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伯奢救了曹操並款待他,卻被曹操所殺,難道是真相嗎?【閒話三國】五

2020-06-0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呂伯奢救了曹操並款待他,卻被曹操所殺,難道是真相嗎?【閒話三國】五

閒 話 三 國 (五)

作者:晴耕雨讀弄菜叟

寫在前面的話

弄菜叟,本為一社會主義新菜農,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擁護黨的領導,響應國家號召,勤勞善良,簡樸隨和,以種菜為生。淫雨霏霏之季,喜讀書以圖變化農民氣質;疲憊不堪之時,好遐思以期謀得幸福人生。看糞坑之蛆涌兮,哀蒼生之如是;觀田野之蔥翠兮,欣生命之往復。慕臥龍同為耕夫兮,早定三分天下;愧年壽倍於武侯兮,晚聊閒話階前。玩笑碎語可博君一笑兮,休當正論;回思細品或觸心有痛兮,重整人生。霾疫塞天惶惶不可終日兮,以德風吹散;大道潤心涓涓不止朝暮兮,有清新煥然。儒釋道三教僅僅略知皮毛之豪端兮,非明心見性之輩;才識學多方淺陋且當痴人之夢語兮,請諸君心態放寬。抱拳拱手遙問諸君,有應:好!舉杯對酒隔空相碰,回聲:干!

曹操其人

《三國演義》第四回,講了曹操的兩個事件:刺殺董卓和殺害呂伯奢一家。弄菜叟先將其他史書文獻的記載公布如下,先打個補丁,對於我們了解曹操的為人很有必要,也會讓我們觀人的心態更平和些,不至於莽然妄下定論。

《三國志》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三個資料:

1、《三國志 武帝紀》:「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董卓上表推薦曹操為驍騎校尉,想和他共同商議大事。曹操便改名換姓,從小路向東逃回家鄉。出了虎牢關,路過中牟縣時,被亭長所懷疑,將他捉送到縣裡,縣中有人暗中認出了他,為他求情才得以釋放。

《三國志》沒記載曹操到過成皋的呂伯奢家並殺其全家之事。也沒記載中牟縣令叫陳宮。

刺殺董卓一事,《三國志》里沒有記載,說明絕無此事,否則這種彰顯曹操正面形象的事情,魏國的史官不會漏掉不寫。

《魏書》

2、《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曹操認為董卓最終一定會敗亡,就不想乾了,逃回老家。一行幾個人騎馬路過成皋的呂伯奢家,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注意:不是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到訪時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親手殺了數人。

《魏書》記載了曹操殺呂伯奢家人但沒殺呂伯奢,殺人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搶劫曹操。這裡也沒有陳宮。

《世語》

3、《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外出不在,呂伯奢的五個兒子以賓主之禮接待曹操,曹操覺得自己違背了董卓的命令,而呂家對自己太過好了,反而懷疑他們要害自己,拿劍在當天晚上殺了八人後離開。

《世語》是一部小說集不是史書,記載曹操殺呂伯奢家人但沒殺呂伯奢,殺人原因是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圖謀加害自己。這裡也沒有陳宮。

另有《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曹操聽到鍋碗瓢盆的聲音(沒說是刀具聲,也有網友認為此為作者孫盛推測或故意詆毀曹操),以為他們想害自己,就在夜裡把他們殺了,隨即「悽愴」(注意說話時的心情)地說:「但願是我對不起別人,而不是別人對不起我!」然後離開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網上多翻譯為:很無奈悲傷地說:「寧願我對不起別人,不讓別人對不起我。」

「但願是我對不起別人,而不是別人對不起我!」此為弄菜叟的翻譯。曹操為什麼「悽愴」?一個在逃犯的心理是時時提防處處警覺,曹操是懷疑老朋友一家人想害自己因而殺其全家。如果呂伯奢真的想加害曹操,那麼就不是我曹操對不起別人,是他先對不起我,我為了保全性命更圖大計只好殺之。但是另一個「真我」又不情願承認老朋友當真有加害自己之心,他的內心也很掙扎,萬一老朋友沒有害我之意呢,於是悲涼地說:「但願是我殺錯了人,而不是他們想害我。如果真是我殺錯了,就讓我來背負這個惡名吧。」從後來曹操用兵使詐又毫不掩飾地告訴對方的坦率來看,曹操是一個敢想敢幹敢於承擔的人,他有自己的志向,也不在意別人怎麼認為他。而拒絕董卓逃亡之時,曹操還是一個滿懷愛國激情的熱血青年,在嚴格執法一心為民的過程中,屢受排擠,多次遷官異地,就是因為太過剛直不被權勢階層所待見。至於後來曹操表現出惡的一面,是環境誘發逼迫出來的,至少在還沒有具備充分的話語權與指揮權之前,他的心境還是善的一面在做主。這是弄菜叟的理解。

