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一個深夜食堂,每個深夜食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2009年,在日本有一部電視劇,只有十集,卻在短時間內,攻占了亞洲等地,成為影迷津津樂道的神片。
這部作品叫《深夜食堂》,至今豆瓣9.2分。
當時就有很多影迷表示期待,如果中國能翻拍該多好。甚至很多人開始為這部作品的中國化,貢獻點子。
包括店長應該由誰來演,深夜食堂選址應該在哪,應該出一些什麼菜譜。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小店裡,會發生哪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足以讓中國觀眾感動的故事。
然而,最先翻拍這部作品的,是韓國。
2015年上線,20集,豆瓣評分6.9分。
不算亮眼,甚至可以說失敗了。
然後是2017年,《深夜食堂》中國版終於來了,在熒幕上大秀廚藝的黃磊老師,領銜眾明星主演,最終收穫2.8分的撲街成績。
徹底失敗。
再然後,就是2019年。
華人影迷心中最有演技的男演員之一,梁家輝老師挑起大梁。
又當導演,又當演員,然後領銜眾多明星,拍出了這部電影版《深夜食堂》。
豆瓣評分5.6分(前一天晚上還是6.8分)。
也在失敗的路上了。
平心而論,梁家輝電影版《深夜食堂》不至於這樣的分數。
而且,上映第二天,排片已經明顯低於其他作品。
我在觀影的時候,整場只有3個人。
觀影人次低,那麼評分這麼大幅跳水,就有點異常。
總結下,應該存在兩方面原因:
a) 報復性打分。
《深夜食堂》作為改編性作品,前有珠玉,但是網友們期待了這麼多年,等來的卻總是充滿瑕疵的作品。
更不用說,2017年劇版《深夜食堂》各種浮誇演技,最後成為了表情包作品。
所以,這屬於恨鐵不成鋼式打分。
b)劇情確實不夠新穎。
相比劇版,可以在比較寬裕的時長來呈現多個角色的故事,電影版存在天生的缺陷。
而且,《深夜食堂》其實最吸引人的立意,在於它用了一個殼,裝了眾生相。
這就會牽涉到眾多角色,以及角色背後的故事。
然而,電影版的幾個故事,顯得就有點老套。
而且,都只是任務一般順帶而過,有開頭,卻沒有很好的收尾。
到最後,就越來越枯燥。
總的來說,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上,做的要比劇版好。
對上海城市的描繪,對食堂客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聯,對老闆的生活氣息等等,都算是比較用心了。
這也是為何我說,網上的評分有失偏頗,大概,這也是另一種厚愛?
翻看網絡上關於《深夜食堂》的詞條。
有十幾條之多,然而,最多的都是日本原版。
評分也都在8分以上。
但是在中國,《深夜食堂》一直沒有開起來。
最大的原因,是我們沒有釐清深夜食堂的定位。
深夜,是時間。
食堂,是地點。
老闆,是見證人。
一個陌生地方,一群陌生人,吃著一種食物,然後訴說一段故事。
不是這個食堂或者是一道美食,讓故事變得有意義。
恰恰是故事,賦予了這道美食以及這個小店意義。
黃磊的劇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改編上,特別重這個店鋪,重這個老闆以及他做的菜。
這是一種中心偏差。
開在繁華市中心的,不叫深夜食堂,叫夜場或者餐廳。
而老闆會做什麼菜不重要,每一個到深夜食堂里來的人,也不是因為想吃一道菜。
其實中日韓在文化上的內在聯繫,應該比較容易理解《深夜食堂》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有秘密,每一個人都有生活的煩惱。
正如每一個人都要吃飯。
食堂與人的關聯,恰恰是人與生活的關聯。
與其說,客人們是自己走進這家小店,不如說是,他們躲進了這裡。
用吃飯,掩蓋生活的疲憊。
因此,店主也不是萬能廚神,他只是在恰當的時候,以一個旁觀者或者見證人的角色,參與了客人的情緒。
甚至,成了傾聽者。
所以,梁家輝電影版關於深夜食堂開在繁華都市後的小巷子裡,自己也會去看菜單研究做法,是比較貼近現實的。
我們在改編一部作品時,可以參考人家的形式,但照搬不了靈魂,也就是故事。
說實在的,深夜食堂可以在日本東京,在韓國首爾,在中國上海、北京、香港等等,每座城市都不缺少有故事的人。
甚至,店主可以只做日本菜系,店內裝飾參考日本風格,店主服裝也是日式的。
這都只是形式,並不影響深夜食堂怎麼開起來。
深夜食堂只是給城市裡的過客,提供一個靈魂的中轉站,一個情緒的宣洩口。
那麼,回到深夜食堂的定位。
亞洲文化講究隱忍,講究自我壓抑。
這在日本尤為顯著。
日本的整體社會價值觀,是儘量不打擾其他人,默默承受所有的壓力,把微笑留給對方。
這造就了社會上的人群內心極度壓抑。
白天繁忙的工作,讓所有人沒時間去顧及內心所想。等到夜幕降臨,思想一旦放空,所有的情緒便一下子湧上來了。
這些情緒,來自工作,來自家人,來自未來,這使得他們急需要一個類似深夜食堂的東西,用來釋放一天的情緒。
中國人也不例外。
當代中國大多數都市青年的現狀,是有房子,沒有家。
可以租房子住,但是沒有真正能陪伴的人。所以,他們更不會去找陌生人傾訴。
而還有一些人,已經成家立業。但是生活的壓力,也讓他們急需喘氣的機會。
網上流行一句話,男人回家的時候,喜歡在車裡吸一根煙,靜坐良久才上樓。
車裡,就是他們的深夜食堂。
相對而言,中國人是不會在一個開闊的地方,與一個陌生人交心,甚至周圍還有一群陌生人在聽。
當代社會,70後有長輩和晚輩的壓力,80後有下一代的壓力,90後有成家立業的壓力,00後還不懂壓力。
然而,7080後因為有家庭,鮮少有熬夜與陌生人相會的機會。90後雖然也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但他們晚上都喜歡宅在家裡,然後失眠。
只有00後,會喜歡熬夜折騰。
那麼,這樣一家深夜食堂,當然吸引的不是00後,卻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讓708090後單獨出來訴說故事。
中國的故事都在哪?
