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甄嬛傳》讓我欲罷不能,雖然比不了看過130遍的大神,但我對《甄嬛傳》的熱愛也絲毫不弱。
捨不得快進,生怕錯過什麼精彩的場面,或者漏聽一句經典的台詞。那種激動又悸動的心情,古典文言的唯美詩意、扣人心弦的情愛糾葛、耐人尋味的世事無常...
女性的痴情叫人心疼不舍,但她們不擇手段的爭寵過程,也令人不寒而慄。在男人的絕情與多情背後,《甄嬛傳》絕對詳細的闡述了女性角色在深宮中的絕對悲情。
後宮女子的愛恨情仇
歷史,通常寫的是一群男子權力的鬥爭。而功勳彪炳的帝王身後的女子,其實隱藏了更多精巧細緻的情節,是女性所獨有的,這場以愛為名的鬥爭,是那麼精采卻又殘酷。
為了爭奪榮華富貴,也或許為了那並不存在的愛情,後宮中無數貌美如花的女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將美麗和青春都耗費在這場永無止境的鬥爭。
其實,甄嬛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女孩子,她這一生的悲劇,就是從入宮的那天開始。
她在那長達十多年的後宮浮沉歷練中,不斷訴說著女人為何能從純真轉而為手段狠辣、心思複雜、麻木不仁、睚眥必報的深宮女子必經之路。
原著《後宮甄嬛傳》枝微末節講述的是女子的情情愛愛,更多的是後宮數不清的、女人如何為難女人的種種手段。
電視劇版則是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後宮之主的故事。它能很好的彌補小說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可以讓女演員加以發揮演技,將王權社會裡面女性追求愛情、理想,對照現實中掙扎著生存與生活目標,進行相當立體的剖析。
後宮中的女人之陰毒,或者手法之複雜,絕對不比皇上遜色,也不免為之感到戰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甄嬛傳》中有一個片段:秀女入選之後,穿著清朝官宦人家千金必備的花盆底小鞋,甄嬛緩緩地由那從皇宮駛回家門的小馬車上踏足而下。
電視劇拍得頗有藝術感,畫面雖說僅只有數秒鐘,卻有股格外特殊的意境。
華貴的紅木凳子擁有鑲金的福祿雲紋,象徵著入宮的步步高升與富貴。也同樣暗示著後宮便是女子踏向更高門檻的階梯,官場榮耀也反映著自家女兒如何在宮闈呼風喚雨的能耐。
甄嬛是甄家長女,電視劇版少了小說中的大哥和小妹,雖說僅保留了一個同母妹妹,甄嬛不得不去參加選秀,她所嘗受的苦難經驗,也是為了父親身為漢軍旗之一的家族使命感。
不過,甄嬛入宮時僅有十七歲,正是少女情竇初開的年華,滿心俱是對愛情的嚮往。
流瀲紫筆下的甄嬛,蕙質蘭心,聰穎無雙,但她卻在後宮尋找太過奢侈的真愛。原本打定主義避世以求自保的她,在確定與皇上四郎之間的愛情之後,決定在風雲詭譎的後宮中守護這段得來不易的感情。
但華妃的勢力虎視眈眈,一起入宮的好友眉莊、陵容,和足智多謀的甄嬛該如何在愛情、友情中取得平衡,並獲得皇上的關愛,只因那是唯一可以憑藉在後宮中立足的條件。
所以片尾主題曲唱的是溫庭筠的《菩薩蠻》,再貼切不過。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甄嬛傳》儘管步調緩慢,亦沒什麼戲劇性的轉折,春夏秋冬、年復一年淡淡地在後宮變換流逝,看似不慍不火的氣氛,其實內地里暗潮洶湧、紛爭一觸即發,仿佛冰山下的火種,看不見的威脅更恐怖。
女性的一顰一笑、淚眼婆娑皆是宮闈心計,根本不需要任何拍攝技巧、配樂加持,足以令觀眾如痴如醉。
加上鄭小龍導演對故事的完美掌握、演員對人物的精闢詮釋,原作者流瀲紫的細膩鋪陳,造就一出精采絕倫的好戲,真實呈現後宮女子的愛恨情仇。
講究的「硬體」和「軟體」
其實一看便知,《甄嬛傳》的拍攝成本相當高,場景之華麗、服裝之考究,都讓人目不暇給。
恰如其分的髮型、髮髻、步搖、發簪、耳環、項鍊、手環、衣服、鞋子、手巾、扇子、手環等。
還有從甄嬛不同時期的扮相,便能看出劇組的用心,剛進宮的清麗脫俗、獲得皇上榮寵的嬌艷柔美,到遭受喪子之痛的楚楚可憐、重新振作起來的光彩自信...