《孫盛雜記》

《孫盛雜記》里沒提曹操身邊還有其他人,也沒有陳宮。那麼「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是曹操自言自語,是誰聽到了這句話,是誰看到了曹操悽愴的表情,沒有記載。弄菜叟也同意可能是孫盛自己的想像,如果真是如此,孫盛就太坑人了。

《三國演義》:曹操身邊多了個陳宮,曹操不但殺了呂伯奢全家又殺了呂伯奢本人。將「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演繹成了「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單就「曹操是否殺了呂伯奢及全家,並且,說沒說那句千古絕句」一事,古人就莫衷一是,難下定論。連個史實真相都了不可得,足見一切法都了不可得。說它有,它還沒有;說它沒有,它還有。所以呀,一切法都要在虛中求,當不得真的。

奸雄妙算如神 敏捷果敢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就「演義」說「演義」吧,眼下先以小說當真。

先說第一個故事:刺殺董卓。話說曹操從王允處得寶刀次日,佩寶刀去相府,「逕入」說明曹操為董卓紅人,已是隨便出人相府無人阻攔了。見董卓身邊有呂布侍奉,董卓問曹操為什麼來晚了,曹操說馬老了走的慢。此處毛批:「奸雄妙算如神。」意為:曹操早就為逃跑做打算了。董卓命呂布給曹操挑一匹西涼好馬。呂布出去,機會來了,「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此處毛批:「有鑒於伍孚之事也。」曹操吸取了伍孚的教訓,董卓力氣大,怕又被雙手摳住,所以沒敢輕舉妄動。毛宗崗先生認為丁管、伍孚的智慧不如曹操,曹操的忠不如丁管、伍孚。弄菜叟認為,如果以敢不敢繼續送死、無功而死來定義忠,似乎有點牽強。

董卓太胖,時間長就坐不住了,於是臉朝里躺下了。中國古禮:不能把後背對著別人,不禮貌。弄菜叟曾在美國動畫片《獅子王》里看到木法沙也對辛巴說了這句話:不要把後背給別人。木法沙是從安全的角度考慮的,後背對著別人容易被暗算。可見古人的智慧,禮貌里也暗含著安全防範意識。曹操「急掣寶刀在手」,一個「急」字,描畫出曹操的敏捷果敢。可惜還沒等刺呢,被董卓從鏡子裡看見了,立即轉回身問:你要幹什麼?這時候,趕巧,呂布也牽馬回來了,曹操嚇的,趕緊跪下說:「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此處毛批:「刺卓何必寶刀……獻刀之舉,未必不在曹操算中。」大有可能!有可能曹操考慮到董卓屢屢遇刺,他會內穿軟蝟甲之類的護身,所以不用寶刀扎不透;也有可能曹操事前為成功這個最好的結果做了最充分的準備的同時,兼為失敗做了最壞的打算,可見曹操做事考慮的周祥縝密。曹操也確實有這個智慧和能力,誰願意「出師未捷身先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條條大路通北京,何必死在一條道上呢!

董卓一見果然是寶刀,就讓呂布收了。曹操又解下刀鞘給呂布。此處毛批:「先拔刀,後解鞘,明明行刺。董卓愚莽,故不省得。」毛宗崗先生批的好!董卓這個吃貨,光長肉不長智慧,哪有獻刀不連刀鞘一起獻的,分明就是在行刺嘛,怎麼就覺察不出來呢!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一邊感謝一邊請求試騎。毛批:「妙。適未及試刀,今不得不急試馬。」弄菜叟不得不佩服,毛先生批得也妙,剛才沒來得及試刀,現在不得不急著試馬了,再不試馬,小命兒要沒了。也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手筆,把幾分鐘子虛烏有的故事描繪得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的,曹操的機警躍然紙上。董卓還真夠意思,立即給配了一套鞍轡,這一試騎,就一溜煙地出城東門,撒丫子去了。

