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學生的「悟性」是教育的重任

2019-05-24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培育學生的「悟性」是教育的重任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慨:坐在同一間教室里,聽同一位老師的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差距咋就這麼大呢?這裡面有智力因素問題,也有非智力因素,但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悟性」。悟性是一種超常的直覺,是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主要有五種表現形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去偽存真、心有靈犀、未卜先知。

人的學習有三種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種不同境界的學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性認識獲得的是「知」;理性認識獲得的是「真」,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悟性階段獲得的是「通」,即博古通今、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和心有靈犀一點通、一通百通等,「通」才是學習的最高追求。

就學習者而言,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僅僅是知其然。有少部分學習者可以進入到理性階段,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極少數的學習者能夠進入到悟性階段,不僅知其所以然,還知其超然。這是一種全新的境界,在這個階段獲得的是智慧,是汗水浸潤的靈感。縱觀古今中外,傑出人物都進入到了讀書學習的悟性境界,達到了一通百通、超然自得的狀態。

教育的責任是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學校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使更多的學習者從知其然轉入知其所以然,進而達到知其超然的境界。到了這個階段,簡單的文字符號就有了生命力,天地萬物就有了情趣靈性。

那麼,如何培育學生的悟性呢?

第一,博學強記,善於積累,這是悟性賴以生成的基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沒有豐厚的知識積累,悟性就是無源之水。積累的方法主要是多讀、多看、多聽。要仔細觀察生活中不同類型的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的語言特徵,留心其遣詞用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注意感受人們日常交際濃濃的生活味,聽出言外之意,聽懂話中之話,聽出味道,聽出情趣。日積月累,定有助於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讀得多了,見得多了,聽得多了,視野必然開闊,思想自然靈活。

第二,觸景生情,用心體驗,這是悟性賴以生成的關鍵。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即使同班同學,未來發展及成就也是不同的。李吉林老師根據物激情、情發辭、辭促思的相互作用與聯動關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意的驅動下,學生的想像、思維得以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悟性是從實踐、體驗、挫折、閱歷中生長出來的。牛頓因蘋果落地而得出萬有引力定律,魯班為齒草所傷而發明鋸條。

第三,勤於觀察,大膽質疑,這是悟性賴以生成的重點。問題始於觀察,沒有對事物的觀察,就不可能提出問題。觀察得越仔細,提出的問題就越多。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問題就會由淺入深。問題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要讓學生大膽地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層次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聯想得越廣泛,產生的問題就越多,思考得越細緻,發現的問題就越深刻。

第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是悟性賴以生成的核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維能力包括兩大方面,一個是反應能力,一個是思維方法。反應能力是指思維反應的速度,反應快不快。思維方法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又包括對比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類比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一個學生會不會學習,能不能取得好成績,就看思維能力強不強。

教學要創造條件並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思考問題,從定量分析中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從量變的積累中把握髮展的本質,整體、動態地分析事物,近看其姿,遠看其勢,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提出一點與眾不同的見解,把一些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概括,把抽象的概念、定義形象化、具體化。

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和敏捷性。要讓學生能分析、會歸納,能比較、會鑑別,能抽象、會概括,能領會、會發揮,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把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使之成為系統而完整的知識,進而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掌握知識的規律和規律性知識。(闞兆成/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PDSGWwBmyVoG_1ZcdS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