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為什麼?李白和王維竟為了一個日本人而痛哭流涕

2019-09-30     國史拾遺

看到這題目您可能會想,這是哪個日本人祖上燒了高香?讓他能夠和「詩仙」李白、「詩佛」王維做朋友,而且兩位還紛紛為這個日本人寫詩紀念,甚至還為他放聲痛哭?

這個人名叫阿倍仲麻呂,是一名來自於日本的遣唐使。

(阿倍仲麻呂,日本著名的遣唐使)

公元698年,阿倍仲麻呂生於奈良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官拜中務大輔,是個中層官員。優渥的家庭條件讓阿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關鍵的是他酷愛漢文學,嚮往崇拜著大唐,不過此時的他可能想像不到,他的一生都將與大唐結下不解之緣。

(吃了一次敗仗,日本開始大量向大唐派遣留學生)

早期日本派往大唐的留學生的數目很少(總共也才四次),留學生們回國之後也為日本帶回不少好東西,但始終沒成什麼氣候,朝廷對這些留學生們也不太在意,直到後來大唐、日本之間爆發了第一場大戰——白江口之戰。

(強大而繁榮的唐王朝)

在劉仁軌的帶領下,大唐將士英勇殺敵,把日本士兵打得潰不成軍,死傷慘重,這一戰也徹底嚇破了日本人的膽,他們意識到大唐不可匹敵,從此乖乖的聽話。日本人的優點在於臉皮厚、肯學。於是在天皇的批示下,日本上下「以唐為師」,開始源源不斷的派遣留學生到大唐學習。這些留學生被稱之為遣唐使,一般由文臣與好學之士構成,他們作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負著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科技並傳播回國的使命。

(遣唐使的外交路線)

當時在李世民、李治等優秀君主的努力下,大唐已經發展為世界中心,向所有國家展示著她獨一無二的風采。強盛的大唐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吸引了很多周邊國家前來拜訪學習,而日本在這些國家中絕對是派遣留學生人數最多,次數最頻繁的一個。短短兩百多年內,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先後向大唐派出遣唐使19次之多!除了次數多,規模也不小,每次的外交使團少則200,多則600,算下來日本訪問大唐的人數最少也有6000人,而這些遣唐使將大唐的社會制度、農耕技術和建築、醫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帶回日本。毫不誇張的說,日本在這數百年的發展完全歸功於吸收大唐的先進位度和技術 。

所謂遣唐使又分長期和短期兩種,長期留在唐朝被稱為留學生或留學僧(注意,日本除了派遣學者外還派遣僧人),而短期的則被稱為請益生和請益僧 。留學生可以長期在大唐學習,直到下一批遣唐使到來,而請益生學習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一二年,即遣唐使一次往返的時間後就要和當期遣唐使一起回國。

(九死一生的日本遣唐使)

公元716年,日本準備了一支巨大的訪問團(人數足足有557人),而我們的主角阿倍仲麻呂由於學識淵博也入選遣唐使,他從難波津(大阪)出發,開啟了自己遣唐使的生涯,向著日思夜想的長安進發。

(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大唐的阿倍)

只是他沒想到,這一去,他就再也沒有回來。

經過幾個月的海上旅行,阿倍仲麻呂一行人從揚州登陸後,又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長安,玄宗皇帝對這個使團倒頗為重視,令朝廷禮待這些不遠萬里跨洋而來的倭人。來唐的首要目的是學習,而能夠進入國家最高教育機構,近距離接觸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是每個遣唐使的願望。可惜,條件是苛刻的。

(古代最高教育機構:國子監)

唐代最高學府是國子監,國子監分為六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館入學的資格不同。第一等的是國子學(等於是最高學府中的最高等級),而入國子學者最少需要唐朝三品以上顯貴官員的子孫才行,而「外藩」學生想入,可以啊,除非你是皇子王孫。太學就為第二等,入太學者是唐朝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年齡在14到19歲的青年才有資格。阿倍仲麻呂的父親並未在大唐當官,他能夠進入太學學習算是個異類,不過也說明了他的確是個俊逸之才。

更難得的是阿倍既有才思敏捷的天資,也有刻苦努力的堅持。為了表達自己向中國人學習的精神,阿倍給自己取了個中國名字:晁衡,字仲滿。阿倍開始用漢名,寫漢字,說漢話,努力的當大唐子民。進入太學後的他開始廣泛的接觸儒家經典和各種經史子集,全面的了解中國的文化。他肩負國家使命刻苦攻讀,阿倍在太學足足學習了八年,這八年的刻苦學習已經讓阿倍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學者,而大唐的開放和包容給了像阿倍仲麻呂這樣留學生展現自己才華的舞台——他們一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唐朝的科舉考試內容包括:考「經學」,闡述你對經典文學的見解;考「時務策」,考核你的政治水平,最後還要包括「詩賦」,也就是說文學素養不能太低,能夠現場寫個詩啦等等,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阿倍仲麻呂一舉考中進士!

一個日本人來中國參加科舉,竟然還考中了(范進和周進簡直要哭暈在廁所好不好!)要麼就是這個日本人太聰明,要麼就是科舉有問題。玄宗時期後一條基本可以排除,那麼我們只能無奈的說:阿倍真是個天才!

(阿倍的好朋友儲光義)

其實人家不光聰明,而且非常勤奮,阿倍的好基友大詩人儲光義就在《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一詩中讚美他:「伯鸞游太學,中夜一相望。」儲光義把阿倍比作東漢時期的名人梁鴻,誇獎阿倍才貌兼優,為人瀟洒,說他在太學裡經常熬夜苦讀(咱們現在熬夜可都是玩遊戲或者看視頻......再看看人家,真是慚愧啊!)

