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是否調色、顏色深淺,都與品質無關。
最近,剛開始嘗試威士忌的朋友給我發來一張威士忌的背標圖,上面用紅色圈圈把配料表里的「焦糖色」標了出來,而且接二連三地拋出了許多問題:
什麼是焦糖色?
為什麼要添加這個配料?這是法律允許的嗎?
焦糖那麼甜,加了不會影響酒的味道嗎?
是不是不加焦糖的才是好的威士忌?
以上種種,相信是所有剛開始接觸威士忌的朋友,都會有的疑問。其中的一些問題,甚至在整個威士忌圈子裡已經爭論了數十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今天,就讓我們來真正認識一下這個頗受爭議的添加劑,也幫助大家破解以上常見的迷思。
什麼是焦糖色?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這種常見於威士忌中的添加劑,它真正的名字是「焦糖色」(Spirit Caramel),在工業術語上,也被稱為「E150a」。
而「焦糖色」,與「焦糖」完全不同。
焦糖常見於日常食品中,如焦糖拿鐵、焦糖布丁。它常作為香料使用,含糖量高,甜香味濃郁。
但焦糖色卻是把糖漿加熱到超過180度後形成的。在這個溫度下,糖分已經被大量轉化為黑色素,以人類的味覺無法感知到任何甜味。
正因如此,它常被當做著色劑用在酒、醋、醬油等食品的製作過程中。
在國際上,通用於食品添加劑的焦糖色是「E150」系列,根據成分中硫化物和銨基化合物的多少,以及著色程度的高低,再分為abcd四個等級。
其中的E150a,即用於威士忌中的焦糖色,是最安全的,完全不含硫和銨基。
正如英國的酒精煙草稅務局和貿易局所說,這是「完全無害的著色劑」(harmless coloring)。
英國現行的《蘇格蘭威士忌法規》(Scotch Whisky Regulations 2009)中,最簡單的焦糖色,也是除了水以外,唯一被允許使用的添加劑。
在 legislation.gov.uk 官網上的法規原文
為什麼要用焦糖色?
在我們明確了焦糖色的無害性和著色作用後,可能還是不明白:
橡木桶陳年的過程,本來就可以給無色的酒液賦予顏色,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到焦糖色?
簡單地說,這是為了維持同一款威士忌在外觀上的穩定性,因為橡木桶陳年帶來的色澤,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橡木桶的選擇會不同。例如雪莉桶會比波本桶更容易釋出色素,新桶的色素會比舊桶多,烘烤程度重的桶釋出的色素會更深等等。
另一方面,陳年時間也會帶來影響。陳年時間越長,酒液的顏色會因為氧化作用變得越深;儲存環境中溫度等因素的不同,也會影響氧化的進程,進而影響色澤。
也就是說,就算是同一個釀酒廠出產的同一款酒,如果不經過人工調色,每一瓶之間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顏色。
那麼,用焦糖色把它們都調整成一樣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引用帝亞吉歐的威士忌外展部門總監的說法就是:
「從150年前至今,品質和穩定性一直都是威士忌最重要的兩大元素。尤其是在蘇格蘭威士忌已經享譽全球的今天,人們會希望他們最喜歡喝的那款威士忌,可以在口感、風味乃至外觀上都保持穩定,每一瓶酒都符合他們的期待。」
我們可以簡單設想一下,當一批顏色深淺不一的同款威士忌在門店裡銷售,客人發現了這個情況後,腦子裡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會是什麼?
相信絕大部分人會想:「這酒該不會是假的吧!」
尊尼獲加旗下酒款常使用焦糖色調色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景,威士忌釀酒廠才會使用焦糖色進行人工調色。
調色好還是不調色好?
既然有釀酒廠會進行人工調色,自然也會有酒廠「不屑於」這種手段,提倡自然著色。這兩者孰優孰劣呢?
不進行人工調色的單一麥芽威士忌雲頂
前者認為,人工調色並不影響威士忌的風味和品質,反而可以保持酒款從裡到外的一致性;後者則堅持,無論影響多麼輕微,添加劑都會破壞酒液原有的風格。
這兩者之間的辯論,就像在葡萄酒世界裡,是否過濾、是否使用二氧化硫等議題,已經延續了數十年,至今也還沒定論。
我們或許也並不需要辯出好壞。說到底,是否進行人工調色取決於不同釀酒廠所堅持的理念和傳統,在它們各自的領域中都有頂級威士忌,也都有親民款。
不過一般來說,如果是珍藏級別的威士忌,或釀酒廠的高端系列酒款,大多不會進行調色。威士忌最本真的模樣,就是最好的。
正如開篇提及的品牌黑公牛(Black Bull),雖然其基礎款「小牛」添加了焦糖色,但高端產品如21年、40年等酒款,都是自然著色。
此外,八度樂階(Octave)和檀都(Tamdhu)等,面向資深飲家的優質威士忌,也不進行人工調色。
如果你是非常堅定的「自然著色」主義者,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多注意一下酒標。一般而言,不進行人工調色的釀酒廠都會以此為特點,酒標上會出現「natural color」等字樣。
而使用了焦糖色的威士忌,在它的中文背標的配料欄里也會有特別註明。
總之,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一定要記住以下準則:威士忌不是顏色越深,品質就越好;要想買到優質威士忌,請選擇正規誠信的大型進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