嬪妃小主的住所里,不論是湯婆子、炭火、轎瓶、鮮花、椅墊、被褥香枕、棋琴書畫、筆墨硯台、香爐、窗欞、杯碗壺盤、點心、茶、菜肴等,看來都精心選擇過,頗為舒心。還有小主們樂器競技、歌舞表演驚鴻舞、滑冰美技冰嬉,或用古詞古詩改編插曲,文化內涵也十足。
情節很令人神往,諸多女角分外順眼,緊湊而精彩紛呈的拍攝手法,仿佛螢屏跟著閃耀,畫面相當精緻。
猶記得甄嬛當時許願的初衷,真的簡單而真摯:「我一願父母妹妹安康順遂,二願在宮中平安一世,了此殘生。」
劇中顯現的文化,是大量的清宮歷史記錄。
後宮生活中,嬪妃分九等品秩,其中進退禮數、升等廢黜,太醫院、欽天監、內務府、敬事房、慎刑司、血滴子,滿漢八旗、太后、親王、福晉、太子、阿哥、公主、太監、宮女…隨著小主們榮枯興衰,角色鮮明。
文武百官的帽子、頂戴、翎羽、補服圖示依官品衣服,繡有不同鳥獸。這一處也十分細節。
宗教在電視劇有適度的分量——佛教、道教兼具。甄嬛到甘露寺戴發修行,宮中有寶華殿,每逢重大節慶或不順遂,辦個法事,不論宮內或宮外,都適宜。劇中雍正為強身,延壽大啖金丹等都是歷代皇帝相信長生不老的「法寶」。
舉凡劇中角色的名字也是很有講究:
年世「蘭」、頌「芝」、孫「竹」息(孫姑姑)、菊「青」、崔「槿」汐、寶「鵲」、「鸝」妃...它們的隱喻與跟角色個性的契合,只能說作者流瀲紫是神,文學造詣太高了。小主們有的愛合歡,或夕顏,或梅、或荷、或百合、或菊或合歡。以花喻個性與心思,花園萬紫千紅,性格也姿態萬千。
角色的個性是非常的鮮明,像是華妃的嬌縱囂張,皇后的瑞莊得大體,沉貴人的氣度合宜等等。
不僅甄嬛亮眼,其他嬪妃也不容小覷,整部劇美到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
雋永的對白,精緻的服飾,吸引人的清宮帷史,這樣用心的作品怎會不好看!
