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紅色劇不能兼具偶像和勵志了?這部劇風華正茂!

2019-05-30     影視地平線

湖南台,現在娛樂綜藝的代名詞,只可惜,隨著當下越來越多綜藝娛樂節目的湧現,一方面,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的異軍突起,與湖南衛視形成競爭關係,極力瓜分著娛樂版圖這塊大蛋糕,另一方面,湖南台自身因為抄襲或是節目質量等問題而不斷面臨各種指責與猜忌。

娛樂,越來越雷同,而與之前眾樂樂原則背道而馳之後,剩下的恐怕只有獨樂樂了。

說句實話,娛樂縱然可以當做茶前飯後拿來放鬆的消遣,只是,當一味以愉悅大眾為目的,而缺乏自身涵養的不斷提高時,那必然會是被時代與市場所淘汰的,所以,這算是湖南台如今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不過,如果單純的指責湖南台過於娛樂化,這又有些苛責了,因為,在優秀電視劇展播上,湖南台在早些年,已然是走在其他電視台前面的,比如《血色湘西》《大明王朝1566》還有《恰同學少年》

這些曾經播出過的優秀電視劇所帶來的深刻影響,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要優秀於當下粗製濫造的五毛劇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恰同學少年》

當紅色劇碰上偶像和勵志這兩樣東西時,他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而對於這樣偏嚴肅的題材,如何把控好內容與市場,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不過,當《恰同學少年》從湖南台輾轉到央視,並且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時,出乎意料的坐上了那年收視冠軍的寶座,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上映於2007年,距離今天已經過去整整12年,只是,驀然回首,其中所散發的豪氣與朝氣,依舊具有深刻的影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部劇中都始終如同一座蘊藏巨大能量的火山,隨時準備噴涌而出。

這不是一種肉眼可見的東西,而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感受,因為,《恰同學少年》中所散發的那種精氣神,仿佛在當下早已失去蹤跡,所以,每每有這種失落感時,我都會重新看一遍這部電視劇。

1

《恰同學少年》這個名字取自毛澤東的現代詩《沁園春·長沙》,這部劇如同這首詩一樣,其中依稀能夠感受到掩蓋不住的活力,而這種活力在整部《恰同學少年》中,從頭延續到結尾,而這種活力,絲毫不會讓你在觀影的時候感受到做作,反而潤物細無聲的給你觸動,這就是《恰同學少年》的魅力。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二十世紀初,而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最為混亂的時刻,不過,自古亂世出英雄,而英雄也可以推動社會從亂到穩的過渡。

思想自由,人格獨立,這是劇中人物始終牢記的準則。

當年輕時候的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還有蕭子升等人聚在一起時,理想的火花在校園中開始碰撞,這種碰撞不是對於個人的探索,而是對於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探索。

以第一師範為出發點,思想在校園迴蕩,而這種思想也為日後的社會發展打下了基礎。

《恰同學少年》這部劇最為獨特的一點就是,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青春,看到了不一樣的學生,看到了不一樣的校園風氣,這種獨特也許只屬於《恰同學少年》,因為,從其中散發的認知以及不一樣的領悟,都是如今青春勵志題材電視劇所缺乏的。

時代不同,但是,少年身上的意氣風發卻可以相同,只可惜,現在的電視劇,只剩下少年,至於意氣風發則蕩然無存。

整部電視劇都是圍繞毛澤東以及身邊同學的成長為出發點,這種成長伴隨著當時中國的變革,而這種成長雖然是校園內的,可是,也聯繫著校園外,因為思想從來是沒有阻隔的

作為校長的孔昭綬,秉持教書育人的準則,包容開放的教學理念,讓這些處在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盡情的揮灑著青春的理想,而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兩次的演講。

第一次從窩窩頭談起,講到了金錢與名利,講到了精神與人格,講到了理想與現實。

第二次從袁世凱的二十一條談起,講到了中國的病弱,講到了崛起才有出路的信念。

這兩段演講,一個談人,一個談國,反覆咀嚼後,總會從其中得到一絲啟發,或是生活,或是個人,或是社會,或是國家,當從獨立的個體發展到群體,最後演變成國家時,潛移默化中,某種信念的種子早已落地生根。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這是楊昌濟的理想,而少年毛澤東的理想則一直在求索中,因為他的理想在社會中,在實踐中。

《恰同學少年》是一部理想主義的電視劇,而這種理想主義正是因為在現實中無數次跌倒後,仍舊可以重新站起來,所以,這部劇才比任何一部青春電視劇更具有意義。

2

說實話,之前我談過《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就我個人而言,我倒是可以把《恰同學少年》看做是《走向共和》之後,某種意義上的延續,而這種延續依舊圍繞著兩個字——「探索」

一種是在現實中屢敗屢戰的探索,一種是建立在理想上的創新探索,這兩種探索,具有相似性,那就是,都在找一種救國救民的出路

一群青年人,在一所開放的學習,在一種相對自由的教育環境下,他們所有思索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自我的救贖,而更多的焦點集中在了國家未來命運的追尋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他們具有知識儲備的時候,修身已然跨過,而齊家則直接忽略,剩下的就是治國和平天下。

《恰同學少年》作為紅色偶像劇,其中,自然少不了關於愛情的部分,只是,這種愛情的部分只當是一種調味劑而已,本劇最大的立足點還是這群年輕人身上。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偉人都有誤解,總覺得他們高高在上,或是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他們也只是一群懷揣理想的普通人,而之所以他們能夠成功,最大的一點便是他們有理想。

所以,在《恰同學少年》中,朝氣活力中包含著濃濃的理想信念,於是,在污濁不堪的現實中,他們就好似一盞盞明燈,為精神的探尋指路。

相對於現在動輒就是七八十集的電視劇來說,這部《恰同學少年》只有二十三集,但是,每一集都是一種能量的聚合,讓人看得欲罷不能。

比起其他紅色劇,《恰同學少年》是生動的,比起其他偶像劇,《恰同學少年》是具有開創意義的,空前倒是談不上,但至少到現在,還是處於絕後的階段。

當然,那首頗具古風的片尾曲也算是加分項

天穹高高鴻雁飛,書院深深松竹茂,曉霧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風雨驟。詠長夜,攀北斗,蝶戀花,夢難求。書翻千秋史,談盡古今愁。

3

從2007年到2019年,12年的時間,《恰同學少年》依舊具有很深的影響,而現在,在同類型題材上,幾乎還沒有可以超越它的電視劇出現,讓人心裡著實焦急。

《恰同學少年》屬於理想主義的電視劇,可是,在現在注重實用以及現實的電視劇市場,那些製作人更願意從電視劇中傳達一種社會的焦慮,畢竟,這種焦慮經過加工便能轉嫁給受眾。

受眾很現實,對於理想主義的東西,往往覺得實用價值不大。

甚至,他們把這種電視劇中的現實焦慮延伸到了動畫市場,於是,焦慮不再是成人的概念。

《恰同學少年》中,關於理想,關於教育,關於成長,關於人生……它所反應出來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這部劇所有傳遞的東西也不僅僅是歌頌或是宣揚,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將某種早已喪失的活力灌輸給受眾。

每一集裡面,我們都可以感知到勃勃生氣,那個年代很亂,但是,那個年代,依舊存在著生機,向上的生機,而我們這個年代,很安穩,可是,卻失去了那種生機。

從電視劇行業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少了生機,少了向上的活力,這是很可怕的。

猛然想起《恰同學少年》中的那個場景,一群學生迎著朝日朗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但願,我們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做到: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戶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dVSMmwB8g2yegNDuz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