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標準去衡量一款汽車產品的成功?這看起像一個「偽命題」。因為「銷量」始終是唯一的答案。
既然答案唯一,就失去探討的價值。
好吧,我們就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上市已經超過8個月的吉利ICON。
吉利ICON於2020年1月上市,當月銷量達到2000輛。之後,除2月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之外,3月迅速回升到之前水準,從5月開始來到3500輛附近,6、7、8連續3個月維持在3700輛以上的銷量。
如果以月銷量破萬作為一條「成功線」來看的話,吉利ICON(參數|圖片)還不算太成功,即便ICON的市場口碑還不錯,按照通常的稱謂,這就是「叫好不叫座」。
但是,如果吉利汽車說,目前吉利ICON的市場銷量與之前的預期完全符合呢?這句話讀起來似乎略帶「矯情」,因為一款汽車產品的銷量對主機廠而言,就是一個永遠不會滿意的數字。
但吉利ICON還偏偏不走尋常路。
第一,吉利ICON是完全不同的「雙車戰略」思維下誕生的產品。
2019年11月,廣州車展,吉利ICON迎來全球首秀。
比起ICON驚艷於世的造型,更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吉利ICON是吉利基於中國車企第一次嘗試完全不同的「雙車戰略」思維打造的。
彼時,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對「雙車戰略」做了更詳細的解釋:作為BMA架構下的第二款產品,「繽越」是我們為年輕人打造的車,但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車,需要我們觀察、思考,並做充分的準備。
如果「繽越」可以占70%的市場,那麼剩下的30%呢?所以,我們再推出一款ICON,跟「繽越」完全不一樣,可能會占到20%市場。
從今天二者的實際銷售情況看,安聰慧的預測是完全準確的,繽越早已走上了月銷10000+的「康莊大道」,ICON保持在近4000月銷的水準。
基於此,我們用「符合預期」來定義ICON今天的銷量還真不是「矯情」。
事實上,因為ICON是為「完全不同的雙車戰略」而來,恰好就是這個「完全不同」,讓吉利付出了更高的造車成本。
我們知道「雙車戰略」玩得最「早」、最「溜」的是大眾。此後,只要有條件的合資品牌紛紛效仿。掙錢的事,誰都願意做。
他們通過簡單地改動外觀設計和內飾,只需要增加成本5%-20%,就可能獲得翻倍的銷量和巨額收益。儘管「套娃」的大眾,被詬病多年,大眾改了嗎?大眾不敢改,改就是成本的暴漲。
再對比繽越和ICON,儘管是同平台車型,儘管二者零部件通用率高達70%,但確實是完全不同的兩款車。
繽越就是吉利的車,一眼便知。ICON則是個「異類」,從名字到造型,如果不是品牌確立身份,我們幾乎不可能從外觀上去核實ICON 的真實身份。
為此,吉利增加了40%-50%的成本。
基於上述,又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憑什麼安聰慧就「先知先覺」,判斷出至少目前,ICON的銷量就不如繽越呢?
第二,吉利ICON是吉利造車無比「堅持自我」的產品。
關於ICON是高度還原概念車的量產車,不是一個新鮮「話題」。
早在ICON發布之初,因為ICON長得像吉利「領養的孩子」,而引發眾議,吉利官方給出了「概念車還原度達到90%」的權威解釋。
所以,我們需要闡述的是,如此接近概念車的ICON,會呈現怎樣的產品狀態。
有人說,ICON是最像純電車的燃油車。這話沒錯,通俗易懂地把ICON的造型精髓給提煉了出來。
ICON完全忠於「CONCEPT LCON」概念車的樣子,是為了最大可能滿足未來用戶對於美學、舒適和智能科技的要求。
無論是外觀回紋狀的吉利漣漪結構,還是隨處可見的圓角矩形元素,都塑造了科幻、硬朗、犀利的整車印象。
這樣的外觀造型,你愛了,那就真的愛了,欲罷不能。
如果你覺得它過於「先鋒」,那就只能說凡是個性化特徵明顯的汽車產品,在用戶群體的基數上,較之中庸造型趨於大眾化審美的汽車產品先天處於弱勢。
但ICON的堅持還不僅僅限於造型。
比如還有智能「黑科技」, ICON搭載了同級首創的540度全地形影響系統,可實現360度全景和180度底盤透視功能。