寵與愛帶來的都是悲劇
一出叫好叫座的電視劇,必然要有一群性格鮮明的角色。
《甄嬛傳》之所以讓觀眾大呼過癮、廢寢忘食地投入其中,正因為劇中的人物太有魅力了。我想即使是看了再多遍《甄嬛傳》,還是無法掌握這些風情萬種、高深莫測、命運乖舛的女性角色們。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是甄嬛最初的心愿,可惜她嫁給一位無法專情的男人,或者說她進了最殘酷的帝王家。
後來她領悟到,唯有掌握皇上的心,自己才能在後宮立足。
「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看著性格處之淡然、怡然自得的甄嬛,一步步沉淪,甚至走上復仇之路,縱使惋惜難過,卻能了解她的身不由己。後宮深似海,雖然不去害人,為了保護自己,絕對不能心軟。
甄嬛從秀女、常在、貴人一路順風順水,再到平步青雲封了菀嬪,也不過僅有兩年時間,皇帝從這樣的寵愛表現上,確實是獨得恩寵。
人人僅知甄嬛美貌,或許曉得她會吹簫,飽讀詩書,卻無人知道她也擅長跳舞,甄嬛一舞博得滿堂彩。皇上心底最愛的女人是純元皇后,純元皇后會跳「驚鴻舞」,恰好甄嬛也會。
甄嬛也十分伶牙俐齒,將奉承話說的非常動聽:
「皇上英明睿智,漢成帝望塵莫及。臣妾怎知前朝之事,只是一樣,皇上坐擁天下,后妃美貌固在飛燕合德之上,更要緊的是賢德勝於班婕妤,可見成帝福澤遠遠不及皇上。」
或許甄嬛一舞也表現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意境,只是這留駐於皇帝心底的驚鴻影,此時仍是純元皇后的影子罷了。
皇帝要疼的女人太多,這些後宮妃嬪要的也多,因此他至多就給點「寵」,所以宮內女性的等級、價值觀、年齡與所處地位、身份、環境、需求及目標上的差異就是這樣拉開的。
畢竟,甄嬛想要愛,別的女人要的卻是皇帝的寵。
皇上寵了安陵容或余鶯兒,甚至是其他的後宮女子,讓甄嬛對自己的感情充滿危機感。
但更多的是失落感,因為一夫多妻的制度下,男人對女人的情意,有時淺薄或脆弱得太容易瓦解。甄嬛覺得愛情就是生命的全部,好像織就一匹美麗的布料,卻有旁的女子不斷在這料子上面刺繡出不同的圖案,皇帝一次次對於他人的恩寵,猶如針尖般刺在她脆弱的心坎里。
本來一入宮門深似海,進到後宮不管是自願也好被迫也罷,終究是要捲入無窮無盡的鬥爭與暗算,一開始踏入後宮的甄嬛很是天真,自以為用生病避寵儘管冷清卻可以平安終老,卻沒想到我不犯人,人卻來犯我。
由於她與先皇后純元神似的氣韻,終究是避無可避的捲入驚心動魄的爭鬥算計當中,而起初他與皇帝的相遇讓他以為尋覓到後宮的真愛,殊不知僅是他的一廂情願,皇帝自古就是個涼薄多疑的人,幾經起落淪落到了甘露寺修行的命運,生活儘管清苦,卻在甘露寺得到此生真愛。
本以為這是他最佳的結局,雖然滿門冤屈不得雪,自己的冤屈不得平反,但感情上卻是遇到能相知相惜的那一位,繾綣深情,不作寵妃分那萬分之一的寵幸,卻能做平凡夫妻,互相扶持。本以為這一輩子就這樣與四郎相守的甄嬛,也習慣了平淡知足。
