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聲!田愛芹:五十年如一日孝老愛親,感動鄉鄰……

2019-10-10   磁力磁縣

她猶如一汪清水,一面鏡子

用人性深處最樸素的真、善、美

照亮了今日磁縣的社會風貌

她是新時代磁縣人的榜樣!

她叫田愛芹,

磁縣都黨鄉辛莊村的一位普通的婦女

50年如一日

悉心照顧鰥寡的叔叔

60年黨齡的老黨員田玉貴

用孝老愛親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弘揚了人間大愛

在當地傳為佳話

金秋時節的山鄉,微風習習。溫暖的陽光灑在農家小院裡,曬得人身上暖烘烘的。

在磁縣都黨鄉辛莊村的一處簡陋的老宅里,滿園的瓜果蔬菜格外誘人,紅紅的大棗、柿子高高的掛在樹梢。牆邊的架子上結滿南瓜,地上整齊的菜畦中栽種著白菜、大蔥、蘿蔔、豆角、辣椒等各種蔬菜。

田愛芹為小叔田玉貴理髮

在正屋門前,1958年入黨,至今已有60年黨齡的95歲老黨員田玉貴,靠坐在一把老式靠椅上愜意的曬著太陽。70歲的侄女田愛芹拿著一個家用的理髮電推剪在給老人理髮,嘴裡大聲的跟老人說著「家長里短」,年老耳背的田玉貴不時的「嗯嗯」兩聲,微眯著雙眼享受著這愜意的時光。

父輩的苦難,讓她從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

田愛芹出生在一個礦工家庭,父親兄弟三人,田玉貴年齡最小,是田愛芹的小叔。因家境所迫,田愛芹的父親12歲時就到資本家開辦的小煤窯去下井挖煤。後來,田愛芹的二叔和小叔田玉貴先後到小煤窯幹活,掙取微薄的報酬補貼家用。惡劣的工作環境最終奪去了二叔年輕的生命,小叔田玉貴的右手中指也因礦難被截肢。

田愛芹照顧小叔田玉貴

新中國成立後,田愛芹的父親到峰峰礦區成為一名煤礦工人,一家五口住在附近的一間民房裡。小叔田玉貴則終身未婚,留在家鄉和田愛芹的奶奶一起生活。父輩經歷的苦難,讓田愛芹從小就深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也培養了她堅強樂觀、勤勞善良的良好品格。

留在家鄉的田玉貴踏實肯干,工作任勞任怨,他先後參加過岳城水庫建設大會戰、大煉鋼鐵等,在大煉鋼鐵期間為保證完成任務,連續十幾天不回家,被組織推薦,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生產隊時期,還被選為生產隊隊長,一直到1981年生產隊解散。每當提起當年的場景,老人總是激動不已:「當初大煉鋼鐵的時候,真是人山人海,大夥都積極參與,人們的熱情空前高漲……」

上圖:1966年12月,田愛芹在北京天安門前留影。

右圖:峰峰三礦為田愛芹開具的知青證明

1969年,田愛芹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上山下鄉運動,考慮到家鄉的奶奶日漸老邁,小叔工作繁忙,她主動要求插隊到家鄉都黨鄉辛莊村,與奶奶和小叔住在一起,方便平時照顧。很快她就發現,在別人眼裡是勞動模範的小叔田玉貴,在家裡竟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原來田玉貴根本不會做飯洗衣,平時這些事兒都是70多歲的奶奶在家裡張羅。從那時起,除了每天上工,田愛芹主動承擔起做飯洗衣、收拾房間等家務,也正是從那時起,田愛芹開始了照顧小叔一日三餐、生活起居的職責。

田愛芹打理老屋的小菜園

在她心裡,照顧好小叔是她必須承擔的責任

1970年,經人介紹田愛芹認識了與奶奶家相鄰的小伙兒柳新金。柳新金弟兄二人,父母去世的早,自己在當地一家煤礦上班。勤勞善良的柳新金讓田愛芹很是滿意,兩人很快結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柳新金家老宅

結婚後,柳新金、田愛芹先後生育了三個子女。有了孩子,田愛芹的生活也忙碌了許多,可是不管再忙,她都會經常去奶奶家幫忙。再後來奶奶去世,田愛芹除了照顧自己的家庭,每天還要照顧小叔的生活,田玉貴心疼侄女就每天到侄女家去吃飯,吃完了再回自己家。除了一日三餐,一有時間田愛芹就帶著孩子去幫小叔做家務,收拾屋子。雖然生活條件簡陋,但兩個家都被田愛芹收拾的乾淨整齊,領居們都誇她「勤勞能幹」!

