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金沙洲的臥雲廬「雲廬賞月」勝景
曾被譽為「橫沙八景」之一。
如今,
臥雲廬入選了由國家文物局編著的
《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
成國家文物活化利用範本。
這座百年文物建築,
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臥雲廬
臥雲廬位於金沙街濱江公園,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藏修精舍,建於清末民初,最初是供奉中國本土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場所。
歷經歲月洗禮,其曾占地數千平方米的園林已被毀,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兩層樓房和樓前的池塘,池上原有對稱拱橋,現孤存一座。
這座園林建築兼具中西特色,外層東西方向各有5個黃色的拱形窗門,南北又各有3個拱形窗門,四周有迴廊,是典型的西式建築風格。但在西式迴廊內,主結構卻為中式青磚牆,樓頂為金字頂灰瓦,內部也是中式建築布局。如此中西式元素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在羊城屈指可數。
新中國成立後,臥雲廬經歷多次變遷。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環境清幽,臥雲廬曾作為療養院,是南海一帶的療養點。上世紀70年代,糧食緊張,臥雲廬被用作生產大隊的自辦磨粉廠。上世紀80年代,正是金沙洲制藤業最興旺的時候,臥雲廬作為外資藤廠的廠房,到了90年代興起藤家具,又成了家具廠倉庫。
隨著歲月推移與金沙洲發展,這座百年古樓也歷經滄海桑田,不斷變換著身份與功能。
沉寂多年的文物建築,
如何重煥生命力?
臥雲廬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社區+社會力量盤活
2010年,市文廣新局組織修繕後,將臥雲廬交由金沙街管理,由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給予指導,並引入社會資源參與活化利用。
如今,臥雲廬這一「老古董」再次與藝術相遇,開放成為金沙社區文化藝術館。
「古建築很珍貴,我們也是在探索,希望能在古建築的利用上注重公益性結合,等模式成熟後推廣到其他文物建築上。」金沙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2012年,金沙街選擇與廣州市凱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手,將臥雲廬合作共建為社區文化藝術館。該街在藝術館必要的硬體建設上投入資金,該文化公司負責日常管理和策展,組織開展藝術交流等活動。
一時間,黑馬大叔開年展、喬平書法藝術展等接連亮相臥雲廬,打造了「高雅藝術進社區」的濃厚氛圍。據統計,金沙藝術館自開館以來,日均接待遊客200人左右,至今接待參觀者近50萬人次。
臥雲廬內舉辦的藝術展覽均為公益性質,社區居民可免費參觀。
去年10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隊伍走進臥雲廬,詳細了解其變身社區藝術活動陣地的經驗做法。目前,該做法已入選《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為我國文物建築的開放利用提供案例參考和經驗借鑑。
文 | 張智虹
圖 | 石建華 鄧志伸
通訊員| 江協楷
編輯 | 歡歡
白雲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lIc4W4BMH2_cNUgRh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