承恩之後的甄嬛,除了擁有後宮新晉女子唯一的封號「莞」,也能得著最好的賞賜,並且迅速晉升為貴人。
莞貴人繼續幻想皇帝的深情專一,認為自己是皇帝心中的唯一,豈料皇上給予的答案,一次次使她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
「得寵」這個實質性的代表字眼,是後宮中所有女子向來冀求的恩典,可惜皇帝將愛情全給了已故的純元皇后,無論後來遇上了誰,都要在這些女人身上尋找純元皇后的特質。更別提一點點雨露均沾。
原著用了很多詩經或是唐詩若是宋詞來描述情愛,也用了很多華麗的文藻來描述宮帷生活。
第一人稱的女主角,不會像八夫臨門那樣覺得女主角很膚淺,反而很像是看著甄嬛一步步的成長。
而最終當一切塵埃落定時,不免掩卷唏噓不已。
終究甄嬛不夠勇敢。不敢去要,不敢去爭取。顧忌太多,牽絆太多,反而造就了女性角色的悲劇。
登上太后寶座的甄嬛,再回首,人事全非,也僅留她一個人在紫禁城中細細品嘗孤寂。
開到荼糜花事了。一切如同綻放到極限的花朵,終究要落地的,只余寂寥一片。
甄嬛不明白自己這個「莞貴人」僅僅是個替代品。
就算後來迅速封為「莞嬪」,成為後宮裡面除了沉眉莊以外絕大多數女人的首要眼中釘,她仍缺乏相當的自覺。
甄嬛曾經得到的實質恩賜,大概就是皇上贈給她的那個「同心結」字條了。
皇帝給甄嬛的同心結字條,或者是當時的一份心意,其實也是為了後來後宮的爭鬥埋下伏筆,因為甄嬛的位份爬得太快,已凌駕所有後宮女子之上,這件禮物終於也成為甄嬛某次遭受誣陷時的保命符。
電視劇中的「同心結」稍微寒磣,沒有小說里顯現的大氣。不過可以視為皇上安撫甄嬛的一項工具。
寵與愛在皇帝和甄嬛之間具備不同的概念,未滿20歲的甄嬛心態尚未成熟,還秉持著少女的夢跟幻想,因此「同心結」鞏固了甄嬛對皇上的情意,並且不斷「放寬」皇上雨露均沾的接受標準。
而皇上在處理事情之前,最先顧及的還是自己的皇位。
可以說,皇上的想法太複雜,能承諾的太少,該負擔的太多,分際拿捏只握於一人一手。
《甄嬛傳》中所表現出來的,是人性的殘忍冷漠,也是上位者的現實無情,總是毫無人情,缺乏道理,甚至是於法無據,太容易讓深宮女子心寒。
以至於甄嬛對皇上失望,終於發出最後的哀嘆:「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理想與現實的情感介入
(1)
其實要分析《甄嬛傳》中鋪設最巧妙的一處,就是安排了同樣出身帝王家的十七爺果郡王。
無論是年齡或外表,果郡王完全符合女性的理想。在兩人沒有見面之前,果郡王允禮在皇宮的倚梅園聽到甄嬛的自況,「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一句便已傾心,所以在除夕夜雪地收藏甄嬛的剪紙小像,說明兩人在詩文藝術上的相合,果郡王也嚮往此女的情致及高潔的心性。
甄嬛年輕貌美有文采,這是可以確認的事實。因此當她遇上了風流倜儻的果郡王,遂成就了一段孽緣。
年輕俊俏不說,專情重義不提,詩書才氣不論,兩人還可以用笛子與古琴合奏,如此這般心意相通,大概甄嬛不愛上他也很難。
對於愛情和婚姻,到底是該接受現實,或者否決理想?
