊浸透鮮血、寫滿忠誠的紅土地,開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
炎炎烈日下,採訪團一行在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中緬懷先烈,在七里坪鎮踏訪革命舊址,在李先念故居紀念園聆聽往事,在麻城市乘馬會館觀看紅色演出,在麻城市烈士陵園與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的老人們一起回顧歷史。
七里坪鎮村民向記者講述先輩參加長征的故事
最早的紅軍稱謂,27年不倒的紅旗,200多名將軍同一個故鄉……一路走來,黃岡的故事,讓記者們動容;黃岡的神奇,讓記者們震撼;黃岡的堅貞,讓記者們深思。
多次來過我市的人民日報記者范昊天說:「黃岡老區人民對革命信念的執著和堅守,令人敬仰。講好老區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新華社記者盛瑞麗說:「我們不僅要深入挖掘和報道發生在老區的動人故事,還要讓自己在老區接受教育和洗禮,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採訪團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看!紅色印記俯仰皆拾
「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8月1日上午,「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第一站,走進了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懸掛在烈士紀念館內的這副對聯引起了記者們的濃厚興趣。這副撰寫於1927年11月的對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
8月1日,參觀者在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拍攝第一次喊出「紅軍」稱號的對
走進黃岡,就進了革命歷史遺存的「博物館」。從建黨初期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20多年間,黃岡始終黨的組織不散,武裝鬥爭不斷,革命紅旗不倒,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歷史遺存。僅紅安一地,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寬不過1米,長只有600多米的七里坪鎮長勝街,就有37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
一處印記一段歷史,一處遺址一座豐碑。在老區人民用無數犧牲凝鑄的黃岡精神里,每一句的背後,都蘊藏著感人的故事——
採訪團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
萬眾一心——解放前人口僅48萬的紅安,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就有14萬人;8萬人的七里坪鎮有3.9萬人加入了紅軍。
緊跟黨走——長征時,麻城籍開國將軍鄧岳當時年僅12歲,負傷後部隊把他隱蔽在農家。但他卻拄著木棍,趕了上千里路,終於追上了部隊。
朴誠勇毅——這是董必武當年創辦武漢中學時題寫的校訓。長征中,董必武的職務僅為中央總衛生部婦女隊隊長,負責擔架收容和照料傷病員。他一路上腦不停,事事思慮周詳;腳不停,時時跑前跑後;嘴不停,處處宣傳黨的主張。以自己的樸實和堅毅,形象地詮釋了這一思想的精髓。
不勝不休——麻城市西張店村的「紅軍乾娘」周家姆,用自己大兒子冒名頂替,掩護了開國大將王樹聲,演繹了一出紅軍版的《趙氏孤兒》。大兒子、二兒子被敵人殺害後,她又把三兒子和四兒子交給王樹聲,讓他們繼續參加紅軍鬧革命。為了革命勝利,這位「紅軍乾娘」的丈夫和4個兒子先後犧牲。
黃岡的紅色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這是所有記者共同的感嘆。帶隊前來的中宣部新聞局辦公室幹部王小川說:「紅色是黃岡最深沉的本色,紅色也是黃岡最靚麗的顏值。」
聽!紅色歌謠到處傳唱
「小小紅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講解員程星的《銅鑼謠》中開始,一路在歌聲中行進——
講解員再唱《紅安謠》
在七里坪,76歲的農家婦女鄧勝先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開》:「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當年,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數萬將士,把這支歌唱到了四川、唱到了延安,唱遍了全中國,唱出了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
在乘馬會館,乘馬中學12歲的講解員夏慧,穿著紅軍服唱起了剛學會不久的《歌唱學生軍》:「自從去年把黨興,打倒土豪和劣紳,農友們哪都很齊心……」自從1926年毛澤東從武昌派出300名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到麻城支援農民運動,這首歌就一直傳唱至今。
在麻城市乘馬會館小小講解員向記者們講述乘馬崗人的長征故事
