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神仙崇拜的簡述

2019-06-20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宗教都有崇拜的神靈,無非因宗教形式不同,而崇拜神靈不一樣。道教崇奉的神靈稱「神仙」,因神團中擁有的神仙很多,社會中故稱之為「多神教」。其實道教信仰的最高處是「道」,就是「太上老君」,「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大而化之,即本道祖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教理思想而確立起的神仙信仰體系。

道教的「神」或「仙」,合稱之為「神仙」,其實這其中還是有區別的。「無名之道,不死曰仙。」

這裡的「道」即是「神」之代稱,所謂「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而「仙」字所示,「遷也,遷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就是人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修持養生,以達到長生久視之長壽目的的意思。

道教認為「誠則有靈,正直為神」。道教提倡誠信,只有真誠才是仙家成就的基礎和根本,而「正直」是體現理想中神的本性,所以神仙靈真中許多都是實有的曾經功德社會的歷史人物。不論實以誰名為神,他們不僅要有社會功德,而且必須具有神之「正直」的本性。

道教的神仙信仰,源起於我們中華民族遠古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祭祀等信仰方式,漸而有天神、地祗、人祖的信仰形式,後世融入忠孝節義的神明內容,形成現在的神仙體系。戰國時人們已經描述出神仙的具體形象。莊子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列子說:神仙居於「歸圩」內五神山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隔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旦一夕飛相往來」。

西漢劉向《列仙傳》,載有七十餘仙;東晉葛洪作《神仙傳》,載有九十餘仙;齊梁陶弘景作《真靈位業圖》,神仙名號更多,錄有神仙名號四百三十餘位。道書中載有許多的神仙,較早的是黃帝學道廣成子,乘龍飛舉的故事。而東晉葛洪所說「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勞苦耳!故不切於升騰,而止於人間者八百八年」

的故事,更為有趣味。彭祖這樣的神仙也為躲避勞役,而遠離凡塵俗世。

神仙在道教的信仰中有階層品位。東晉葛洪將神仙分為三等,他考證說:「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齊梁陶弘景將神仙位次確立分為七階。《玉皇譜錄》載「有八百道君群仙,隨業以補其職,三善道者聖、真、仙也;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並進一步描述這種階層形式說:

「玉清有大帝宮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聖呼之;如聖皇,聖帝之類是也。男女貴賤,各有次第。上清有玄都玉京七寶紫微,率以真呼之。太清太極宮殿,率以仙呼之。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第之統數,與玉清同。」

而在太清、上清、玉清這三個階層中,又各以「太清境九仙,上清境九真,玉清境九聖,三九二十七位」

的階次遞增。其程序亦須經「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

主管神仙升遷的大神是「東王公,凡上天下地,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西王母,即龜台金母也,……凡上天下地,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凡品仙升天之日,先拜木公,後謁金母,受事既畢,方得升九天,入三清,禮太上,而觀元始」。在神仙世界中,神仙居住亦如人間官府衙門,職司分工配置亦如人間部門置官設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JeCWwBmyVoG_1ZjM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