從她早期剛入宮就跟皇上說想過普通百姓就知道甄嬛的理想是一夫一妻生活。果郡王曾經實現了她的願望;而認清現實的後宮,皇上的冷血無情使她的愛情破滅,不能說果郡王趁虛而入,該視為必然的結果。
再來看看現實狀態下的伴侶。
皇上素來愛好美色,隨時在乎甄嬛的外貌,除了是怕這個純元皇后的替代品受損之外,也認為甄嬛本就不及純元,所以已故的皇后是美好的「菀菀」,甄嬛這個備品可以隨時被厭棄。
甄嬛第一次的情緒低落,是當她和貼身宮女槿汐到了空曠荒廢的桐花台,聽了先皇與曾經最受寵的舒太妃故事,特別感覺君王家無情,而那樣的情意又是如此容易消逝。
甄嬛說出心頭的感嘆:「再美再好的情事,也不過浮雲一瞬間,桐花台如此,先帝與舒妃的情愛又何嘗不是呢?」
皇帝視之為感情的表現,卻與甄嬛心中所想大相逕庭。
因為她終於明白:帝王之心太過冰冷,原來以往獲得的寵愛,不過是自己擔任純元皇后替身多年的代價。
甄嬛性情高傲,她有梅花的傲骨,自然不願委屈下去。更基於父親被罷官貶謫去寧古塔,於是她生下朧月公主並為之命名為「綰綰」之後,黯然而悲傷地離開了皇宮。又自請去京郊的甘露寺帶髮修行,想要遁入空門來保護家人與女兒的周全。
這段情節很可能會引發武則天出家的史實聯想,不過情境不同,人物心態也頗有差異,所以尚且合理。
比較巧的是,就是緣份很深的十七王爺果郡王允禮,其母卻是在甘露寺附近的道觀修行,太過於巧合。
其實這種巧合在甄嬛桐花台遇上了年輕英俊的果郡王之時,緣分顯得刻意,但又很自然。
身為舒太妃的唯一獨生子,果郡王允禮看盡他的母妃當年因為受寵而遭到後宮所有女子敵視鬥爭的下場,所以特別能體會甄嬛的困境,同情加上仰慕,使得這位年輕王爺早就動心之下,單戀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或許王爺臥雪救美人,甄嬛在遠離皇宮的凌雲峰與王爺定情,是此劇最浪漫甜美的幾幕戲,可是只要鏡頭回到後宮,便令人心情變得無比沉重而晦澀難安。
直到甄嬛被趕出甘露寺,還在大雪中要前往凌雲峰的另一處禪房,這時甄嬛發了高燒,在半途中虛弱將死。
似乎全世界都拋棄了甄嬛,果郡王依然不吝伸出救援的雙手,當他從大雪封山的狀況下騎著白馬出現,大概多數的女性觀眾都覺得這位白馬王子遠勝宮中那噁心的帝王。
風雪之中,白馬鈴聲清脆,馬蹄踏雪的輕響,構成最美妙動人的情話。
相信那段雪地里兩人相擁的場景觀眾都很印象深刻。
(2)
回到皇宮的甄嬛,完全改變了原本的心態,不管死活,只願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並且對當初陷害自己的妃嬪展開殺無赦的報復。
甄嬛回宮之後,皇帝為了欲蓋彌彰,將甄嬛加了滿族上三旗的姓氏「鈕祜祿」,抬高了她的身份,並且封為「熹貴妃」,將四阿哥弘曆劃歸其子,名列族譜。
不得不說,皇上這些舉措,擺明了自己心中感情的彌補措施。熹貴妃的橫空出世就是個分水嶺。
身為熹貴妃後,甄嬛那冷艷的妝容,訴說著平靜底下的暗潮洶湧,以及光明之中暗藏的重重殺機。
「熹」表示微明的樣子,是晨光之前的熹微光線,這也象徵了她完全轉變的性格,那些微的晦暗光影,構成了甄嬛的世界,她早已打算忘記那曾經如草蓆一般的莞嬪心境,一切都成前塵往事。
皇上的悲劇,在於情愛來得太晚,早已耗盡彼此的真心。
果郡王的悲劇,在於他僅專情於甄嬛,還痴心不改,最後只能讓親哥哥猜忌謀殺。
甄嬛的悲劇,則在於命運的捉弄,不得不回到後宮並生養果郡王的子女,然後開展各式各樣的報復,「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就連富察貴人那種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出手,殘忍得讓人難以回憶起她當初入宮時的清純模樣。
甄嬛說過:「人情世故的事,既然無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太多的毒殺,對照皇親貴族竟然能產生的「夫妻」情懷,有時顯得很突兀,但仍可見些許真情。
在後宮之中,又有哪個女子不是如此,而前廷與後宮的女人們各自選擇立場,不就是為了最基本的自保麼?