在大排檔,在宵夜攤。
都市人們,商務會談或者宴請會去酒店,約會會去餐廳,聚會會去飯館或者KTV。
而深夜,只有在大排檔或者宵夜攤,才是幾個知心好友最終的歸宿。
這就是中國人的情況,跟陌生人發生的故事,不會說出去,而跟熟人,才會說出很多故事。
在城中村的巷子裡,在街邊的小攤。
你會發現不同於白天忙碌於工作時的狀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大排檔或者夜宵攤等地,是嘈雜得不行。完全比不得高檔餐廳里,有優美的音樂,大家在小隔間低聲細語,不敢大笑,服務員也禮貌至極。
這正是都市裡真正的深夜食堂。
大排檔里的嘈雜,夾雜著都市人大聲的傾訴。
他們不用管周圍的陌生人,因為每個陌生人都在跟身邊的熟人傾訴。
他們也不用擔心自己會吵到別人,因為大家都在忙著傾訴和傾聽,完全不在乎周圍是怎麼樣。
很難想像,當大排檔里井井有條,大家慢條斯理,小聲說話然後不時地瞟一下周圍的人,生怕打擾到對方,那大概都不會再有人來了吧。
這樣的地方,性情中人會光著膀子,扯開Jason、Eric、Tom的面具和標籤,用啤酒灌醉自己,露出白天不敢輕易展示的笑容。
在半醉半醒之間,拉著身邊的人,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
末了,還不忘補上一句粗口,補充情緒。
所以,這也是中日深夜食堂的差異。
我們需要一個表達情緒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絕對是相對隱私的。即使是和日本《深夜食堂》一樣的店內格局,那麼有小隔間絕對比這種靠得很近,集體面對老闆要有安全感。
中國的都市人,也會想要傾訴,但絕不是吃了一道美食就一股腦說出來。
相反,美食只是一種交流的點綴。
需要傾聽的,也不是一個專注做菜的人,而是一個知心的老友。
否則,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住的小空間,刷著熟悉的軟體,看別人的動態。
沒錯,有時候,我們更喜歡聽別人說,只是因為很少有人願意當面傾聽自己。
梁家輝執導的這部電影版《深夜食堂》,有他的成功之處。
比起看起來像人生導師,特別專注做菜的黃磊,梁家輝更適合這種面相兇狠,有故事的店主。
這樣的反差才能顯示出這個店的溫情,也襯托出小店大故事。
而裡面關於店主穿梭於菜市場,後門養流浪狗,樓梯間曬臘肉,自行車出行等等,都具有了本土化的生活氣息。
但是,關於人物塑造,缺乏很好的故事靈魂。
小店裡常駐的那幾位客人,一個是自己收養的弟弟,對於他的故事描寫,僅僅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監管人員。
店主作為一個旁觀者,唯一有機會參與到故事中,卻在兩人情感間的衝突和莫名和解,最終消解得一無所有。
關於忠叔,則是一個典型的點綴人物,幫助店主說出大道理。他可以沒有故事。
另外三個廣告人,雖沒有黃磊版姐妹花的浮誇,但也顯得過於主動,他們的故事依然沒有。
倒是幾個不常在深夜食堂出現的人物,給了他們比較深的故事延展。
包括開源的愛情和拳擊事業,包括小雪的音樂夢想和遺憾,包括思思和唐宋之間的愛情。
三者,都在鼓勵著勇敢追逐,但也同時表達了對美好的珍惜。
可惜的是,三者的故事,都只是戛然而止。
總體來說,梁家輝版《深夜食堂》,開出了社區便利店的味道。
這不是壞事,在中國的店鋪,想要讓顧客放心吃,吃完還能來一段故事,店主需要和客人成為朋友。
社區便利店,有了這種可能。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