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大城市居住條件艱苦這件事,北上廣應該比不過日本人。
東京人買房子最多的選擇是30~60㎡的公寓(相當於國內的套內面積30~60㎡)。
即使買得起獨棟的房子,占地也非常狹小,兩層面積加起來可能只有60㎡。
小戶型怎麼住不會覺得擠?日本人對此相當有新心得。
房子可以小,衛生間不能小!
日本獨居戶的比例為32.5%,而且土地資源緊張,小公寓十分盛行。
硬裝基本都是模塊化設計,簡潔到千篇一律,可選擇性很小。
但是!儘管居住面積不大,日本人卻捨得在衛浴空間下血本!
這間套內40.81㎡的一居室,衛浴空間加在一起有近7㎡。
這手筆放在國內開發商絕對算浪費了。
圖源:mirai-toshi
日本無論房子有多小,廁所、浴室、洗面室三間絕對是嚴格分開的。
最基本6㎡的乾濕分離衛生間是不會少的。
獨立廁所
日本有獨特的沐浴文化,認為洗澡是洗去污穢,而上廁所是污穢之事,兩件事不能放到一起做。
所以,馬桶要單獨一間。
出發點我們不評價,但這麼做確實解決了實用和衛生兩大問題:
洗澡和上廁所可以同時進行,家庭成員多的時候尤其有用;
馬桶不會總是濕漉漉的,減輕了主婦的打掃壓力。
馬桶間標配馬桶、衛洗麗(智能馬桶蓋)、小型洗手台、小型鏡櫃。
空間特別極限的時候,可能洗手台也放不下,怎麼辦?
日本人發明了自帶洗手池的馬桶。
這種馬桶水箱的進水和排水是分開的。
打開水龍頭,用乾淨的水洗手,污水流到水箱暫存,之後用來沖馬桶,這樣有利於節水。
當然,這種設計是極限條件下的無奈之舉,伸過去洗手的動作是非常不舒服的。
獨立浴室
比較講究的浴室使用整體衛浴,不貼瓷磚。
地面和牆面都覆蓋SMC塑料,這種材質普遍用在飛機高鐵的內部。
SMC導熱慢,光腳踩不覺得冷;防水防污,不容易掛髒。
浴缸、花灑、鏡子、欄杆全都是配套做好的。
地漏會設計在浴缸旁邊,而不是浴缸底下。
為了地面視覺上平整美觀,地漏帶有大蓋板。
打開蓋板,裡面是過濾器,用來收集頭髮。
日本人習慣坐著洗澡,浴室里都放一個小凳子。
淋浴頭可以調節高度,坐著洗的時候就拉下來。
比較高級的淋浴器,會自帶坐凳,還有兩臂。
兩臂可以旋轉,上面有出水口。
有的老人轉身不方便,兩臂可以沖洗身體側面,非常人性化。
圖源:住范兒自攝
獨立洗面室
洗面室一般挨著浴室門外。
日本人不會在浴室里換衣服,習慣在浴室外面換好。
所以有的洗面室,也是換衣間,有臨時收納髒衣服的地方。
從換衣間去浴室的門上,會做一根橫杆,用來搭擦身毛巾。
洗面盆的龍頭,都是抽拉龍頭。
方便洗頭,方便沖洗面盆。
面盆安裝龍頭的地方,有的是斜坡式的。
這裡就不會積水發黃,減少了衛生死角。
圖源:住范兒自攝
洗衣機墊高
日本人的洗衣機通常放在洗面室,有條件會設置單獨的洗衣房。
早些年,日本除了浴室鋪瓷磚,其他地面全是木地板,洗衣機也要放在木地板上。
甚至有的家庭,把洗衣機安裝在柜子里。
為了防止水泡了地板/柜子,日本人會把洗衣機墊高。
墊高洗衣機用一種方形底座,帶有下水口。
四邊高,可以盛水,防止下水口返水弄髒地板。
直到上排水的滾筒洗衣機普及,這種墊高底座才漸漸少了。
在浴室晾衣服
日本人晴天用陽台晾衣服,陰雨天把衣服掛在浴室。
浴缸上面裝晾衣杆,開浴霸暖風,把衣服吹乾。
松下等日本品牌的浴霸,有專門的烘乾模式。
部分家庭會用洗烘一體機,很少用獨立的烘乾機。
下沉式玄關
日本家庭進門的一小塊區域,是下沉式的,比室內地面低10厘米左右。
玄關鋪瓷磚,室內鋪木地板。
日本人回家先在這裡換鞋。
鞋底的塵土只留在門口,不會帶進室內。
室內地板更容易打掃乾淨,小孩就可以光腳在家跑。
而且,地板高差形成一個台階,正好坐在上面換鞋,不用另外的換鞋凳。
日本父母教育小孩,回家脫鞋以後要把鞋擺好,鞋尖朝外,這樣明天能很快穿好鞋出門。
國內推薦做法
我國基本都是高層住宅,層高不到3米,已經非常緊張了,很難再把地板整體抬高10厘米,只為了門口一小塊做下沉。
我們在玄關鋪瓷磚,室內鋪地板,利用瓷磚和地板的高差,通常能做出1~2厘米的玄關下沉效果。
瓷磚和地板之間,用銅扣條收邊。
地板面比瓷磚面略高1~2厘米,也能起到隔絕灰塵進屋的作用。
不過,鋪地板通常要額外墊高,做地面找平多花一些水泥錢。
有一位機智的屋主,用仿瓷磚圖案的地板革代替瓷磚。
地板革鋪在地上幾乎沒有厚度,省去了墊高地板的麻煩。
而且最終效果也很漂亮。
圖源:住范兒粉絲
提醒,如果家有老人,不建議做地面高差,會造成老人行走障礙。
LDK設計
日本人買房子都不說幾室幾廳,直接說「幾LDK」。