1979年,按照知青下鄉相關政策田愛芹被安排到當時的磁縣制鍬廠上班。從農村回到城裡,這讓許多人對田愛芹羨慕不已。可是田愛芹心裡想的卻是:「小叔年紀大了,我們進城了,小叔以後怎麼辦」?她和丈夫商量以後,決定調回都黨當地的躍峰焦廠上班。從那以後,田愛芹更忙碌了。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收拾做飯、中午下班就急忙趕回家做飯,吃罷飯就要急忙趕回廠里上班……即使再忙,她也沒有耽誤過小叔的一日三餐。心疼愛人的柳新金也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家務,幫助照顧小叔田玉貴,夫妻倆雖然忙碌,但是從來沒有拌過嘴,生活過的美滿幸福。

田愛芹為小叔田玉貴做午飯

1981年,田愛芹家建了新房,從「坡上」搬到了「坡下」,離小叔家的路程也由原來的不到兩分鐘延長到十分鐘。那一年,村裡的生產隊解散,田玉貴不再擔任村裡的職務,回家務農。忙碌了半輩子的老人哪裡閒的住?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到地里轉轉,誰家有事兒他都會去幫忙。知道侄女上班忙,他就每天自己步行到侄女家吃飯,還幫忙照顧下孫子孫女,孩子們也都很喜歡自家這位叔爺,經常幫著父母照顧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也都會先拿給老人吃,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她用柔弱的雙肩擔起生活的重擔

田愛芹的精心照顧,加上多年辛勤勞作打下的基礎,田玉貴老人身體一直很健康,從來沒有得過什麼大病。因此,十五年前老人的一次不慎滑倒,著實把田愛芹嚇得夠嗆。

那一年,田愛芹的弟弟接老人到位於彭城的家裡居住,可是田玉貴根本住不慣,趁著家人不注意自己坐車偷偷跑回了村裡,剛到村口就摔了一跤,躺在地上起不來。得到消息的田愛芹趕緊找人把老人送到了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確診老人傷的不重,等醫生離開後,田愛芹突然感覺一陣眩暈,後背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濕透。在此後的十多天裡,夫妻倆輪流看護,寸步不離的守在病床邊照顧小叔田玉貴,直到老人能夠下床自由活動了,田愛芹的心才放了下來。

田愛芹與老伴柳新金

如果說,田玉貴的摔倒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驗,那麼2007年,丈夫的突然病倒就像一場災難降臨在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那年冬天,侄子因為中煤氣被送往醫院搶救,丈夫柳新金在醫院忙到半夜,回到家中就躺下睡了。可是到了後半夜,田愛芹卻發現丈夫情況不對,怎麼都叫不醒。她急忙叫醒兒子兒媳連夜把丈夫送到醫院,經過診斷,確診為腦梗,全家人一下慌了神。

這時,只聽田愛芹大聲說到:「都別慌,聽我安排!」隨後,她對全家人進行分工。兒媳婦在家負責照顧小叔田玉貴的飲食生活,她和兒子女兒輪流在醫院照顧。同時她叮囑孩子們,先不要把病情告訴小叔田玉貴,以免老人情緒激動。

多年前的家庭合影

在丈夫住院期間,田愛芹時刻守在他身邊,換藥、擦洗、按摩,她都親自動手。閒暇時就握著丈夫的手,和昏迷中的丈夫說話。終於在昏迷了8天之後,柳新金甦醒了過來,看到丈夫慢慢睜開的雙眼,田愛芹的眼淚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接下來歲月里,田愛芹耐心細緻的照顧著病中的丈夫,穿衣吃飯、大小便、洗澡按摩。天氣好時,她就會用輪椅推著丈夫出去轉轉、曬曬太陽,看看外面的風景。有時候,丈夫心情不好發脾氣,她總是像哄孩子一樣,笑著哄他,直到丈夫心情好轉。在田愛芹的細心照料下,柳新金已經能夠自己行走、吃飯穿衣、讀書看報……

