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貧困,身體的殘疾並沒有讓周昌平向命運低頭,他一邊打工,一邊師從刀畫大師姚岸岐學習繪畫。如今,周昌平不僅如願開辦了少兒培訓班,免費培訓殘疾、家庭貧困的孩子,同時還舉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畫展。
在簇橋街道望錦東路的一棟居民樓里,周昌平正在舉辦他的個人畫展,大大小小30多幅作品掛滿了牆面。如果不走近周昌平的生活,常人很難讀懂刀畫背後的故事。
童年的周昌平不幸患上了敗血症。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只能靠大劑量的注射抗生素來抑制病情,正是這一原因導致周昌平一級聽力殘疾。2000年時,周昌平的父親在工地受傷致殘,高昂的醫藥負擔讓這個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庭更加風雨飄搖。
這一切的艱辛不易都被尚未成年的周昌平看在眼裡。當同齡孩子還在媽媽懷裡撒嬌時,懂事的周昌平已經知道同媽媽一起分擔生活的重擔,同母親一道做農活,母親干保潔時和媽媽一起掃地,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撿礦泉水瓶賣以補貼家用。
承受著家庭困難和身體殘疾的雙重重壓,周昌平卻從未向命運低頭,他不停做著各種努力和嘗試。後來看到弟弟在學畫畫,他便向媽媽提出自己也想學,「一開始我其實是不贊成的。儘管他幾次要求畫畫,但我總覺得一個殘疾人能學出來嗎?而且還要增加家庭的負擔。」周昌平的媽媽劉乙麟回憶說。
要畫畫,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周昌平堅定的想法,打動了年過七旬的老師姚岸岐,他決定免費將其收為弟子,藝名周鈺人,寓意玉不琢不成器。周昌平沒有繪畫基礎,一切需要從畫素描學起。
學習素描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經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沒幾天下來,周昌平的手開始抽筋,吃飯時連筷子都不能拿穩。每當這個時候,周昌平就會想起一句話:「你周昌平要是學成了,我手掌心煎魚。」不服輸的他於是又拿起了畫筆,繼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習,家中練習紙就有數尺厚。
終於到了可以用刀筆的時候了。然而,刀筆和鉛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剛開始時周昌平連刀筆都不能拿穩,更不要談在紙或布上繪畫了。別人十次能畫好的,他就三十次五十次地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抱著笨鳥先飛的想法,周昌平不斷琢磨刀畫技巧——山一刀一勢怎樣刮才能雄偉壯觀;水的流淌,怎樣畫才能令人感到它的靈動;樹形的刻畫,小草石塊的點綴,雲霧的浮動……國畫山水和世界名畫都是他臨摹的對象。
「孩子,一定要堅持。刀畫雖然很難掌握,一旦熟練後,就能達到別人難以模仿的高度。」老師姚岸岐叮囑道。當時,和周昌平一起練習素描的還有其他幾個孩子,但兩年之後堅持下來的,卻只有周昌平一個人。
為了治療父親的病,同時供養兩個孩子讀書,周昌平一家人已是債台高築。2007年,街道幫助周家申請並落實了國家最低生活保障金、貧困殘疾人家庭專項補助以及「陽光圓夢」助學金。與此同時,周昌平一邊畫畫,一邊打工,全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2012年,周昌平家的房子被拆遷,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拆遷補助。但這時,周昌平卻做出了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決定,他對母親說:「媽,我們去街道辦事處把低保退了吧!」母親很驚訝,問為什麼,「每個月拆遷過渡費三個人只有那麼多,要給你爸爸治病,還要租房,除開水電氣物管開支,已經所剩無幾。」周昌平說:「現在政府每個月都在發過渡費,而我現在已經成年了,每個月掙的錢如果節約點應該夠了。如果我們還是等、靠、要,會讓人懶惰和不思進取。你放心,我能支撐起這個家!」母親聽到這番話後,感到十分的欣慰,她覺得自己多年的教誨沒有白費,兒子終於長大了,於是她毅然決定退掉了全家三個人的低保。
周家要退低保,當聽說這個消息後,不少鄰居愕然,「啥子呢?你們瘋了啊,別人申請都申請不到,你們居然要退,想清楚沒有哦?」對此,劉乙麟淡然一笑,她說這不是自己的決定,而是兒子的堅持,她說:「我兒子說,小時候他的書包,文具和生活用品很多都是社會捐贈的,學費也是政府交納的,我們已經得到了太多的愛。這個社會還有很多遭遇各種不幸的家庭,還有比我們更困難更需要幫助的人們。我們現在能夠自食其力了,我想把低保名額讓出來,讓更多有需的人得到幫助。」
與此同時,周昌平的繪畫技藝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松林的早晨》是俄羅斯畫家希什金的代表作之一——早晨的大森林,朝霧瀰漫,金色的陽光透過朝霧射向林間,清新潮潤的空氣浸潤著密林。捧著這幅經典畫作,周昌平開始嘗試著用中國刀畫的技法來詮釋它,在他的手中,刀尖的松樹更加枝葉繁茂,生機勃勃,無論是粗獷的樹幹、舒展的枝葉,還是盤曲的根部、附著的青苔的描繪,都使人感到格外的自然和親切。
周昌平的家,還兼具著很多功能,既可以辦個人畫展,還是三十多個孩子的課堂。
一天,周昌平和媽媽在川藏路散步,看到一個腿有殘疾的女孩,步履蹣跚。周昌平深有感觸,想到了童年時的自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做。後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找到周昌平,希望能向他學畫,周昌平突然意識到自己該干點什麼了。
在媽媽的大力支持下,周昌平說干就干,二十平方米的客廳很快被改造成了一間課堂,母親劉乙麟和老師姚岸岐一有空閒也到畫室幫忙。何景浩今年8歲,媽媽送來畫畫時告訴周老師:「他性格內向,平時不說話,老師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到這裡來後,周昌平一邊陪著孩子練字、畫畫,一邊則向他講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慢慢地,何景浩在課堂上開始主動舉手發言了。肖燦是一位聽力殘疾的小男孩,他特別喜歡周老師的課堂,課下他最喜歡和周老師聊天,「他很照顧我,說話輕言細語,我的字也越寫越好。」
在三十多個學生中,像肖燦這樣殘疾、家庭特別困難的孩子就有六個,周昌平和母親不僅免費教授他們繪畫的技藝,還經常傳授一些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精神。有人問他,你這樣做值得嗎?周昌平說:「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一個家庭。教會他們,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不求個個成才,但求個個成人。我要讓他們知道這個社會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一樣有人關愛,他們長大後也就會感恩,也會去幫助更多人。」
周昌平說,他和家人也曾經接受過別人的幫助,儘管他可能已經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始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在,周昌平在學畫、教畫之餘,正在努力完成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作品,因為他有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刀畫作品可以集中拍賣,所得費用用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更多人加入到愛心傳遞中。
武侯融媒體記者 胡曉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