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點刀費」被患方舉報,網友這次意見一邊倒

2019-09-23     阿旺說牙

為什麼外科醫生情願冒風險「飛刀」,也不願意依照「規定」合法合理的會診呢?

山西省洪洞縣人民醫院醫生手術室收萬元「紅包」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後,網友關於此事的討論仍在繼續。

現在大家已經都知道此事原委了,原來這錢並非是所謂「紅包」,而是給北京某三甲醫院專家的專家費,只不過醫院並未提供收據。

據說,視頻曝出後,當地衛生部門已經介入,幫忙收錢轉交的縣醫院王主任已經被停職接受調查了。但公眾的輿論卻一邊倒的站在了醫生這邊。

「新浪新聞」關於此事的微博下一位網友如此評論:

生病了要專家看,還不想去遠地,叫專家從北京過來,這就等於你請的私人醫生啊,你不給錢誰給?專家來回不要路費啊?做手術不要工時費啊?

另一位網友反問:

患者家屬認為縣醫院大夫水平不高,請縣醫院聯繫北京專家來做手術,然後給專家一萬勞務費,怎麼就不行了?

上述觀點代表著大多數網友的看法。醫生們怎麼看這事呢?

微博認證為「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執業醫師的「最後一支去甲腎上腺素」認為這是一個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魔術牙醫徐勇剛」則欣慰於網民的理智已經完全超越了五六年前的浮躁和易受煽動,能夠明白在優質醫療資源緊缺環境下,扣帽子式地解讀涉醫事件,必將造就更低效劣質的就醫環境和體驗,醫生一旦想避險,所有患者都面臨災難。

「CY郝希純醫生」在認可外院來手術的醫生理應得到報酬的同時,也指出患者直接把錢給來開刀的醫生這種做法不合規,支付方式出了問題。

對於醫生應該如何「正確的飛刀」,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也向「醫學界」談了他的觀點。

張強醫生稱,看了這個新聞後,他的感想是:第一,基層醫療水平還比較薄弱,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非常大;第二,在過去多點執業政策或法律法規不健全情況下, 醫生走穴一方面能夠緩解基層醫院技術方面的不足,方便一部分患者,但同時也帶來一些法律風險。

在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推出之前,2005年,當時的衛生部出台過一個《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醫師未經所在醫療機構批准,不得擅自外出會診。」醫療機構需要邀請其它醫療機構醫師會診時,經治科室向患者說明會診、費用等情況,徵得患者同意後,報本單位義務管理部門批准,向會診醫療機構發出書面會診邀請函,接到會診邀請的醫療機構,在不影響本單位正常業務工作和醫療安全前提下,應當及時安排醫師外出會診。

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出台後,醫生在當地如果辦理了多點執業,就不需要再遵循《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的相關規定。

因此,張強認為,此事件中有幾點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第一,洪洞縣人民醫院有沒有遵循《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發出正式會診邀請函;第二,如果發過會診單,會診費應該支付給會診單位醫療機構;第三,會診醫生有沒有在當地辦理多點執業。

張強醫生表示,這件事背後,暴露出了我國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弊病,也反映了一些醫療機構和個人需要加強法制學習,同時,醫師多點執業及會診制度,如何在實踐中真正得到落實,把優質醫療資源盤活,使之服務到基層患者,需要整個社會去推動。

在洪洞縣人民醫院這件事上,從醫療結果看是醫患雙贏,最終卻導致了「雙輸」:醫生受處分,患者落罵名。

雖然有法律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外科醫生「飛刀」現象在中國很普遍。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前任主委郭樹忠教授曾撰文《我實際上不喜歡「飛刀」》,談論這一現象。

郭樹忠教授在文中稱,自己偶爾也飛刀,很了解外科醫生「飛刀」這種中國獨有現象。「飛刀」在中國很普遍,相當數量的「飛刀」醫生所在醫院並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沒有合法審批手續,多數是醫院領導或科室主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中國外科醫生「飛刀」有很多缺陷:首先,醫生對患者不了解,醫護之間缺乏深入細緻溝通,潛在風險很大;其次,環境陌生,和手術團隊之間不熟悉,會增加手術風險;最後,術後併發症處理及隨訪困難。

鑒於上述原因,郭樹忠教授稱除非特殊的會診病例或者教學示教手術,他是不願意利用業餘時間去飛刀的。

但他同時也指出,中國的醫療管理體制過於僵化,多點執業政策實際執行不到位,院長和科主任一般會反對醫生們在同一座城市多點執業,於是乎,飛往外地做手術便成了外科醫生的常態「多點執業」模式。

讓人費解的是,《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已經執行十幾年了,在多點執業落實不到位情況下,為什麼外科醫生情願冒風險「飛刀」,也不願意依照「規定」合法合理的會診呢?不解決這背後的問題,醫患是「雙贏」還是「雙輸」,真的難以預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_7gYG0BJleJMoPMgk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