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史書:牆盤的訴說

2020-03-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青銅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而享譽海內外。陝西是國內青銅器出土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尤其是關中西部的周原一帶,不少重量級的西周青銅器皆出於此,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

  重見天日

  在數量眾多的古代青銅器中,有件名為「牆盤」的西周青銅器,可謂國寶級的重器。牆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名「牆」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青銅盤。因作器者名「牆」,且身為史官,亦被稱為「史牆盤」。牆盤內底部鑄刻銘文,頌揚了七世周王的重要政績,又記述了牆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是研究西周歷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堪稱「青銅史書」。


  「牆盤」從鑄造之初便肩負著記錄歷史、宣揚美德的使命。因戰爭、遷徙等種種原因被封塵地下三千多年,於1976年為世人所發現。其豐富的銘文信息、渾厚的造型、精美的工藝瞬間引起了高度關注。

  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陝西省文化局、文管會和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共同組成的陝西周原考古隊在周原遺址開展考古發掘。1976年12月15日,經過考古工作者布方、清理等一系列考古發掘程序,編名為「莊白一號」的青銅器窖藏重見天日,收穫牆盤、折觥、商尊、豐尊、父辛爵、微伯鬲、興簋、三年興壺、伯先父鬲、孟爵等青銅器103件。

  牆盤形制為方唇、淺腹下兩附耳,平底微凹,圈足。口徑47.3厘米、通高16.2厘米、盤腹深11厘米,重12.45千克。腹飾兩兩相間,形為鉤喙凸目,巨冠前垂,分尾長大卷,冠末尾末均化作蛇形的對鳥紋,對鳥之間飾以簡化的獸面紋;圈足飾竊曲紋,以雲雷襯地。造型莊重,紋飾活潑流暢。腹內底鑄銘文。通體無銹,黝黑光亮,是該窖藏器物中的最大亮點。 

  名彪青史  

  牆盤腹內底刻有284字銘文,歌頌了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世周王的主要功績及牆家世五代祖考的生平經歷和重要事跡。歷史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之高,在青銅器銘文之中實屬罕見。

  首先,書法價值彌足珍貴。牆盤銘文共18列,分為兩組,每組9列,中間以空白相隔,字體方整,精巧古雅。銘文整體風格統一,章法疏密有致,留白適中,與後世楷書的布局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銘文的書寫,點畫規範,粗細一致,筆畫橫豎轉折自如,用筆流暢、凝練,起筆、收筆已經沒有了早期的波磔、肥筆及尖筆,而具後世小篆的筆意。這實為西周時期的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筆勢流暢,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

  其次,確證了周王的重要政績。銘文記述了文王受萬民愛戴;武王征服四方,收服了狄虘,懲罰犬夷和童黎;成王由重臣輔佐,創立法度;康王命畢公治理成周,疆域治理有方;在昭王的治理下,荊楚不用納貢;穆王養育著文武臣民。在上述諸王的治理下,天下沒有饑寒之民,百姓福厚年豐。凡此可與《詩經》《尚書》等有關文獻相印證。

  最後,記述了史籍缺佚的微氏家史。西周微氏家族系來自殷商王國畿內封國,即微子啟所封。武王克殷以後,「微史烈祖」前來降周,武王命周公給予土地,封於周(岐周),便任職史官。自此,他的後裔子孫則世代居周擔任王室的史官,故又被稱為微史家族。牆盤中銘文記載:「青幽高祖、微氏列祖、滿惠乙祖、亞祖祖辛、文考乙公、孝友史牆。」同時,在「莊白一號」窖藏中出土的興鐘上,也記載到「高祖辛公、文祖乙公、皇考丁公」和「丕顯高祖、亞祖、文考」。從而,已缺佚的微氏家族歷史浮現於世。

  證經補史

  根據銘文記載可知,微氏家族高祖應為在微閒居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世族,曾指派烈祖去見武王。這也是西周史牆家族來周后以微為氏的緣故。

  來周后,微氏家族的第一代是烈祖,武王令周公將微子安排住在周原。

  成康之際,第二代是烈祖之子乙祖,他通曉計量之法,輔佐君長周王,很快成為王室親信的心腹重臣。

  昭王之世,第三代是乙祖之子亞祖祖辛,名折。由於他在周室任作冊之職,又稱作冊折。當時,家族進一步財丁興旺,福祿繁至,他便從祖廟分離出來,自立新宗,以官為氏。他仕於周王的左右,常隨周王出巡,並於周王十九年五月戊子,在片地奉王命「兄(艦)望王於相侯」,受到周王「易(賜)金易臣」的隆重賞賜。

  穆王之世,第四代是祖辛之子乙公,名豐。他道德淳厚,孝友為法,勤於農事的經營管理,大概是一個身任史官而兼掌農業生產的朝臣。他也經常伴周王出行,曾於某年六月既生霸乙卯這天,在成周奉王命而受到大矩的金、貝賞賜。

  恭王之世,第五代即牆盤的作者、乙公之子牆。他繼承祖考世服仍任作冊之職,用事周王,故又自稱史牆。今從牆盤銘文來看,史事豐富,措辭精練,篆書遒勁而堪稱一絕,足見其才學橫溢、知博識深、通古曉今的文史修養。

  興是牆的兒子,亦為微氏家族的第六代人。他的官職是「左尹氏」,尹氏是作冊之長,輔佐尹氏則仍是作冊(史官)之職。他自稱微興、微伯、微伯興,歷事懿、孝、夷三世,政治上十分活躍。他經常伴王出巡,先後在周師錄宮、鄭、句陵、成周等地受到周王的勉勵、冊命和賞賜。因此,他所鑄造的青銅器在窖藏中為數最多,有銘可考者就有43件,占了該窖藏全部銅器的近半數。

  牆盤銘文內容豐富、造型精美,集歷史、文學、藝術價值於一身,為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證據。所敘周初史實可資印證史籍者極為重要。銘文前段歌頌了六世周先王及當世天子恭王的主要業績,可稱之為西周歷史的大事記;後段是作器者牆自述其家世五代祖考的生平閱歷和重要事跡,及其與西周王朝的政治關係。銘文所涉及的事跡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十分珍貴的資料,並使已佚的微氏家族歷史呈現於世,補史籍之缺佚和不足,是當之無愧的「青銅史書」。

  (作者單位:寶雞周原博物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麗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kMNFXEBnkjnB-0z5_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