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中國火箭之王與核潛艇之父

2019-07-22   人民出版社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現已成為繼美國後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軍事實力也名列前茅。中國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績,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一大批偉人做出的卓越貢獻。今天介紹的兩位人物,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還需要花費一段時間。

科技報國,不忘振興中華之志

有人說他一個人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他曾說:「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就是錢學森。

錢學森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同年10月赴美留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準備歸國,直到1955年才完成艱難的歸國路;1958年正式入黨。

1923年,錢學森考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錢學森回憶說:「我們在附中上學,都感到一個問題壓在心上,就是民族國家的存亡問題。我們努力學習就是為了振興中華。」

當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知道中國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建設祖國時,他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國。

美國政府得知此事後,在港口攔下了準備回國的錢學森及其家人,將他監禁在一個海島上。錢學森一個月內暴瘦幾十斤,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傷害。即便如此,錢學森想要回國的腳步仍未就此停住,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和幫助下,於1955年才完成了他的艱難歸國之路。

回國後,錢學森即刻投入新中國火箭、飛彈和太空飛行器的研究開發工作。他帶領著科研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用4年時間研製發射成功我國第一枚近程飛彈,又用4年研製成功中近程飛彈,此後又用兩年時間,於1966年使我國有了飛彈核武器。短短10年,我國飛彈核武器得到了飛速發展,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錢學森一生不忘「振興中華」的諾言,他用一生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成為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一生研製核潛艇,歸家已是花甲年

黃旭華,1926年生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早在七七事變發生後,黃旭華就意識到,只有用最先進的科學,造最強大的武器,才能捍衛中國的尊嚴,所以後來他上了上海交大造船系。

1957年,黨中央根據聶榮臻元帥前瞻性的建議決定要搞核潛艇,黃旭華被選中參研。接到組織的緊急調動,當時黃旭華只得寫信簡單告訴母親,自己以後不能常回家了。自此,黃旭華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核潛艇事業。

從那時起至1988年的30年間,他從未回過老家,連通訊地址也沒敢告訴家裡人,黃旭華與家人親友徹底斷絕了聯繫。他的父親直到去世都沒再見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的兄弟姐妹埋怨他是「不孝子」;老母親也不知他的去向。

而這30年,他一直都在研製核潛艇。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艘核潛艇,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

一如黃旭華最初的宏願,中國有了重武器,哪國要來侵犯都得掂量掂量。這份工作不僅保密性高,而且危險性高,尤其是研製最後階段的深潛試驗,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面積就要承受一噸多海水的壓力,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艇廢人亡的後果。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時,黃旭華以62歲高齡堅持和乘試人員一起下海,他說:「我是總師,不僅僅要為這條艇負責,更重要的是要為艇上170個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結束了這次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順道回廣東海豐探視了老母。黃旭華當年離家的時候32歲,而這時的他已經62歲了,雙鬢染上了白髮;他的老母親等了30年,盼了30年,母子再見面已經95歲高齡了。當有人問及黃旭華「忠孝是不是不能兩全」,他回答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1994年,黃旭華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後相繼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點贊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