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媽媽校長」:用工資修教室、助學生,去世捐積蓄、獻遺體

2020-02-04     教育思享

她終生未婚,撿破爛辦學校,以學校為家,將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既當校長又當媽,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成為了當地百姓心中一座精神豐碑。

她叫劉美賢,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的一名鄉村教師。

1984年,劉美賢被聘為白大路民辦小學教師。而在那個年代,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狀況都不太好,而白大路民辦小學更差,只有三間土坯房,一間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其餘的兩間便是教室。在當時的教育條件下,劉美賢堅持教學,常常熬夜、批改作業、備課,以及自學,睏了就在辦公室凳子上支塊木板睡一會兒。

1991年,劉美賢成為白大路民辦小學的校長,只是她這個校長沒有現今一些校長的風光。不僅沒有,而且還遇到了很多困難和麻煩;學校原來的三間土房透風漏雨,但是當時的經濟狀況都不好。為了節約資金,她自己冒著暑熱脫土坯、砌牆、抹灰,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學習環境。

「當時,她一個月工資40多塊錢,按說生活有保障,可她的工資基本都花在修教室和資助學生身上了,她自己省吃儉用,天天吃土豆、雜糧充飢,衣服破了補補接著穿,日子過得像苦行僧。」

劉美賢的生前好友鄔麗,回憶著說道。然而,事實上比這個還要苦,在修教室、助學上,劉美賢把工資花光了,就在周末去收酒瓶、破爛掙錢,誰能想到,她會是一所小學的校長,但是她的確是,她沒有任何架子。

而劉美賢身為老師,從來沒有放棄任何一位「差生」,幾乎每天都為成績差的學生補課,輔導作業。哪怕天黑,她會提著馬燈,翻越山嶺送孩子回家。如果遇到特殊天氣,她也會把離家遠的孩子留在學校住。更讓人感動的是在那個年代,衛生條件差,孩子們身上有虱子,她就為他們洗衣服,甚至做飯。作為老師,她所做的一切,想得最多的不是會承擔什麼責任,而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她待學生,就像親媽一樣!」白大路村村民回憶說道。

然而讓人惋惜的是,這位在鄉村教師崗位堅守一輩子的老教師,卻因為患肝癌早早去世,年僅54歲。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人生似乎太短暫,但是她卻活出了質量和深度。

去世前一周,劉美賢還拿出僅剩的1萬元積蓄,捐給了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納章街道竹園小學的貧困學生,而且她還親自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成為準格爾旗第一位捐獻遺體的人,希望能留作醫學研究,造福後來的人。

劉美賢早早地離開人世是遺憾,但是她的精神卻感染了很多人,雖然終生未婚,但是資助了12歲的郭艷麗到高中畢業。後來,將她認作乾女兒,她的精神一代代傳了下去。

「姥姥是我最敬佩的人,教師這個職業雖然平凡,但是非常偉大。」

2019年底,15歲的郭新星是郭艷麗的女兒,她主動報名去雲南曲靖市的貧困地區支教,她受到「姥姥」的言傳身教,也熱愛公益,夢想長大後也能成為一名教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l0FXABgx9BqZZIas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