到最後因為甄嬛打算自盡,王爺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保全她,分外令人惆悵。
妃妾爭聖寵,皇帝也會爭先帝和皇太后的寵愛,說來大家都是世俗之人,也為了那爭,而弄得渾身傷口。
甄嬛之後當了皇太后,教導剛入宮的妃子:「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她覺得自己是個無福之人,爭寵要拿命去搏,換言之,許多人爭來爭去,最後能獲得的快樂太少,反而個個都痛苦不堪,或下場淒涼。
瑛貴人之死,也讓甄嬛更感心寒,也就是皇帝一句話,莫須有的罪名便能安在任何無辜之人的身上。
今天的討好,可能就是明天的痛苦,後宮女子不過是王家的奴隸。
再想想故事裡的人物,果郡王允禮確實是最美好的存在,無論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或者是「雪花映著紅梅簇簇,暗香浮動,才算是良辰美景」...
能夠保持那樣的身姿和心性存活於皇家,真的是一個理想人物的存在。
愛情如不能兩情相守,誓言一生守護與祝福,而能夠儘量為對方著想,這必然是甄嬛被允禮打動的原因。
所以當果郡王死後,甄嬛在悲痛中從桐花台上摔落下來傷了腳,也不禁幽幽地告訴槿汐,自己日後再也跳不出那曲驚鴻舞了。
只不過,枉費兩人互相折磨彼此到最後,甄嬛在淚眼模糊中宣布皇帝駕崩,有些釋然,或許也有些許痛楚,但絕對沒有自責,因為這是屬於她的報復。
回想起皇帝與甄嬛初遇那日,「花不似桃花艷麗,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溫潤和婉」並非是她所喜愛的景致,那是屬於皇帝和純元皇后的過去,也是安陵容刻意模仿的虛偽。
甄嬛的命運卻又像杏樹,一開始紛飛滿天而開放得繽紛燦爛,果子極酸極澀,杏仁(=心也無比苦澀,縱然最後勝利了,卻不得不屈服於身份,繼續孤獨地活下去。
批判意義十足
鄭曉龍在採訪時提到:
「這原來是一個情感故事,但電視劇卻把情感的部分簡單處理,因為我希望拍一個有歷史厚重感的戲,體現出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對封建社會進行理性批判。近期的許多古裝劇都是對封建社會進行歌功頌德,全部是王侯將相和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我覺得這是一種倒退,對於落後的封建制度應該持批判態度的,後宮的種種鬥爭和皇帝坐擁後宮三千佳麗的事情不應該被提倡。」
或許,這也正是很多人沉迷於《甄嬛傳》的原因。
因為帶有批判意識,不是全然的討好、美化,反而能夠得到觀眾認同。
原著還是歸類在浪漫言情小說,但電視劇卻「背道而馳」,即便是虛構、架空的故事,仍然巧妙地結合歷史,尤其對宮廷禮儀道具布景十分考究,使觀眾仿佛真的回到清朝窺探後宮。電視劇也更展現雍正皇帝貼近史實的一面,皇帝不可能永遠專情於一位女子,以及宛若戰場般血淋淋的殘酷後宮。
很多人將《甄嬛傳》比作職場求生記的《杜拉拉升職記》,不過流瀲紫卻說這有違她的創作初衷,甄嬛用她的聰明睿智一路晉升、平步青雲,看似成功的人物,但地位爬得越高,其實失去的東西越多。
這種親情、愛情的背叛,並不是所有人都承受的起的。
為了生存、為了自保,甄嬛開始變得工於心計、以牙還牙,對皇上由愛生恨。儘管依然保有善良溫厚之心,最初的單純美好已經回不去了,身處於後宮的無奈,令人不勝唏噓。
一入宮門深似海,或許真的只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絕對地位才能改變這種悲劇吧!
參考資料
-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雍正一朝的歷史設定和小說差異
- 作家夕顏的《後宮甄嬛傳教我的80件事》
- 作家時晴的《看甄嬛學詩詞:六十六首詩詞出戲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