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製造王國」但並非無敵 缺乏核心技術

2019-05-18   軟媒時代

2018年中國的GDP剛剛超過90萬億人民幣,換成美元大概是13.6萬億,世界第二,相當於美國GDP的60%多點。不過在製造業上,中國「製造王國」、「全球工廠」的實力無可置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7年中國製造業產值3.6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歐盟的總和,2018年只會更高。

中國製造業規模強大,但是並非高枕無憂了,我們在高端製造業上還是有很大不足的,比如航空航天、大飛機、半導體、發動機、汽車等。對普通人刺激最強烈的可能還是晶片及軟體,從去年的中興、晉華再到剛剛的華為,美國只要禁止了中國公司的晶片、軟體進口,國內這些公司很容易就被卡脖子,中興因此損失慘重,華為規模比中興大很多,這一次華為的結局顯然不會跟中興一樣,但是此事對國內科技公司來說依然是一次重大打擊

中國的製造業遠沒有到「任我行」的地步,幸好在這個問題上國內的政府部門對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認識一直都很清醒,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去年在出席「2018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會議時就提醒過我們的差距。

辛部長表示,「國內外評價中國製造業發展成就往往揚長避短,忽視存在問題,片面誇大成績,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工業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短缺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我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在裝備製造領域,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裝備儀器等,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製造及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與已開發國家有幾十年的差距,建設製造強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