呂布還是有點小聰明的,跟董卓說:「剛才曹操好像要行刺,被喝住了,才推說獻刀。」李儒也來了,一聽這話就說:「曹操在京城裡沒有家眷,現在派人去叫他來,如果他不遲疑就來了,便是獻刀,如果他推託不來,那一定是行刺,就可以逮捕他了。」結果獄卒去了很久才回來報告:「曹操沒回寓所,騎馬飛一樣出城東門,守門小兵問他,他說丞相派他辦緊急公事,飛走了。」李儒說:「曹操做賊心虛,瘋狂逃竄了,是行刺沒跑了。」董卓又大怒:「我對他這麼好,這麼重用他,他反而要害我!」於是畫影圖形全國通緝:抓到曹操獻給我賞一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董卓還沒到命絕之時,所以殺不成;曹操命大,還有未竟的事業,也不該死,都是天意。很好,各得其所。

亡命途中

第二個故事:亡命途中。曹操逃跑的目的地是譙郡,路過中牟縣時,被守關軍士抓住了,押到縣衙,曹操說:「我是客商,覆姓黃甫。」縣令端詳半天,沉吟半晌,才說:「我此前在洛陽求官時,曾經認得你是曹操,為什麼要隱姓埋名?先下大牢,明天押解到京城請賞。」夜裡,縣令讓親隨偷偷把曹操提到後院,問曹操:「我聽說丞相待你不薄,你因何自取其禍?」曹操說:「小麻雀怎麼會知道天鵝的遠大志向呢!你既然已經抓住我了,去請賞好了,何必多問!」此處毛批:「此縣令須以此言動之,奸雄眼力過人。」意思是:這個縣令必須用這種話來打動他,曹操的眼力過人看出來了。弄菜叟以為即便不是曹操,換哪個不傻的也得搏一把呀,命要緊吶,即便他不放了我,我也不能讓他小看我不是?縣令屏退左右人等,對曹操說:「你別小看我,我不是庸俗小吏,只是沒遇到明主罷了。」曹操說:「我祖宗歷代享受漢朝俸祿,如果不考慮報效國家,跟禽獸有什麼區別?我忍辱負重侍奉董卓,是想找機會幹掉他,為國除害罷了。現在事沒辦成,天意如此呀!」縣令問:「那您現在打算去哪?」曹操說:「我打算回老家,發矯詔,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興兵剷除董卓,這是我的心愿。」縣令聞聽此言,親自為曹操鬆綁,扶到上座,給曹操行禮,說:「您真是天下忠義之士啊!」弄菜叟有同感,曹操這個愛國熱血青年到此時還沒學壞呢,只是在後來的經歷中逐漸明白了:在這個混亂暴力的世界,想實現自己的抱負,沒有鐵的手腕即便想做好事也做不成,才逐漸變得狠戾了。有曹操心路歷程的恐怕不只曹操一人。

陳宮棄官

於是縣令陳宮棄官,跟隨曹操,當夜收拾路費,換了衣服,各背一口寶劍,一同騎馬回老家。狂奔了三天,到了一個叫成皋的地方,已經是傍晚時分(注意時間),曹操用馬鞭指著密林深處對陳宮說:「這地方有個人叫呂伯奢,是我父親的結義弟兄。我們就去他那問問家裡的消息,住一晚怎麼樣?」陳宮說:「那太好了。」二人入莊見呂伯奢,呂伯奢說:「我聽說朝廷全國通緝,抓你很急,你父親避難陳留去了。你是怎麼到這來的。」曹操講了一遍往事,說:「要不是陳縣令,我早已粉身碎骨了。」呂伯奢拜謝陳宮:「要不是您救了小侄兒,曹氏滅門了。您放心,今晚就在我家住了。」說完,就起身到內宅去了(呂伯奢兒子、家人為什麼不出來見客)。「良久乃出」(為什麼這麼長時間),「對陳宮說:『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從傍晚看見樹林深處,到進村,到拜見說話,到入內宅良久乃出,這陣子應該是天黑了吧,明知道家裡來的是通緝犯,還要趁天黑出去大老遠跑西村去買酒,好生奇怪哦,還害怕不被人知道嗎?)」說完了,「匆匆上驢而去(買個酒這麼急匆匆地幹嘛呀)。」「操與宮坐久(坐了這麼長時間,父親出門了,兒子還不露面出來陪客,太奇怪了),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這就是古人的待客之道嗎?)。」「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此處毛批:「微獨操疑之,讀書者至此亦深疑之。」非但曹操疑心重,毛宗崗先生也「深疑」了,我們這樣沒長心的人看到這兒,也「深疑」了:曹父的結義兄弟應該一定也是懂得禮數的人,怎麼是這般待客呢?兒子、家人不出面讓客人冷坐,自己卻在後院磨刀,老爸熱情到天黑騎驢去大老遠的西村買酒,真是太奇葩了吧!如果說呂伯奢真不會待客,有點看不起人的意思,曹父也是做過官的文化人,他這麼交情深厚的朋友,也當是知書達理之人,所以呂伯奢不會待客這種可能性小到可以排除,如果排除呂伯奢不會待客的可能性,那就只能是呂伯奢另有所圖。

