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點肉就怕積食?分清溫熱寒涼,才能讓孩子好好吃肉

2019-07-09   素檏育兒莎莎姐

說到飲食,肉類是跑不掉的。肉吃多了容易積食,可有的孩子偏偏無肉不歡。

那麼平時該怎樣吃肉,能吃幾斤幾兩肉,吃什麼肉補益成效最好,成了很多寶媽心中的迷惑。




中醫對待食材,考究性味,每一種食材都有溫熱寒涼屬性,也涵蓋肉類。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肉類都是什麼屬性,往後給孩子挑選肉類時可以作為參考。

平性肉類

代表:豬肉、牛肉、鯽魚

有沒有聽大人說過,牛肉吃多了會上火?的確,牛肉是味甘性平的,歸脾經、胃經,適量的食用能夠補益脾胃。

但假如做牛肉時加了太多溫熱的作料:胡椒、花椒、辣椒,就會把平性的牛肉釀成溫熱屬性,吃多就會上火。



豬肉是最多見的能夠滋陰的肉類,歸脾、胃、腎經,有陰虛內熱的孩子,就可以喝一些瘦肉湯。

鯽魚是味甘性平的魚類,歸脾、胃、大腸經。沒有積食的孩子,冬天燉上一鍋鯽魚豆腐湯是不錯的食物。

溫性肉類

代表:羊肉、雞肉、草魚

羊肉是溫性肉類的代表,歸脾經腎經。氣象凜冽的冬天,一鍋羊肉蘿蔔是非常的好。然而陰虛內熱、上火的人,就不合適吃羊肉。

有寶媽會說,那少數民族那麼愛吃羊肉,莫非他們不上火嗎?羊肉上不上火,和當下的體質情況有關,也和做法有關。



少數民族做羊肉,大多是清淡、水煮、熬湯。而咱們做羊肉,都喜愛加熱性調料,溫性的羊肉會變得帶成熱性了,吃多了一定會上火。

雞肉和草魚都歸脾經、胃經。沒有積食、內火的孩子,清淡易消化的做法對孩子最好。

寒性肉類

代表:鴨肉、螃蟹

鴨子是滋陰最好的肉類之一,相傳乾隆天子的食譜里天天都離不開鴨子。並且鴨肉的脂肪對心腦血管有很好的作用。

有陰虛內熱、積食上火的孩子,煮上一鍋老火鴨子湯,既不會給脾胃增添累贅,又能滋陰並降低陰虛內熱的狀況。



同為「寒性肉類」,螃蟹就不希望讓孩子多吃。螃蟹易過敏,寒性較大,脾胃虛寒的孩子最好不吃,假如想嘗鮮,吃一點點也就夠了。



一點兒也不吃肉是不行的,然而怎樣吃才算好?可真是愁壞了不少老母親。

吃多少?

《中國食物指南(2016)》中,依據各個年齡段,也給出了肉類(肉禽魚)攝入量的方法:

各個年齡段肉類(肉禽魚)攝入量

每個孩子身高、體重、體質是不一樣的。指南作為參考,不必刻板依照。一天吃多少肉適宜,在指南的參考上,寶媽應該用反饋式的辦法來進行判別。

比如

孩子前天吃了50g肉,沒有呈現任何不舒適的症狀或異樣體徵;昨天吃了200g肉,當天舌苔變得偏厚,大便比平常要臭。

這就說明200g肉對孩子的脾胃形成了累贅,應該要減量。

怎樣吃?

牛肉清淡的做法,能夠補益脾胃,熱性調料放多了就會生熱;相比大塊吃肉,做成小肉丸孩子會更好消化一些;

吃螃蟹時,放幾片姜和紫蘇,能夠緩解寒涼;對孩子來說,肉肉要少吃,做法以清淡為主。



吃哪種?

前面說了一大堆的溫熱寒涼屬性,只是一個目標——讓你在挑選肉類時有譜。

脾胃虛寒:就少吃螃蟹和寒涼的食物,要吃能夠加一點熱性調料緩解;

陰虛內熱:上火了,一碗老湯鴨的作用,興許比胡亂吃要好;

陽虛怕冷:吃點清淡的牛肉能夠健脾溫陽,條件是沒有積食。

每天吃肉量可以參考《居民膳食指南》,但最好用反饋式喂養的方式來進行:脾胃好可以正常吃,脾胃虛寒就要少吃。

孩子吃肉,最好是清淡做法。具體吃什麼肉,可以根據當下的體質情況來選擇,體質棒棒的孩子只要在正常量的範圍內,吃啥都行。

搞清楚孩子體質和肉類屬性,進行反饋式喂養,孩子吃肉這個問題似乎也不是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