田愛芹帶著孫女柳夢雨去給小叔田玉貴送飯

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四年前,兒子的突然去世,像一把大錘重重擊打在她的心上,讓田愛芹痛不欲生。在悲傷之餘,她想到了已經90多歲高齡的小叔田玉貴、想到了行動不便的丈夫柳新金、想到了在外打工還未成親的孫子和在上小學未成年的孫女,她擦乾眼淚告訴自己:「我不能倒下,這個家還需要我,我還有許多事兒要做……」

田愛芹將悲傷深埋在心裡,和兒媳婦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擔。在外人面前,她總是表現得十分樂觀,有時候小叔會問她:孩子去哪了?她總是笑著告訴老人,孩子出去打工了。然後轉過身偷偷擦掉眼角的淚水。堅強的性格,讓田愛芹成為這個家庭的主心骨。

讓小叔晚年幸福,是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祝願

近幾年隨著年齡增長,田玉貴的身體大不如前,行動也不方便。田愛芹就想讓小叔搬到自己家去住,可是老人不願意離開老屋,田愛芹就一日三趟的給老人送飯,每次光來回走路就要二十分鐘,冬天怕飯在路上變涼,她專門買了個保溫飯盒。最讓田愛芹緊張的是老人的身體,一有個頭疼腦熱,田愛芹就急急忙忙去找醫生,看病拿藥、喂飯喂藥……為了照顧生病的老人,她在老人房裡給自己搭了個床,方便照顧!

田愛芹照顧小叔田玉貴吃飯

為了讓老人住的舒心,她總是把房間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夏天為了防蚊蟲,她在屋裡掛了兩層紗窗門帘,窗戶上都安裝了紗窗,屋子裡總是點著無味的薰香。院子裡種著各種瓜果蔬菜,讓老人總能吃到新鮮的。冬天為了讓老人取暖,她購買了新型的採暖爐,讓屋子裡即暖和又不用擔心中煤氣。

2016年7.19洪災發生時,由於田愛芹家緊鄰泄洪道,導致房基被沖毀一大塊,她顧不得自家的房子,繞山路冒雨跑到小叔居住的老屋查看情況,看到老屋和小叔都安然無恙後才放下心來。老人直埋怨她:「下這麼大雨,你來回跑啥,摔著了怎麼辦?」

老屋雖簡陋卻收拾的乾淨整潔

隨著年紀增長,田玉貴的口味兒也變得清單,田愛芹就依著老人的口味,單獨再給他做。逢年過節她都要變著花樣給老人做好吃的。尤其是大年初一,她都會早早起來,把餃子包好,然後拿著生餃子到老人家煮給老人吃。等老人吃完餃子換上過年的新衣服以後,她才回到家裡準備過年。

為了讓老人高興,每年老人過生日的時候,田玉芹的弟弟、妹妹都會帶著家人回到村裡,和老人一起過生日,切生日蛋糕、唱生日歌!受到長輩們的影響,田家的兒孫們也都十分尊敬和照顧田玉貴老人,每次回村都會特意給老人帶些好吃的和新衣服等。

田愛芹買的保溫飯盒

老人埋怨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有飯吃、有衣服穿就行了,還花這錢幹啥?」可大家都會拉著老人的手大聲說:「您老就是咱家的老福星,我們一定要讓你健健康康的享福呢!」

50年來,田愛芹像照顧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小叔田玉貴的飲食起居,在十里八鄉傳為美談,成為鄉親們口中敬老愛親的典範!

鄉親們都說:「愛芹做得比親閨女都要好!」田愛芹卻說:「能讓小叔幸福的安度晚年,這既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福氣!」

END

編輯:王文棟 校對:劉佳琪

初審:李偉如 終審:范雲標