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輔導作業痛打兒子致死:教育,成了一場生死較量

2019-09-27   爸媽精讀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作者:深淺慧(富書專欄作者)

又是一個輔導孩子做作業引發的家庭悲劇!

今年1月3日晚,陝西某孕二胎媽媽在家輔導兒子做作業。由於兒子做作業不用心,氣憤的孕媽竟然多次痛打兒子頭部,導致兒子重傷身亡。

日前,法院判改女子犯過失致人死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就這樣被毀了,相信這位母親也是後悔萬分。

她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明明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能夠認真地做作業,自己嚴格要求孩子難道不對嗎?

可是,不聽話就應該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早已不在。

「河東獅吼」式的父母,給孩子的不是幫助,而是傷害。

北宋陳季常每次宴客時,他凶妒的妻子就醋意大發,用木棍敲打牆壁,藉以驅趕客人。

蘇東坡諷刺陳季常的悍妻的怒罵聲,作了一首詩:

龍丘居士亦可憐,

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反應。

也就是說,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過長,都會引起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兒子,由於母親嘮叨過多越不耐煩,更加不願意聽,無法達到母親過高的期望,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而母親,受到兒子的消極的態度刺激,深感失望,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行為。

別做「河東獅吼」式的父母,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放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退出

網上有這樣一段廣為流傳的段子:

一到三年級的家長最為囂張和暴躁,因為他們什麼題都會;

四到六年級的就低調多了,基本上不罵了,因為他們大部分題都不會;

到了初中就心平氣和了,經常會和孩子交流溝通,因為他們所有的題都不會;

到了高中以後就該被鄙視了,大部分家長只能幹一些做做飯、煲煲湯的後勤工作;

到了大學,家長所能做的二個字:匯錢。

因為愛孩子,父母為孩子傾盡所有的付出。

每一個父母都有兩次機會塑造自己孩子的生命。

一次是孩子的生命,另一次是後天的家庭教育,教育就是孩子完成「魚躍龍門」的過程。

「一切都是為你好。」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得多。」

父母習慣以長者的身份、用自己的經驗去安排孩子的學習計劃,指導、干涉、影響孩子學習環境,就相當於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生活的樂趣和思考的能力。

父母對教育的焦慮表現在:投資各類輔導班、變身為家庭教師、嚴格對待孩子的學習的方方面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種高壓的學習氛圍里,孩子對學習厭煩甚至恨,而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挫折和失敗中,容易產生絕望而對人生失去信心。

一名12歲的女孩墜樓身亡,她的遺書寫著:「我恨你們,快把我的作業都撕了吧。」

也許她恨的不是作業,而是學習上的失敗和辜負父母的期望。致使女孩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蒙田曾說:「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更為懦弱,更為固執。」

如果責備可以讓孩子沮喪,那麼愛則能讓孩子從沮喪中重生。

對待孩子的學習,父母要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給與孩子積極的鼓勵和幫助,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家長不必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情。

放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退出,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

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教育學指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現實中恰恰相反,「陪娃做作業,父母齊上陣」,很多家長卻把作業輔導當成了自己職責。

父母分工明確,媽媽負責語文英語,爸爸負責數學;諸如檢查作業、檢查報告、做手工、手抄報、APP等等全包。

父母會這樣責難:

「這道題這麼簡單,你怎麼不會,真笨!笨死了!」

「我說過多少遍了,你都做了好幾遍,還是錯。」

「你看看幾點了?還沒有做完作業?你腦子長草了?」

……

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害怕、麻木、緊張,痛哭,反而真的不會學習、不會思考:「我是真的不會,我不知道。」,

當主動學習轉變為被動式學習時,孩子會這樣想: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和練習。」

「做完作業還要做練習,不如慢慢做。

「都是您們說了算」;

「反正您們會檢查」;

「我是為了您們學習。」

孩子的消極對待,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做作業拖拉、磨蹭;作業練習完成的質量差;大量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去做。

這些孩子的心聲和行為,不禁拷問:孩子到底為誰學習?

世界砌築冠軍梁智濱自小就不喜歡學習文化課、做作業,但是他對建房子非常著迷,最愛跑到建築工地看師傅們怎麼樣搬磚砌牆。

初中畢業後梁智濱就讀廣州建築工程職業學校施工專業,通過學校的認真學習,他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奪得了中國在世界砌築類比賽的首枚金牌。

從一個建築工蛻變成「搬磚冠軍」,梁智濱從不喜歡學習轉變為喜歡學習,這個過程,是為自己學習的過程,也是為自己奮鬥的過程。

積極思考造成積極人生,消極思考造成消極人生。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學習,讓孩子意識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凡事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

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

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當孩子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時,愛上學習,爆發的潛能是無法想像的,這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以身作則,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

「四點後關手機」是武亦姝家的規定,武爸爸的的教育方式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為了給家裡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武亦姝的父母以身作則,放下橋牌和手機陪她一起學習。

家裡的藏書多,全家人一起讀書,扮演名著的故事情節,一起做「詩詞接龍」的遊戲。

自小就受詩詞薰陶的武亦姝,靠自己深厚的詩詞積累,一舉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的冠軍。

在父母的感染下,武亦姝很自覺地愛讀書、愛學習,是一個「文理雙修」的學霸。

從心理學上講,人類的各種智能和體能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增長的。

例如,一個生長在英語環境中的孩子,就算他的父母對英語一竅不通,但是他卻能講一口很流利地英語,實際上誰也沒有教他,完全是他自己從所處的環境中自學的。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試想一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父母,自己不斷要求孩子用功讀書時,手中的手機卻從不離開過視線,又或者流連打麻將玩牌;

這樣的負面行為,怎麼可能以身作則,帶動孩子好好學習呢?

愛的陪伴,是父母最大的支持

我覺得有一雙腳向我走來,以為是母親,我立刻伸出雙手,一個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緊緊地抱在懷中。

我似乎能感覺得到,她就是那個來給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

海倫.凱勒小時候生病失去視覺和聽覺,莎莉文老師默默陪伴了她的一生,給與海倫的愛和鼓勵,最後海倫成為著名的作家。

廣西學生楊晨煜高考理科取得730分,英語數學滿分,創造了廣西理科分數歷史記錄。

楊媽媽分享了3個「狀元養成」法的關鍵。

1、在他沒有自主思考問題能力之前,從小培養良好習慣。

2、孩子需要監督,家長自己也需要自律。

3、家長要有平常心,做好後勤,平平穩穩的家庭對孩子最重要。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家庭、父母的影響。」

好的父母守望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父母可以這樣做: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現孩子情緒波動大,父母應該安撫孩子,少說教多傾聽,及時消除孩子的心理包袱。

孩子有學習壓力時,父母不要自以為是,責難孩子,多和老師溝通,或者藉助學習機構幫助孩子度過學習難關。

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制定目標,鼓勵孩子發展興趣特長。

陪孩子外出運動和旅遊,開闊孩子的胸懷和視野。

鼓勵,點燃孩子的希望

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

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人際關係中所必須的人生技能和社會責任感。

鼓勵可以簡單到是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加油,你可以的」

「你做得很好!」

父母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認可孩子的付出,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逆境而上。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興趣其它方面,父母都應該給與孩子積極的鼓勵,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自如發展,快樂成長。

作者簡介:深淺慧,富書專欄作者,二寶媽,專注兒童文學、育兒領域寫作,分享教育和養育心得,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書,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