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轉型要「保障每一位兒童高品質的學習權」(好文)

2019-10-17     現代課程網
作者的話

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學段的升高,學困生的比例不斷增加。在一些小學,課堂教學進度快、知識量大、缺乏思維含量和深度,大量的刷題、補課使學生成績看起來都比較亮眼,但實際上這已經破壞了學生的學習力,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自主探究的願望被壓制和抹殺,他們學習的困境無人理解也無人回應,只能靠著忍耐力來進行表面化的學習。

……初中畢業後,很大一部分學生被分流,剩下的學生進入新的升學競爭中,繼續形式化的學習,他們將在獲得大學通行證以後徹底放棄學習。



本文作者單位系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

文章原載於《上海教育》雜誌2019年6月B刊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即要保證每一位學生的高品質深度學習,需要我們的中小學課堂進行全面的轉型,需要從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的「講堂」,轉變為以學生自主的、深度學習為中心的「學堂」。在以評估為導向的教育發展環境中,解釋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要首先打開學生學習的「黑匣子」,這是學校教育轉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強校工程的關鍵所在。

課堂的黑洞

淺表學習與虛假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逃離學習並不是簡單的個案,其中蘊藏著重要的奧秘。在研究團隊長達十多年的課堂觀察基礎上,我們發現從小學開始,課堂上虛假學習、淺表學習現象大量存在,造成了學習困難學生不斷增加,厭學學生比例不斷攀升,這是我國當前課堂最大的困境。


所謂虛假學習就是「假裝學習」,學生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他們採用各種「偽裝」的方式來蒙蔽老師,進而逃避學習。淺表學習則是一種以完成外在任務、避免懲罰為取向的學習行為,以機械記憶和反覆操練為主,缺少深度思維加工,因此學習成果多以複製為主,難以遷移和深化。

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學段的升高,學困生的比例不斷增加。在一些小學,課堂教學進度快、知識量大、缺乏思維含量和深度,大量的刷題、補課使學生成績看起來都比較亮眼,但實際上這已經破壞了學生的學習力,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自主探究的願望被壓制和抹殺,他們學習的困境無人理解也無人回應,只能靠著忍耐力來進行表面化的學習。

這種看似努力實則放棄的學習方式無法持續,到了初中階段,因為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學習內容更具挑戰,他們對這樣表面化學習的厭倦開始外顯。教師和學校不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和學習需求,仍然繼續用知識點轟炸,使學生陷入「學困」和「厭學」的泥潭不可自拔。初中畢業後,很大一部分學生被分流,剩下的學生進入新的升學競爭中,繼續形式化的學習,他們將在獲得大學通行證以後徹底放棄學習。

真實學習與深度學習的發生條件


深度學習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並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的內在興趣維持的,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

  • 首先,從動機情感上來說,深度學習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是令人身心愉悅充實的學習狀態,學習者常常是忘我和不知疲倦的;
  • 其次,從認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學習是思維不斷深化的過程,向高階思維階段(分析、評價、創造)發展,學習者能夠不斷自我反思與調節,因此這樣的學習最終是通往自發的創造;
  • 最後,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進入深度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而且能夠與他人有效溝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


我們的課堂教育如果能夠以所有學生的「深度學習」為目標,保障學生的學習權,那麼我們的課堂將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課堂轉型的願景必將是「保障每一位兒童高品質的學習權」。

強校工程

基於學生深度學習的系統性變革


強校工程的實施,必須指向學校的系統性變革,其核心內涵,在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要從教育資源集中的外延式發展,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內涵發展轉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場域,要為學生提供安心而適宜的學習環境,並通過高品質的學習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過去學校改革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只從某一個方面進行改革,例如只是改革教學或者只是改變課程或者改變教師,但這樣的局部改革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果,也會逐漸反彈,因為課堂不能脫離學校的文化乃至整個教育生態而獨立存在,有時候看似是課堂的問題或者教師的問題,背後卻是整個教育評價體系所導致的。為了變革課堂,我們必須對學習環境的設計、教師的學習方式、學校的發展方式以及整個社會的溝通方式都進行重構。

同時,教育實踐研究必須回到教育現場。以學生完整的學習歷程觀察和焦點事件分析範式作為校本研修的核心範式,每個教師成為學校變革的親歷者、實踐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究學校變革的系統需求,並豐富變革的內涵與方法論,實現整校的跨越式、跳躍式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q4m3m0BMH2_cNUg9K_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