二人喵兒悄兒地潛入後院,只聽有人說:「縛而殺之,何如?(後文交待廚下有一隻綁著的豬,弄菜叟就很疑惑:那豬都已經綁完了,怎麼還這麼問呢?這一問也堪稱千古一問了,這一問豈不是太多餘了嗎?這讓哪個在逃犯聽了不害怕呀)」曹操說:「真懷疑對了,現在如果不先下手,必定被他們擒獲。」於是和陳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這不扯蛋呢麼!磨刀聲都能聽見,綁豬時豬不叫嗎?這豬這麼乖乖地聽任人綁?弄菜叟生長在農村,可是看過抓豬的,那豬不掙扎嚎叫到全村人都聽見,實屬罕見!)。」

陳宮說:「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這會子埋怨曹操多心誤殺好人了,曹操懷疑的時候為什麼不阻止再仔細觀察觀察,卻和曹操一起殺呢?「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可見西村有多遠),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兩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曹操說:「戴罪之人,不敢久住。」呂伯奢說:「我已吩咐家人宰豬招待了(買酒都先打招呼了,宰豬之事怎麼不跟買酒一併打個招呼呢?此處毛批呂伯奢殺豬待客太奢侈了。弄菜叟覺得好像真有點過了,怎麼對在逃犯的心理一點都沒體諒呢,他倆就想吃頓飽飯睡個安穩覺而已,黑天瞎火的,你那麼大張旗鼓的張羅為了哪般呢?把人都嚇毛了。),賢侄、使君還怕住一宿嗎?快跟我回去(媽呀!誰知道你這是不是緩兵之計呀!你這工夫是不是到西村安排人快馬去縣裡告密去了?先把我們灌醉了,拖延到後半夜官兵來了我們被瓮中捉鱉了怎麼辦!)」。曹操不聽,打馬便走,沒走幾步,忽然拔劍又回來了,叫呂伯奢說:「此來者何人?」呂伯奢回頭看時,被曹操殺了。陳宮大驚:「剛才是誤殺,你現在這是幹什麼?」曹操說:「呂伯奢到家一看死了這麼多人,怎麼會善罷甘休?如果帶著很多人來追趕我們,必遭其禍呀。」陳宮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無語了。「當夜行數里,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既然大半夜的住客店都很容易又很安全,到呂伯奢家惹那麻煩幹啥?)。」喂飽了馬,曹操先睡了,陳宮想殺了曹操,但又轉念認為殺他不義,不如跟他分道揚鑣。不等天亮陳宮就自己投東郡去了。曹操睡一覺醒後,不見了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此處用個「疑」字,到底曹操內心是不是不仁,恐怕只有天知地知曹操本人知;到底呂伯奢是真心待客熱情過火,還是跑到西村安排人到縣裡告密去了,也恐怕只有天知地知呂伯奢本人知)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留。」就連夜到陳留找老爸去了。

這兩則故事看過去,對曹操其人有些許了解否?也許曹操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漏網一人心狠手辣,也許曹操千古奇冤比竇娥還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不過如果家裡來了在逃犯,請記住:千萬別熱情過火,讓通緝犯誤會會招來滅門之禍。

來源:壹生圓(ID:ysy222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_d4kXIBnkjnB-0z-h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