如果再把L2級駕駛輔助系統、最新一代GKUI 19智能車機系統,行業領先的IAPS智能空氣凈化系統等高度融合在一起,真會讓人產生「科技造福人類」的感嘆。
5年之前,誰敢想,一輛10萬元級別的自主品牌汽車,會實現如此強大的科技功能。
當然,還有1.5T的三缸發動機加48V電機所組成的輕混動力系統,可以讓ICON的參數停留在140KW、300N·m——這樣能夠匹配2.0T發動機的級別上,而油耗僅為5.7L/100Km。
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ICON像一個堅持、不屈從、不迎合、有獨立個性的年輕人。
如果說,造型和科技配置的個性化、未來化是為了由內而外的匹配還原概念車而設計。
那麼1.5T的三缸發動機呢?在國內部分用戶的認知中,「三缸機」就沒有「四缸機」好。因為「三缸機」的平順性不如「四缸機」。
但吉利似乎「充耳不聞」,說好的「雙車戰略」,姊妹車型「繽越」都配有1.4T的四缸機,甚至在剛剛到來的9月,ICON新添三款車型,無一例外,仍然採用「三缸機」。
事實上,ICON看似毫無理由的「堅持自我」,正是體現吉利造車對市場最大的尊重。
第三,吉利ICON是吉利造車超前舉措下的「破圈之作」。
講真,以今天吉利造車的水準,加之對中國市場的駕輕就熟,吉利造一款什麼樣的車,以什麼樣的價格,必將走量?這樣的命題對吉利來講,幾乎沒有難度。
剛剛上市,不足兩月的吉利大豪越(參數|圖片),累計銷量超過1.2萬輛,就是很好的證明。
對於ICON的態度,吉利怎麼如此「擰巴」?
「破圈」這個新興詞彙,實際和吉利聯繫相當緊密。試想,如果沒有10年之前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單元,今天吉利造車技術會怎樣?
如果沒有4年之前,吉利力推高端品牌領克,今天整個吉利產品的平均售價會怎樣?
如果沒有今年年底,吉利計劃發射兩顆低軌衛星,吉利未來駕駛領域的產品競爭力又會怎樣?
上述例舉的三件事情,哪一件不是「破圈之作」。這些事情做和不做,必將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回到造車本身,吉利ICON也與上述同理。
國六落地之後,2.0以上排量的燃油車已經陸續退市。5年之後,或者8年之後,純電車,插電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以及符合更加嚴苛的碳排放標準的燃油車,將組成為汽車產品的全部組成。
但是,反過來,更健康環保的車,更智能的車將會大量出現。這就是趨勢,誰先做好應對趨勢的準備,誰就在未來處在更有利的位置。
當前,吉利是自主車企之中,產品類別最完備的主機廠,未來這種優勢如果需要保持,吉利必須在燃油車領域有超前舉措。
ICON就是吉利造車超前舉措下的「破圈之作」。
BMA架構之下,實現「形」與概念車高度相似,並不是難事。但要「形神兼備」,既需要技術的支撐,更需要市場的適應。
吉利在基於ICON的健康之車、智能之車、科幻之車的打造上都不如一輛「環保之車」來得艱難。1.5T+48V輕混,就是為未來而來,為環保而來。
ICON搭載的代號JLH3G15TD的三缸發動機,是吉利面向未來的科技產品。
其熱效率達到36.3%,居於主流水準;全鋁製成,儘管成本昂貴,但實現了輕量化和高散熱性;缸內直噴、變量機油泵、低摩擦設計、進排氣可變正時等技術加持,讓「此」三缸機非「彼」三缸機。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平順性問題。吉利專利性技術「大飛輪」設計,不僅為變速箱提供動力傳動,其鐘擺式的平衡軸極大程度抵消了發動機工作時的抖動。
這時候,在48V輕混技術的幫助下,車輛在環保、動力、NVH三個方面實現了共贏。
這就是吉利堅持的底氣。當然,更是吉利造車對市場的尊重,只是更傾向於未來市場。
如果把吉利比作一個電影工廠,吉利著實出品了許多「商業大片」,既叫座也叫好。
而ICON,更像吉利首推的一部「文藝片」,用溫暖的故事,溫潤一個屬於未來的造車之夢。這需要我們用時間去仔細體味。
從這個意義上去看ICON,它無疑是成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woRkXQBeElxlkkaH3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