一個外國人考上了進士,連玄宗皇帝都好奇了起來,等看到阿倍舉止彬彬有禮,談吐文雅瀟洒,更是對這個留學生頗為喜歡。晁衡首先擔任的是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是個正九品的小官。由於工作內容等原因,晁衡和李白、王維等人同朝為官。晁衡為人浪漫,愛好詩詞,玄宗時迎來詩歌創作高峰,晁衡徜徉在詩歌的海洋如魚得水,更有機會能和詩名滿天下的李白、王維近距離接觸,晁衡怎麼可能會放過如此大好就會?他經常找個機會就去拜訪,而雙方都是知識淵博,才思敏捷的大才子,十分合得來,所以晁衡和長安的詩人們經常一起作詩飲酒,談論詩詞文學。

而沒過多久玄宗就封阿倍為門下省左補闕,從七品,管理皇帝的出行。您別看這是個從七品的小官,但工作內容可非同一般,這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負責皇帝的日常工作,不是皇帝信任賞識的人還沒這個資格呢!更何況這個職位其實只是一個跳板而已,有了皇帝的信任以後官職還能小得了?過了幾年玄宗又把晁衡提拔成三品秘書監兼衛尉卿(這個官職主要是掌管國家圖書檔案,和文學史籍等關係密切,算是和晁衡專業對口),一個外國人能當到三品官,這在咱們中國歷史上可不多見!

時光過得真快,一眨眼晁衡在大唐就待了35年,將近十年的辛苦求學,二十餘年的仕途升遷,當年風塵僕僕的日本小青年已經成了大唐三品高官,這麼多年晁衡為什麼不回去?早期他為了國家的使命刻苦學習,然而與自己的好友,同為遣唐使的吉備真備不同,更為出色的晁衡考上科舉成了大唐官員(而吉備真備則在公元735年啟程回國)。繁華美麗的大唐,來自高貴天子的賞識和挽留(其實早在公元733年晁衡就因為思念年邁的父母,向玄宗請求回國,結果被皇帝殷切的挽留了下來),活躍而又充滿生機的文學氛圍莫不讓晁衡流連忘返。就在752年,日本派遣的第十批遣唐使來到了長安,玄宗皇帝決定讓晁衡去接待日本使團,皇帝給足了晁衡面子,不但允許晁衡帶著遣唐使一行人參觀皇宮,而且還贈予遣唐使送別御詩。

(晁衡的好朋友吉備真備)

而最讓晁衡高興的是,這次日本遣唐使副使就是自己的好朋友吉備真備,他們二人於716年一起入唐,在大唐相伴了19年!此次重逢兩人也已經分別17年了,從少年到白頭,兩人相見唏噓不已,晁衡已經在長安居住了35個年頭,他深情的熱愛著這片土地,但家鄉還有年邁的雙親,看著白髮蒼蒼的吉備真備,晁衡想家了。

晁衡向玄宗懇求,無論如何也要放自己回家鄉,唐玄宗感激他37年來為大唐做出的貢獻,終於點頭答應了。而為了表彰晁衡為朝廷效力多年,功勳卓越,大唐還特別任命其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一個外國人當中國使節,這可是大唐立國頭一次,足見唐玄宗對晁衡的信任和喜愛。

晁衡要回國的消息傳出,他的知己好友們紛紛前來送別,詩人們為晁衡寫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就連王維都賦詩一首《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預祝晁衡一路順風,又感嘆以後可能很難見面啦,流露出不舍的深摯情誼。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想著自己在大唐生活的四十載光輝歲月,又想著即將能夠回歸故土共敘天倫,心情激盪的晁衡寫下了《銜命還國作》,表達了對大唐的感謝和對故國的深深懷念,

於是在公元753年,晁衡隨日本第11次遣唐使團回國。

正當晁衡的朋友們為他高興,希望他能夠平安回歸故國時,噩耗傳來。晁衡歸途並不順利,船隊在琉球附近遭遇風暴,晁衡不幸遇難(比較戲劇性的是前幾次渡日失敗的鑒真大師這次與晁衡同行,他所在的船隻反而破開風浪安然到達日本)。此消息一出,朝中、文壇一片哀嘆,正在廣陵漫遊的晁衡摯友李白更是悲痛萬分,寫下《哭晁卿衡》一詩來表達自己痛失好友的悲傷之情。

《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就在朋友們無比懷念晁衡時,公元755年,衣衫襤褸的晁衡竟然又出現在了長安!

這讓朋友們驚喜萬分又十分奇怪,你不是遇難死了麼?原來晁衡所在的船隻遇上風暴後被吹到了大唐皮州地區(越南),好不容易登陸後又遇到了海盜,全船一百多人被殺死不少人,晁衡等人也是歷盡千辛萬苦才輾轉回到長安。

但晁衡也再沒有機會返回日本了,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盛世一朝夢斷,大唐急速由盛轉衰,四處都戰火紛飛,晁衡跟著玄宗逃往四川。等平定叛軍返回長安後早已物是人非,動盪的時局,愈加年邁不禁風浪顛簸的身軀,徹底斷絕了晁衡回國的希望,也許只有在夢裡晁衡才能渡過這波濤洶湧吞噬無數生命的大海,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

故國回歸無妄,晁衡再度仕官,大唐的君主們對這個老臣也頗為看重,他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又過了十幾年,已經72歲的晁衡懷著對故鄉的無盡思念去世了。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有如一衣帶水,現在科技發達,咱們坐一兩個小時飛機就飛到了日本,便捷無比。但古人們想要相互聯繫來往,可是要乘船經歷驚濤駭浪,懷著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才能做到。晁衡雖為日本人,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他和鑒真大師一樣都為中日兩國友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辛勤奉獻的偉大精神也將永遠激勵著中日兩國的人民!

作者:胡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w14gm0BMH2_cNUgDN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