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數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數學的學習為什麼越來越難了

2020-01-20   教育思享

曾看過,一個討厭數學的學生的自述。

他說,本來小學時的數學成績是很好的,他也曾是任課老師口中常常誇獎的學生;但到初中時,數學成績就開始止不住下滑了,名次也開始逐步跌落;等到高中時,數學成績徹底崩盤了,名次也隨之變得無影無蹤了。因為數學上的失意,導致他對各科目的學習都失去了興趣和信心,以至於最後在高考中折戟沉沙。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逐步暴露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數學的難度是越來越高,自己的成績也是越來越差,甚至一瀉千里,就連重新追逐的信心都被打擊沒了。難道說,數學學習上的偶然失意,就註定了最後的不可挽回嗎?數學越來越難的根本原因又到底是什麼呢?

數學學習的難是大眾公認的。追根溯源下,這是由於數學本身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從本質上來說,數學是結構和關係的描述,以及驗證的方法和過程,是一門抽象的語言藝術。

從小學開始,從學生接觸到數學開始,數學就多多少少帶有著一定的抽象意味,並且隨著學習的深入,抽象的程度也就越來越嚴重,學習的難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小學初期的自然數,還可以認為是對現實事物的客觀描述,帶有著映射具體的意味。但是在小學後期,學習了小數,分數,甚至像π一樣的有理數後,數學就開始逐步脫離了現實,朝著抽象難懂的方向一路奔襲而去。在數學逐步抽象的過程中,對大腦思考能力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也就是數學越來越難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各階段的數學也有著緊密的聯繫,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就像人不可能一步就登上高峰一樣,各階段數學的嚴絲合縫,讓學生只要在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很可能就此塌腰,後面再也難以跟進。步步緊逼式的特點,也成為了學習數學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當高度的抽象和嚴密的邏輯結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對最基礎的建設提出了相當嚴峻的考驗。所以,在數學教學上,越是基礎的數學,才越需要有著高屋建瓴般的設計師來主導全局,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考驗了廣大的中小學教師。但放眼望去,這樣的老師簡直少之又少。這樣的現狀也給本就難度很大的數學學習又增設了一大阻礙。

最後,就是有關教材的問題了。數學教材的編排大多崇尚了數學抽象和嚴密的特點,卻沒能考慮好學生的接受程度,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能力上的提高十分有限。當學習能力的提高趕不上學習難度的增大時,自然就容易產生學習吃力、成績下滑等各種現象了。不過好消息是,近些年來,大部分數學老師都會對數學教材上的章節進行合理的整合,以期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