「幾」就是幾間房,「LDK」就指餐廚起居一體的大空間。
圖源:chintai
開放式廚房
我的態度一直是支持做開放式廚房的。
只要自己的生活習慣、房屋的客觀條件、燃氣公司的規定允許,那最好是做開放式廚房。
油煙問題可以用大吸力油煙機或者集成灶解決。
越是小戶型越需要開放式廚房:
開放式廚房可以讓小戶型看起來變大;
廚房用著也比原本憋憋屈屈的要舒服得多;
採光也會變好,尤其是單面採光的戶型,廚房原本沒有窗戶,現在可以和起居室一起共享大落地窗。
舉例住范兒客戶張小姐的家,就是廚房-餐廳-客廳的空間連為一體。
圖源:住范兒自製
整個LDK空間不到20㎡,但是看起來很寬敞,視覺舒服。
而且動線非常流暢。
圖源:住范兒自攝
多用燃氣灶
日本人的燃氣灶也和我們不同,他們習慣用三眼灶甚至四眼灶。
因為日本人的烹飪方式,習慣用不同的鍋做不同的菜,需要多個鍋同時工作。
日本菜量小,鍋也小,類似日本主婦最常用的雪平鍋,三四個鍋也能擺得開。
三眼灶的中間灶眼通常小一號,專門給小型熱水壺用,架上去不會掉。
大多數燃氣灶底下帶小型烤箱,用來烤魚、烤肉、烤蔬菜特別快。
日本做燃氣灶的主要是林內和能率兩個品牌,但他們的燃氣灶並不出口中國,國內購買需要海淘或者代購。
客廳旁邊可分可合的房間
日本客廳旁邊會有一間「可分可合」的房間。
房間用移門隔開,而不是實牆:
移門打開時,房間和LDK融為一體;
移門關閉時,成為一間獨立的房間。
需要臨時的書房或客房,或者家庭成員變動需要額外的臥室,這個房間都是一種巧妙的解決辦法。
其實這樣設計,本意還是增加採光,讓LDK起居空間更明亮。
也有的日本一居室,把臥室布置在唯一的採光面。
圖源:http://mirai-toshi
白天臥室的光線照進客廳,晚上又有獨立的睡眠空間。
我國的大開間戶型可以借鑑,隔斷建議細框玻璃+窗簾,省錢且好看。
臥室不採光
依然是採光問題,日本大多數公寓的臥室,窗戶不朝室外,而是朝向公共走廊一側。
開窗開得比較高,為了保證隱私,必須用磨砂玻璃。
圖源:rehouse
有的戶型,臥室甚至沒有窗戶。
因為單面採光,必須要有取捨,日本人就選擇了把臥室的採光讓步給LDK。
因為白天全家人都待在LDK,晚上睡覺才回臥室。
這樣一來,臥室白天的採光就不那麼重要了。
每個房間都有通風采光肯定最好,但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取捨。
日本主婦的收納
分餐制和冰箱收納
日本的分餐行為叫pre-meal,把食材提前處理成半成品,然後分成一頓飯的量,每次從冰箱取一份。
每周集中一個時間段備菜,平時的做飯效率就很高。
圖源:instagram
為了防止半成品食材串味:
半成品食物要用保鮮盒密封,上下疊放,節省空間;
不透明的盒子要貼上標籤,提醒自己裡面有什麼食物。
做好這兩件事,就掌握了冰箱收納的訣竅。
用統一的收納盒
日本人不管用收納盒/收納筐/收納架,就一個原則:統一。
這樣視覺上是舒適的,小房間一定要減少視覺干擾。
內嵌步入式衣櫃
日本傳統的衣櫃叫「押入」,是嵌進牆裡的一塊空間。
傳統押入的深度是90cm,現代衣櫃深度只需要60cm(太深了不便於拿取),這樣就多出來了30cm空間。
於是日本人獲得了一個半步入式的衣櫥。
雖然30cm只有一塊廚衛地磚的寬度,但是大件物品就能收納了,比如行李箱、吸塵器、掛式熨斗。
開發商通常給一個全空的衣櫥空間。
內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隔斷。
工具分體收納
日本家務工具設計成分體式,一根杆子可以接各種頭部配件。
每種掃把頭對應不同情況的清掃,用時間久損耗了,換個頭就行。
工具分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長度變小,方便收納。
衛生間門背後,就是一個絕佳的收納空間。
圖源:住范兒自攝
有條件的,推薦定製一個家務櫃。
在櫃門背面用掛鉤,把工具收納在柜子里,櫃門關上眼不見為凈。
回過頭看,日本人堅持這麼一絲不苟的生活,到底還是房子小的鍋啊!
評論徵集更多的小戶型建議,適合咱們中國人家的居住點子,快來分享~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實用家居/裝修相關的精彩內容,點擊頭像馬上關注我,讓我幫你將複雜的事簡單化,讓你的家變得更美更舒適。
【註:本篇文章是住范兒原創,抄襲侵權者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