黃岡京劇、楚劇、黃梅戲、花鼓戲四戲同源,自古就是戲之源、歌之鄉。1931年,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產階級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文學家、翻譯家成仿吾,到鄂豫皖蘇區任中共黃安(今紅安)中心縣委書記,提出了要「向山歌、民歌學習」、努力「創造工農大眾藝術」的號召。大批知識分子由此走向民間,用群眾語言寫群眾生活,從此黃岡成為紅色歌謠的海洋。
據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敏統計,紅軍時期,黃岡的紅色歌謠有3000多首,放腳、識字、支前、參軍、行軍、作戰等,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有對應的歌謠;一切行動皆唱歌,成為當年鄂豫皖蘇區紅軍的一個鮮明特色。1931年,鄂豫皖臨時特委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這樣寫道:「廣大的群眾在飢餓中、在雪地上、在槍林彈雨中,唱著革命的戰歌與敵人肉搏,使敵人的壓迫與欺騙無所施其伎倆。」
「這些紅色歌謠是黃岡革命歷史的珍貴記憶,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護好,傳承好。」2013年,李敏從黨史部門退休之後,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專門從事紅色文化的研究保護工作,對紅色歌謠的收集整理是她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她已出版了《麻城革命歌謠》一書,裡面收錄了360多首革命歌謠,其中記錄了曲譜的有50首。「有了曲譜,傳唱就有了根基。」
如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樂聲仍時常飄蕩在車上、劇場、廣播、晚會、甚至在廣場舞中。《中國青年報》在報道《長征路上的紅色歌謠從這裡傳出》中這樣描述:「《八月桂花遍地開》早已成為這片紅色土地上的背景音樂。」
踐!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紅色是黃岡的本色,老區是黃岡的標籤。黃岡人民十分珍視這份榮譽。
今年81歲的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幹部史瑞林曾用8年時間,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徹底摸清了麻城市12538名革命烈士的底數,並將他們的名字一一登記造冊,以此告慰先烈。在他的影響下,如今,他的兒子、孫子,甚至在國外工作的侄子,都加入到了研究保護紅色文化的行列中來。
紅色文化要如何發揚?紅色基因要如何傳承?這是本次採訪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採訪中,記者們發現,黃岡人民正在以自己的實踐給這個問題作答。
採訪團在王樹聲紀念館採訪
1981年,已故國家主席李先念的侄孫陳春華參加工作時,李先念委託秘書給紅安縣政府寫了一封信,對陳春華提出了「不能脫離農業生產」的要求。
從那時起,按照李先念的叮囑,陳春華在從事講解員的同時,一直堅持在家中種田,直到2002年家中田地被政府徵收為止。期間,陳春華放棄了2次參軍入伍的機會,在李先念故居紀念園一干就是38年。
陳春華說,么爺爺李先念從不以功臣自居,他要求我堅持種田,就是要我不要丟掉勞動人民的本色,教育我要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做事。這一點么爺爺做到了,我也做到了,我還要讓我的後代做到。
1979年5月17日李先念回李家大屋和親人合影
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上,年輕一代已頂了上來。9歲時,還在七里坪鎮列寧小學讀書的周維,就成了長勝街上的一名小小講解員;畢業後,她又回到了家鄉,成了一名正式講解員。27年的人生中,她有14年時間堅守在紅色小街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她說,向天南地北的來客講述紅色記憶,傳播紅軍精神,這份堅守她非常滿足。
更小的種子已經播下。從2012年開始,乘馬中學每年在五、六年級學生中選拔培養小小講解員,參與乘馬會館的義務講解,至今已培養了100餘名。1913年,麻城市的第一位共產黨員王幼安和開國大將王樹聲在這所學校里宣傳革命,在麻城播下革命的火種;今天這些小小講解員在傳播紅色文化的同時,自己身上的紅色種子也在生根、發芽。
麻城市乘馬中學的孩子們正在排練情景劇《紅軍乾娘》
經濟日報記者吳浩在報道《紅色大別山英雄萬萬千》中寫道,在黃岡,「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人,都在講述紅軍的故事。紅色基因,流淌在黃岡人的血脈中,也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人民日報記者桂從路發表評論說:「走進麻城烈士陵園,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震撼人心;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前來參觀的各地幹部群眾絡繹不絕……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在這片被鮮血染紅的荊楚大地上,千百個革命遺址構築成『精神坐標』,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在這裡代代相傳。」
來源:黃岡新媒體矩陣
文字:記者楊輝 胡思思 張金霞
圖片/視頻:記者周偉 張金霞 胡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